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如何幫孩子戰勝膽怯?找對「方法」不再焦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方法」幫孩子戰勝膽怯》
家庭教育系列欄目第3篇
作者丨付麗旻
引言:前兩期【麗言旻語】欄目受到了粉絲們的頗多好評,也有不少關注育兒話題的哈爸哈媽給小哈留言提問,每一條留言小哈都有認真記錄喲!其中,命中率最高的問題就是「孩子怕生膽怯怎麼辦?」。
本期,付麗旻老師就結合自身成功的育兒經驗,針對這類問題,和大家談一談這棘手且常見的問題。
歡迎哈爸哈媽們與小哈互動,或許您的疑惑就會成為【麗言旻語】下一期的主題喲!
前幾天有讀者給我留言說到,她的孩子面對陌生人的時候不肯說話,即使被父母要求勉強說話也是聲音輕輕的,顯得非常膽怯,因此年輕的媽媽很擔憂。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五歲之前的幼兒對陌生人有一定的恐懼感是正常的,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類型的恐懼出現,誘因不同,需要成年人的正確指導慢慢都可以克服。
維克多也曾經出現過類似不肯跟陌生人說話的問題,而且一直持續到上小學以後。
比如小學一年級時的某一天他忘了帶水,我就給他零錢,讓他在學校門口的便利店買瓶礦泉水,但是他會一臉緊張地說,媽媽我不敢,還是你去吧。
我還記得當時我很沮喪地問過自己的學生們,你們是否看見過長大之後智商正常但是不敢花錢的孩子?學生們都笑我杞人憂天,他們說沒看見過,只看見過智商不正常都會花錢的孩子。
維克多十五個月大的時候,我先生在讀研究生,作為關門弟子,師從治學嚴謹、曾經留蘇的學者,因此那三年的時間,只有寒暑假能夠回家陪伴孩子。
這段時間正是孩子快速成長和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父親陪伴的缺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但是最初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不敢跟陌生人說話,畢竟接觸的環境是有局限的,他跟家人和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相處都沒事,即使偶爾帶到我學校,只要他明確這些人是媽媽的同事,那麼他就會正常溝通。
大一點之後可以帶他出去旅行的時候,逐漸發現了問題。
最初我們跟所有的年輕父母一樣,認為只要多鼓勵他就行,比如我們也會經常用這樣的語言鼓勵他:「你是小小的男子漢,要勇敢點。
」每次這樣說的時候,我能看到他眼神中的萬般不情願,但還是會勉強配合我。
直到有一天他用小手拉著我的衣角委屈地說:「媽媽,要是你把我生成女孩就好了,那麼就可以膽小,就不會被要求一定要勇敢了。
」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其實成年人很難完全理解孩子內心的壓力。
孩子的這句話明明白白告訴我,單純的鼓勵不是好辦法,非但沒能夠幫助他克服恐懼,甚至增加了新的壓力。
當時我心裡既難過又慶幸,難過的是自認為愛孩子的媽媽,其實沒有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
如果認真回憶,每個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犯過類似的自以為是的錯誤。
慶幸的是還好我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很好,讓我很好地了解了他的想法;還好他那麼相信媽媽,他一直都相信,只要把自己的感覺告訴媽媽,媽媽就會幫他一起想辦法。
可是我該怎麼辦呢?
