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父母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戳戳手指,加關注喲

父母必修課

無所顧忌的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但一味地壓抑,也會傷害孩子和自己。

我們究竟該怎麼辦?

最近開學季,很多媽媽和孩子的大戰又開始了。

一位讀者媽媽跟我哭訴,她女兒丫丫每天的磨蹭問題,是她現在心中最大的痛。

每天早上,丫丫從起床就開始拖拖拉拉,吃飯更甚,媽媽說一句她就吃一口,媽媽不監督時,她要麼發獃,要麼玩指甲,仿佛等會要出門上學的不是自己。

一開始丫丫媽還秉持著尊重孩子的原則,強壓怒火,儘量給孩子自由,但眼看上學時間要到了,丫丫還是不緊不慢的,丫丫媽就按捺不住了,一股被火燒的感覺折磨著她。

有一次,她終於忍不住了,大吼了丫丫一頓,可是吼完,她很快又內疚起來,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擔心自己的怒氣會傷害了孩子。

在我看來,孩子磨蹭還是小事情,丫丫媽的狀態倒是更讓我擔心。

01

忍而不發,讓媽媽產生犧牲感

很多媽媽都有這種經歷——孩子調皮不聽話時,特別想發脾氣,可是又想著專家們說,要對孩子和善,不要對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所以就算有了脾氣,媽媽們也總是傾向於忍著。

但是很奇怪,脾氣總是越忍越大,一開始可能還是丁點小事,忍到最後反而不可收拾了。

就像丫丫媽,忍到最後還是大發了一通脾氣,孩子怕了,她自己也內疚不已。

事實上,忍而不發,常常讓媽媽產生一種「犧牲感」。

這種犧牲暗含著「我都已經為你付出了那麼多,所以你必須要聽話」的邏輯,也就是說這種犧牲背後,藏著期待。

所以,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媽媽就會產生更大的憤怒。

憤怒在犧牲感中不斷積累,就像搖晃的可樂,它搖晃得愈久,閥門也愈容易衝破,而當閥門打開,更大的憤怒也噴涌而出,淹沒自己也淹沒孩子。

02

忍而不發,只會給孩子造成混亂

強忍憤怒,就是怕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很多時候,雖然沒有發脾氣,但這種所謂「隱忍」卻給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一個人明明很生氣,卻要裝作不生氣,這可能嗎?

除非她是專業演員,否則,一個正常人的喜與怒,大多都會形於色。

臉在發怒,口卻不言,會讓孩子迷惑不解:媽媽究竟怎麼了?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一個朋友的媽媽,就是那種「隱忍」的媽媽,她以為自己沒有發脾氣,但這種生氣的狀態卻從她的每個毛孔里散發出來。

每當這個時候,屋內就瀰漫著一種低氣壓,讓人悶得喘不過氣來。

我朋友說:「小時候每次我媽黑臉的時候,我都害怕得不敢大聲呼吸,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惹到她了,有時候真的寧願被媽媽直接罵一頓、凶一頓,都好過被這種不清不楚的窒息氣氛籠罩。

上一季的《爸爸去哪兒》也有個類似情節:陳小春因為jasper玩喇叭的事情非常不高興,但他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全程黑臉,只一直催促jasper走快一點。

Jasper感覺很不解,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惹到了爸爸,他後來一路上一直在問爸爸:「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麼了?)

其實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因為自己成長環境的原因,都不太擅長表達情緒。

而對一個思維還不夠成熟的孩子而言,這種欲說還休的狀態、欲理還亂的滋味,實在太費解,也太難受。

情緒扭曲的父母,很容易養出內在混亂的孩子。

03

忍著不發,忍出內傷

忍著不發,不光傷害孩子,更傷害自己。

人的情緒必須充分流動起來,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脾氣不會因為我們的忍耐,就消失不見,它會慢慢積累,而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所有的負面情緒就會一次爆發。

很多心理疾病,就是因為積壓太久,需要尋找一個出口。

如果一味隱忍,不只是會影響心理健康,甚至還有可能會影響身體。

前段時間很流行的一個詞叫「癌症性格」,新媒體作家李月亮在她的一篇文章曾總結過癌症性格的特點:

一點小事就焦慮,什麼小事就較真,但遇事喜歡憋在心裡,表面上很少流露出負面情緒。

他們習慣克制、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實總是在生悶氣。

他們往往心理脆弱,經不住打擊,又總覺得孤獨、無助,活得很累。

這種人的腫瘤發病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04

我們有權發怒,不必感到內疚和愧疚

讀到這裡,很多媽媽也許會感到兩難:

無所顧忌的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但一味地壓抑,也會傷害孩子和自己。

我們究竟該怎麼辦?

其實,情緒本身就是個波動的曲線,有正面,也有負面,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情緒發展過程。

負面情緒不是一個貶義詞,就如同魚能游水、鳥會飛翔、人能感覺,我們有時會快樂,有時會憂傷,有時也會憤怒。

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正常情緒,他們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悅、憤怒、高興、悲痛……

這些情緒沒有高下、好壞之分。

我們喜悅時笑容滿面、手舞足蹈,為什麼憤怒時就不能怒髮衝冠、捶手頓足呢?

