佛教基本知識正果法師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十種煩惱之中,身邊邪見戒五種,使有情在三界中流轉生死的力量極為猛利,故稱為五利使。

... 迷於集諦理起七惑:即於前十惑中,除去身見、邊見和戒禁取見。

第二節 果一、聖位所斷煩惱聲聞乘行者,從世第一位善根之間發起真無漏智,即能斷盡三界的見惑而成為初果聖人。

此後更不斷地數數修習無漏聖道,即能漸次地斷盡修惑而證得阿羅漢果。

故聖位中所斷的煩惱雖然很多(本惑隨惑),但總起來說,只有兩類,即見惑與修惑,只要把見修二惑的根本煩惱斷除了,其餘的隨惑也就隨之而斷除了。

根本煩惱總有六種,即:貪、瞋、癡、慢、疑、惡見。

又開為十種,即: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這十種煩惱之中,身邊邪見戒五種,使有情在三界中流轉生死的力量極為猛利,故稱為五利使。

貪瞋癡慢疑五種,力量則比較遲鈍,故稱為五鈍使。

在這利鈍使中,又有迷理與迷事的差別。

迷理,即貪等十種煩惱,皆迷於迷悟因果的四諦道理。

迷事,就是貪瞋癡慢四種煩惱(大乘迷事煩惱有六,即貪瞋癡慢身見邊見,如下大乘行果中說),迷於宇宙萬物的事相。

為明了其差別,列表如表五:(表五)此中迷理的煩惱,名為見所斷惑,初見諦理,彼即斷故。

開之成為八十八使。

迷事的煩惱,名為修所斷惑,要見道以後,數數修習聖道才能斷除故。

開之為八十一品,分別簡述如下:(一)見惑迷理的見惑,依《俱舍論.分別隨眠品》,依五鈍使與五利使之十種煩惱,於三界中就所迷諦理的差別,開為八十八使。

即苦集滅道四諦為所迷的真理,迷其真理而起貪等煩惱,迷欲界四諦理起三十二,迷色界四諦理起二十八,迷無色界四諦理起二十八,總合三界為八十八使。

欲界三十二是:迷於苦諦理起十惑:一、身見,即於五蘊和合的苦果身,迷執為常一的我見。

二、邊見,即妄執此我體死後常住,或死後斷絕,各執一邊而起邊見。

三、邪見,即於現在之身,是過去業因所感的果報的道理,撥為無有。

四、見取見,即迷執前三見為正見。

五、戒禁取見。

即迷執現在的苦身受持種種邪戒苦行,為當來生於人天樂處的因。

六、貪,受執前五見為是。

七、瞋,以前五見為非而起瞋恚。

八、癡,不知道五見是不如理。

九、慢,以五見為是而生慢心。

十、疑,於苦諦道理疑惑不決。

以上十惑中,五見與疑直接迷於諦理,故說為親迷之惑。

貪瞋癡慢四種,以其五見為所迷,不是親迷諦理,故說為疏迷之惑。

迷於集諦理起七惑:即於前十惑中,除去身見、邊見和戒禁取見。

集諦是苦果的業因,諸有情沒有執業因為我體的,故無身見。

無身見故,也就無邊見。

戒禁取見,是於非生人天的業因妄執為是生人天的業因,雖然有迷於集諦而起的道理,但就實際情況來說,外道修種種戒禁時,是迷執其現前身上,自以其苦行之身為人天的生因,故攝之於苦諦,而不入於集諦,所以無戒禁取見。

其七惑中的邪見,是撥無煩惱業為生死之因的道理。

見取見,是迷執其邪見為正見。

疑,是疑集諦之理。

其餘貪瞋癡慢四惑,以邪見、見取見、疑三惑為所迷而起,如前苦諦所說準知。

迷於滅諦理起七惑:迷滅諦理所起惑與迷集諦七惑相同。

滅諦是涅槃,撥無涅槃,即是邪見。

以此邪為正見,是見取見。

於涅槃懷疑不信,是疑。

以邪見、見取見、疑為緣而起貪瞋癡四煩惱,合為七惑。

迷於道諦理起八惑:於前七惑之外,加戒禁取見。

有一類外道,以修習無想定為入涅槃的正道,即是由迷於道諦之理而起的非道妄計為道的戒禁取見。

其餘七惑,準集諦例知。

以上總為欲界的三十二惑。

迷色界與無色的四諦道理,各起二十八惑:即於四諦下之惑各除一瞋;因為上二界是定地,由定力壓伏關係,不起粗動的瞋恚煩惱。

故上二界中,迷苦諦而起者各有九惑,迷集諦而起者各有六惑,迷滅諦而起者亦各六惑,迷道諦而起者各有八惑。

以上所說三界迷四諦惑,欲界三十二,色無色界各二十八,總合成為八十八使。

於見道十五心之間一時斷盡。

列表如表六:(表六)(二)修惑修道所斷惑,就是迷事的煩惱。

依下一页上一页返回列表返回首页©2022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Poweredbyiwm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