我們嘗試了第一個辦法,創造條件,讓孩子在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一起面對陌生人,這樣能提供一定的安全感,部分減輕孩子的恐懼。
比如到公園買門票之類的事情,我們就會抱著他,讓他把錢遞給售票員,之前教他怎麼跟售票員表達,買幾張票,然後道謝。
父母身體提供的安全感,以及去公園玩的愉悅和渴望,都會幫助孩子沖淡部分恐懼,幾經實驗,他不再排斥。
甚至有時候還會主動說——讓我買票吧,我來說買幾張。
第二個方法,創造條件讓他接觸更多的人。
先生研究生時期的校友們當時還都沒有成家,周末經常會到我們家改善伙食,我們就讓孩子扮演一個好客的小主人,和叔叔們一起玩。
好像有點效果,但是沒有像我期待的那麼好。
面對陌生人的時候,他依然會迴避。
後來我嘗試了一個新方法,終於看到了曙光。
他有一個很喜歡的毛絨玩具考拉,從四歲開始陪伴他成長,按照維克多小朋友的話說,「年邁的考拉」至今仍然一臉正氣的站在他房間的書櫥上,他認為這個玩具是他的小夥伴,所以即使已經很舊了,但是依然不捨得捨棄。
而這個新方法就是要從這個玩具下手。
那天他放學回家之前,我先拿著他的玩具考拉敲響了樓下
鄰居門,樓下住著一對中年夫妻,我求鄰居幫我一個忙,鄰居熱心地答應了。
等到孩子放學回家,我就滿臉歉意地跟他說:「對不起兒子,媽媽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今天幫你曬考拉的時候沒有拿住,不小心掉到五樓人家的陽台上了,反正玩具已經舊了,媽媽再幫你買一個新的好嗎?」幾分鐘的時間,我注意觀察著他的變化,他的表情從難過到臉色變得明朗,似乎找到了一個好辦法:「媽媽,你不用難過,你不是故意要弄掉的,所以我原諒你了。
其實我們可以把考拉拿回來的,我剛才上樓的時候看見樓下的伯伯了,我們只要去他們家敲門,跟他們說清楚,應該會幫我們的。
」我故作為難的說:「可是如果人家知道媽媽這麼大的人,做事這麼不當心,媽媽會覺得很丟臉的,怎麼辦?我還是不敢去。
」
他像是鼓足了勇氣:「媽媽,如果我自己去跟人家說來拿玩具,人家是不是會願意幫助小朋友呢?」
我假裝豁然開朗的樣子:「這個主意真不錯,謝謝你幫助媽媽想了一個好辦法。
那麼我們一起想一想應該怎麼跟人家說話好嗎?」我們在家裡反覆排練了幾遍怎麼敲門,怎麼跟人家打招呼,說清楚自己的來意,拿到玩具熊怎麼道謝,終於他決定下樓了。
臨出門的時候小伙子突然回頭跟我說:「媽媽,
是不是今天鄰居幫我拿回了考拉,我以後再見到人家的時候,還要主動打招呼?不然人家會覺得這個小朋友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跟人家說話,好像沒有誠意哎。
」
我內心一陣激動,這才是我想要的結果。
我豎起大拇指:「太棒了,你比媽媽想得周到。
」
兩分鐘後,維克多小朋友滿臉興奮的跑上樓來,手裡緊緊抱著失而復得的考拉,表情如釋重負而滿足:「媽媽,樓下的叔叔和阿姨真的很好,他們還誇我懂禮貌呢,還邀請我以後去他們家玩。
」
後來樓下來了一隻黑色的小流浪狗,孩子經常會帶點食物去餵它,我們都管它叫小黑,因為小黑,兒子跟鄰居們熟悉起來,遇見了經常會聊幾句關於小黑的話題。
後來小黑消失了好一段時間,兒子悵然若失,每每見到鄰居還會打聽是否見到它了。
終於,小黑帶傷返回的時候,孩子和鄰居們心疼之餘更是一起給予很多溫暖和關愛。
後來,他把這段經歷寫成了文章,還發表了。
我還記得報社編輯見到我的時候感慨的說,很久沒有因為看一篇小學生的作文掉眼淚了,你的孩子真的很有靈氣。
其實我更在乎的是他學會了主動跟陌生人打交道。
我們在家裡的排練是為了減輕他的壓力而提供的輔助手段。
以後還有類似的方法,等他長大之後我曾經跟他坦白過,他笑嘻嘻地搖搖頭說:「小孩小時候還得跟大人鬥智鬥勇,真不容易。
」
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當時他的小學跟我的學校隔著一條窄窄的馬路,放學自己就可以來學校找我。
當時我們學校看門的是一個長相嚴肅的伯伯,教工子弟們都有點怕他,兒子也說伯伯給他們開門的時候有點不情願,還黑著一張臉,很嚇人,還偷偷說,媽媽其實我們小朋友們都有點不喜歡那個伯伯。
我跟他說:「一般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會主動對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示友好,那個伯伯可能是因為你們這群小朋友每天放學都是三三兩兩的回來,他要不厭其煩的開好幾次大門,所以很辛苦,當然臉色不好看。
你能不能試著主動微笑著跟伯伯打招呼?看看會跟之前有什麼不同?比如一會兒跟媽媽一起經過大門口的時候,你主動跟伯伯說再見,看看伯伯有什麼反應?」
走到大門口的時候,小伙子果然微笑著對著伯伯大聲說:「伯伯再見,明天見。
」看門的伯伯先是一愣,然後滿臉笑意的連連回答:「再見,明天見。
」走了幾步之後維克多實在忍不住小聲跟我說:「媽媽,我第一次看到這個伯伯會笑哎。
」
從那以後,每次走過大門口他都熱情洋溢地跟伯伯主動打招呼,偶爾還會送給伯伯幾塊巧克力。
