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睿智的父母,孩子的這些事一般不會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育兒是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很多不是因為父母不會管,而是管太多。
學會引導才是睿智的父母。
一.孩子的學習不要管
經常會有媽媽抱怨,我的孩子越來越不像樣,學習成績不好,懶惰,像一堆扶不起的爛泥,經常發脾氣,讓人傷心。
我對他那麼好,什麼都替他做,他怎麼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父母付出了全身心的愛,卻換來了對孩子的傷害,這位媽媽當然會很傷心,但傷心之餘要想一想,這樣的「逆子」是怎麼來的?其實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在與媽媽後來的溝通中發現,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就被父母報了很多興趣班,上學以來更是輔導班,家教接替著來,花了大筆的錢不說,父母的精力也全搭在裡面了。
即便如此,孩子的成績依舊不盡人意,父母首先感到了無比的挫敗感,這種負面情緒經常是通過打罵,責備,嘲諷,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久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越來越自卑,甚至滋生出叛逆心理,模仿父母「暴力」對待自己的行為「以牙還牙"。
很多父母絞盡腦汁,傾其所有個孩子創造了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可他們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有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能力和進取心一般同父母的照顧程度成反比,如果父母替孩子掃清了成長道路上80%的障礙,那麼孩子只擁有20%的能力,孩子們表現出的無所謂,不感動,不珍惜等態度與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覺得獲得這一切並沒有付出任何努力與代價,也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他們不懂得珍惜和感動。
其實,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順其自然,讓孩子發揮出自身積極向上的一面就好了。
過度管教會出問題,那麼,我們怎麼「管」才合適呢?
那就是停止說教,打罵,監督,重點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變化,在孩子遇到問題求助之時給一些建議,當然關鍵還是要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若孩子主動做作業,父母及時鼓勵和陳贊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磨蹭拖拉,自然會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或懲罰,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未完成作業受到的懲罰和付出的代價。
二. 孩子的社交不要管
孩子的社交問題是父母最愛插手的事。
孩子們的爭搶要管;孩子慢熱不能一下子融入別人要管;孩子太大方護不住自己的玩具也要管...... 。
孩子們被貼上各種標籤: 「太爭搶」 「太謙讓」 「太不會玩」 「貪玩」 「不愛學習」......無論怎樣,父母們都要及時干涉。
親愛的父母們,你對孩子的成長是不是太急切了點?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兒,不想上學,不願出門,喜歡在家裡養小動物,看動畫片,交流後發現,孩子心理年齡滯後,情緒低落,人際交際能力差,孩子們喜歡欺負他,但他不知道如何應對。
原來,這個孩子的社交問題源於父母的一次護犢心切。
有一次,孩子被同學打,父親到學校打了孩子一巴掌。
後來同學們都孤立他,他就躲在家裡不出門了。
孩子在群體中受到一點麻煩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怎樣,而是要啟發孩子問題出在哪裡,可以怎樣解決,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並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比如自己說話的方式不是很恰當,行為方式不是很符合社會規範等,引導孩子尊重別人,同時贏得別人的尊重。
如果孩子被人欺負,父母去干涉,其實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反而會讓別人更小看他,更不尊重他。
當然對孩子的社會化,並非真的完全撒手不過那,我們應該這樣管:
1.培養孩子遵從社交規則
被同伴拒絕的孩子,很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交往規則。
比如他在參與團體遊戲時,不懂得"輪流"規則,只想自己先玩夠了;小朋友們一起商量做哪項活動時,他也不知道"協商"、"少數服從多數",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
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訂明確的交往規則,要求孩子遵從
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愛吃的東西全留給他,而是適當地分給其他家人,然後告訴他:"好東西人人都喜歡,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輪流地享用,不能夠一個人獨占。
"久而久之,孩子在與父母交往過程中習得的社交規則,能被他逐漸內化形成鞏固的能力後,再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2.教孩子具體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學習一些具體有效社交策略。
比如當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時,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詢問:"我可以參加你們的遊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或者教孩子注意觀察其他小朋友。
當別的小朋友在遊戲過程種出現了麻煩,如搬不動東西時,可讓寶寶主動上前提供幫助。
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現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讚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勵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個人多接觸幾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觸。
社交策略的學習,對鼓勵膽怯型的孩子勇於交友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3.創造具體的情景鍛鍊交往能力
父母還可以做的是創造一些具體活動,吸引孩子們走到一起共同活動。
交往需要情景,對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項彼此都感興趣的事情。
比如,媽媽可以在家中舉辦小小晚會,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參加。
儘管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學校能夠獲得機會和同伴交往,但父母還是不妨自己再創設一些活動,觀察孩子與 同伴交往的特徵如何,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
4.引導孩子體察他人的情感變化
在同伴交往中,對他人情緒的正確感受和積極反應是交往的基礎。
教孩子敏感地判別他人的情感變化,是父母應當重視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看電視、遊戲等方式,教孩子觀察人的各種情緒變化是如何通過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來表現的。
還應注意引導孩子學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會造成什麼樣的情感變化。
可 以多問問他:"如果你是別人,這時你會怎麼想?是高興還是生氣呢?