所以,當憤怒來了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孩子面前呈現自然的情緒——

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有疲累,也會生氣,也有傷心難過,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狀態才會最真實、最自然。

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在教養過程中才不會有那麼多的壓力和負擔,才能更輕鬆前行。

05

並不是所有的脾氣都會傷人

「接納自己會生氣這件事」之後,我們要做第二件事,區分發怒的錯誤姿勢和正確姿勢。

發怒不等於怒吼、怒罵、歇斯底里……發怒也可以看上去很美。

美國心理治療師薩提亞的溝通理論指出,人們在遇到情緒和人際衝突時,有幾種不恰當的表達方式:

第一種是指責型,這類表達方式帶有攻擊性:

「都是你不好,都是你不對,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

第二種是討好型,這類表達方式帶有委曲求全性:

「都是我不好,我錯了,我怎麼沒有想到呢,我應該那樣的。

指責型在表達感受時,總是忽略對方的感受;

討好型在表達感受時,總是忽略自己的感受。

這兩種表達情緒的方式都是不良的,不利於解決問題和情緒疏通。

我們不贊成亂發脾氣、指責型的人,也不贊成隱忍不發、討好型的人。

發脾氣的正確姿勢是,要考慮到一致性表達,即表達自己的情緒,應該兼顧自己的感受、別人的感受和情境。

發脾氣時,我們說的不應該是:

你怎麼這麼調皮不聽話啊?(貼標籤)

我已經和你說過很多遍了,為什麼還要去做?(翻舊帳)

你太笨了,把我的臉丟光了!(侮辱)

你這個樣子,將來連飯都吃不到口!(預言)

閉嘴,吃的飯!(霸道)

你怎麼一天到晚給我闖禍!(控告)

貼標籤、翻舊帳、侮辱……這些都是沒有顧忌孩子感受的表現。

我們不要去攻擊孩子的人格和尊嚴,我們只需要講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能達到好的發脾氣效果。

06

並不是所有的脾氣都會傷人

「接納自己會生氣這件事」之後,我們要做第二件事,區分發怒的錯誤姿勢和正確姿勢。

發怒不等於怒吼、怒罵、歇斯底里……發怒也可以看上去很美。

美國心理治療師薩提亞的溝通理論指出,人們在遇到情緒和人際衝突時,有幾種不恰當的表達方式:

第一種是指責型,這類表達方式帶有攻擊性:

「都是你不好,都是你不對,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

第二種是討好型,這類表達方式帶有委曲求全性:

「都是我不好,我錯了,我怎麼沒有想到呢,我應該那樣的。

指責型在表達感受時,總是忽略對方的感受;

討好型在表達感受時,總是忽略自己的感受。

這兩種表達情緒的方式都是不良的,不利於解決問題和情緒疏通。

我們不贊成亂發脾氣、指責型的人,也不贊成隱忍不發、討好型的人。

發脾氣的正確姿勢是,要考慮到一致性表達,即表達自己的情緒,應該兼顧自己的感受、別人的感受和情境。

發脾氣時,我們說的不應該是:

你怎麼這麼調皮不聽話啊?(貼標籤)

我已經和你說過很多遍了,為什麼還要去做?(翻舊帳)

你太笨了,把我的臉丟光了!(侮辱)

你這個樣子,將來連飯都吃不到口!(預言)

閉嘴,吃的飯!(霸道)

你怎麼一天到晚給我闖禍!(控告)

貼標籤、翻舊帳、侮辱……這些都是沒有顧忌孩子感受的表現。

我們不要去攻擊孩子的人格和尊嚴,我們只需要講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能達到好的發脾氣效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亂發脾氣怎麼辦?三步走教會孩子自我控制

有的媽媽跟我說:「我的孩子發起脾氣來,簡直天是搖地動」。有一本書叫做《生氣的亞瑟》,書中講的是「亞瑟發起脾氣來,連地球都沒有了,他最後飄在空中,睡在床上的時候,突然間忘記了自己為什麼發脾氣……」...

孩子脾氣暴躁,媽媽要怎樣輕鬆應對?

小宇是我同學穎兒的兒子,今年五歲,別看孩子年齡小,但脾氣卻異常火爆。在家裡小宇就是一個小霸王,奶奶做的飯菜不合胃口,直接把飯菜倒到馬桶;爺爺沒時間帶他去吃肯德基,直接對爺爺大喊大叫;爸爸不陪他玩...

寶貝快到發脾氣的年齡了,怎麼辦怎麼辦?

上朋友家裡玩,看到朋友的妻子正在看一本書,問她在看什麼,她回答說孩子快到發脾氣的年齡了,正在學習怎麼幫他渡過這段時期,我很驚訝,難道發脾氣和青春期一樣也是有時期的嗎?而且在我印象當中她的小孩非常...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到底應不應該發脾氣?

很多媽媽都有這種經歷——孩子調皮不聽話時,特別想發脾氣,可是又想著專家們說,要對孩子和善,不要對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就算有了脾氣,媽媽們也總是傾向於忍著。但是很奇怪,脾氣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