後來我下班路過的時候,看門人都會笑著跟我說:「付老師你家的寶貝最可愛,那麼有禮貌,還懂事。
」
這件事讓維克多很有成就感,也終於克服了不敢跟陌生人說話的恐懼。
但是孩子回報我的遠比我期待的要好很多。
維克多初一的暑假,去無錫參加三好學生夏令營,營員們最小的初一,最大的高三,而且來自不同的城市,我很想知道,面對這樣的環境,我的兒子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第一天晚上他用帶隊老師的手機發給我一條信息:「我很好,活動安排充實而具有挑戰性,媽媽不用擔心。
」但是我依然覺得那是我過得最漫長的一周。
夏令營的第四天傍晚,我在教育新聞頻道看到了接受記者採訪的維克多。
如果我不是他的親媽,估計應該看不出他的緊張,談吐也比較從容。
從返校大巴車上下來的維克多讓我心裡一熱,短短的七天,我的孩子簡直脫胎換骨了。
首先是瘦了,黑了,然後跑到我身邊,把自己的背包交給我之後,返回大巴車,幫助同學們拿行李,然後又再一次跑上大巴車,檢查座位上是否還有同學們遺漏的物品,最後跟司機師傅道別,一切顯得那麼自然,沒有絲毫的扭捏不安。
回到家裡的維克多跟我說了這一周的經歷,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孩子終於長大了。
據說到達基地的傍晚,他就主動和高年級的學長們一起為每位營員發營服、參與第二天活動計劃的討論;第三天他們在茶山採茶的時候,看到電視台的記者們扛著長槍短炮走過來採訪,很多孩子第一反應是假裝低頭採茶,或者用最快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走,假裝沒有看見記者。
只有他迎著鏡頭走了過去,他說:「媽媽,我其實好緊張,但是也不能沒有人接受採訪啊。
我覺得自己簡直都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表情,儘管我努力微笑,還有,我的腳有點抖,還好視頻里看不出來。
但是後面就好很多了,好像也沒什麼值得害怕的,還挺有意思的。
」
可愛的小伙子維克多終於變成即使在陌生人群中也會很從容的孩子,會知道如何跟別人相處,把握適合的分寸,讓別人和自己都自然和諧。
但是我知道,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還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我們只要以接納的心態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並用心尋找路徑,順應成長規律,指導孩子健康成長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其實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是非常美好的,所謂智慧的家長就是不是從自己的角度想問題,而是換位思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指導,其實,你會發現,用心的家長會跟孩子一起成長。
小哈有感:
付老師的本期文章首先要讓哈爸哈媽明白的一點就是「換位思考」的重要性,真正的「為孩子好」,不是一味地給予自認為好的東西,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表露出膽怯,父母會為此倍感焦慮——擔心孩子的社交能力,擔憂孩子的表達能力,由此聯想到孩子可能會沒出息,更有甚者懷疑孩子有自閉症。
顯然,付老師也曾有過類似的顧慮。
她以「過來人」的身份向我們驗證,父母的焦慮對孩子的膽怯毫無益處,唯有「方法」能夠幫助孩子戰勝膽怯。
曾有心理學家歸納過孩子膽怯的四大原因:先天因素——父母性格內向,遺傳給孩子;環境因素——一家一戶、獨生子女造成了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教育不當——過度關注或是溺愛都會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切身體驗——孩子在勇於表現後,曾遭遇過嘲笑、挖苦。
不難看出,以上沒有任何一項原因是孩子的過錯。
難道是家長的錯?當然不能這麼決斷。
但是,如果家長把膽怯歸咎於孩子,並且進行訓斥指責,那就大錯特錯了。
付老師希望傳達給我們的是,對於膽怯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創造更多讓孩子與陌生人接觸溝通的機會,起初是可以父母演示給孩子看,孩子照做;而後是父母陪伴在旁,讓孩子表達自我;最後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
這一個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父母無法預測或左右,能夠做的就是堅持創造並抓住每一次機會,不焦慮不急躁,用愛去包容孩子,給孩子安全感,保持理智想「辦法」,幫助孩子戰勝膽怯!