三.孩子的生活瑣事不要管
父母總是習慣低估孩子的生存能力,在各種掌控和干預中,泯滅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剝奪孩子獲得成長的權利。
就拿每天必須做的事情「穿衣服」來說,很多父母就喜歡在這件事上與孩子「較勁」。
有一句玩笑話叫做「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聽起來是玩笑,但這真的很常見。
比如,你今天要穿哪件,要穿多少,必須吃飯之前穿還是吃完飯再穿等等,關於穿衣,父母就有一堆的規定在等著孩子。
累不累?穿衣而已,多簡單的一件事!
媽媽就讓孩子做主自己穿什麼就好,不合時節或沒完全乾透的衣服穿起來想必也不舒服,當孩子「碰壁」後自然就知道不適宜了,有過幾次失敗的經驗,孩子才會知道該穿什麼不該穿什麼。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尊重孩子的自我意願,二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不要過於苛求孩子們的穿著,即使有時你認為這樣穿很難看
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考慮,而不要總是從自己的觀點來看問題。
在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時期,如果父母過於壓制、控制,也許真的能養出個乖寶寶,讓父母省心省力。
因為孩子早已習慣了父母做主,父母幫助、依賴父母,當長大成人了,父母反過來卻又嫌棄孩子懶惰、沒主見、啃老、太依賴。
別的小孩不守規則,瞧把我家孩子氣的
有一個4歲的小孩,「秩序感」特彆強,但是他不能容忍別的小朋友違反規則,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一旦有小朋友不守規則,他就會指責人家,說話聲音還特大。小編想想那場景,還真覺得這個小孩挺可愛呢。可是,這...
孩子人際交往困難症怎麼破?
小羊常一個人默默地站在角落裡,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孩子開心地玩遊戲,既羨慕又期待,希望哪個熱心的孩子能夠主動邀請她參加遊戲。明明在家能說會道,與鄰居的小朋友也能一起玩耍,但一旦出到外面,卻顯得拘謹膽...
孩子總說自己沒朋友,爸媽怎麼幫忙來破解?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我們孩子必備的一個基礎,如果孩子總是說自己沒有朋友,那麼父母就要引起重視了,因為我們的孩子若能與人良好的交往,對他們的個性、情緒情感、智力能力的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若是孩子人...
到底要不要干涉孩子交朋友?
都說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社會化有很大影響。正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楮。於是不少父母就擔心了:孩子的認知水平有限,無法明確分辨好壞、對錯、善惡。那麼,父母是否應該引導孩子擇友?如何引導呢?...
3-6歲孩子教養問題大集合,推薦收藏
孩子長到三歲之後,父母們普遍反映孩子好帶多了,不會動不動就哭鬧了,能很好地表達自己了,能自己獨立完成很多事了……同時父母也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甚至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