親愛的讀者
你願意繼續看維克多成長的故事嗎?
請關注由哈菲少兒MBA獨家出品的【麗言旻語】欄目。
讓我們在育兒路上攜手前行,如果您有任何關於親子溝通,家庭教育的疑惑困擾、或是經驗心得,歡迎您在評論區或後台留言給小哈。
下期預告:《標本兼治,幫助孩子提高效率》
「親子溝通」第一期:「規則」讓親子溝通更順利
「親子溝通」第二期:「體驗」比說教更有效
孩子上幼兒園,內向不愛交朋友?家長應該做好這幾點!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很多父母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變得輕鬆,反而是更加的糾結和揪心。很多父母都反映,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因為很難適應新的環境,變得沉默寡言,內向也不愛交朋友。面對這種情況,我們...
育兒怎麼哪兒都是起跑線,還哪來那麼多里程碑?
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就陷入了焦慮。人家寶寶可以喝100ml的奶了,人家寶寶睡整覺了……為什麼別人家孩子6個多月就會爬了;別的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人家的娃2歲就開始學英語了……我堅持科學育兒,專...
面對情緒災難,孩子如何倖免?
在為人父母的道路上,我們從摸爬滾打,升級打怪再到身經百戰,想著法子給孩子更豐富的物質,更優良的教育和更為溫暖的陪伴,希望他們成為更好且更具幸福感的人。殊不知,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頭...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一區幼兒園就哭怎麼辦?
朋友們的孩子都陸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每年的9月1日,朋友圈裡都是這類的報導。尤其是新入園的小朋友家長,必須要記錄孩子這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可是重要時刻並不總是伴隨著歡聲笑語,有時見證的確實號啕大...
這幾本書才是教育孩子的真經!
0713本文策劃:劉言 溫珮瀅在啟蒙教育乃至終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而關鍵的作用。而家長們特別是80後新生代家長對於家庭教育的關注度、重視度也在不斷升溫。但與之同步,家長們在家教中...
親子溝通與情緒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師
親子溝通,是許多父母頭疼的事,很多問題都是由於缺乏良性的親子溝通造成的。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往方式,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而許多父母卻掌握不好與孩子溝通的原則和方...
做到這7點,「入園焦慮」一點都不難纏
文/暖小丫(親寶寶特約作者)談起入園,焦慮的何止是孩子。作為父母,想起孩子的生活即將面臨挑戰,就會不自覺地焦慮;也會因突然不能每時每刻看到孩子的吃喝拉撒、悲喜笑鬧而感到空落落。除了等時間治癒,我...
戰勝入園分離焦慮——讓孩子愛上幼兒園,父母必須知道的事(收藏)
又到了一年孩子入托的日子,不知有多少為爸媽和孩子都會經歷著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孩子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熟悉的環境一定會有很多不適,做父母的一定要正確處理分離焦慮,接納孩子的不適應帶來的情緒,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