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句諺語:「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無論對孩子多麼嬌生慣養,父母也絕不會認為懶惰是孩子的好品質。

勞動觀念的培養,需要父母對孩子從小就進行,教會孩子勤勞,就是給了孩子一個成功的法寶。

讓孩子兒懂得「懶散如酸醋,會軟化精神的鈣質;勤奮像火炬,能燃起智慧的火焰」,沒有勤勞的品質,即使家財萬貫,也有坐吃山空徹底窮困的一天。

唯有勤勞才能使孩子生活富足。

某科學研究所曾對23名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小學生每天平均勞動僅1分鐘,而韓國的是0.7小時,美國的更高達1.2小時。

可見我國孩子參加勞動的時間是很少的。

美國的家長們對孩子勞動教育的理念就是:自己養活自己。

無論家裡經濟狀況如何,美國孩子到12歲以後,就必須給家裡的庭院剪草坪,給別人送報紙,以換取一些零花錢。

18歲後,就必須離開家長獨立生活。

微軟巨頭比爾·蓋茨就一直在訓練自己的孩子獨立謀生的能力,並承諾死後將遺產全部捐給慈善機構,讓自己的孩子完全脫離父母的庇護。

在日本,有一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天賜的,其餘的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中國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因為不重視勞動教育,許多孩子逐漸養成了依賴、懶惰的惡習。

很多父母出於疼愛孩子,也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自動承攬了全部的家務勞動。

上學放學,有爺爺奶奶、父母幫孩子背書包;甚至有的父母心疼孩子,代替他寫作業。

長期這樣,孩子必然養成生活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學習上不愛動腦,知難而退的懶惰習慣。

現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自己的事不會幹或干不好的現象。

這是因為父母溺愛孩子而事事包辦,孩子因而懶惰,缺乏動手能力。

孩童時期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期。

通常孩子到三四歲時,已經萌發出自信心和獨立性,許多事情都要求自己動手做,這時父母要及時鼓勵孩子,及早讓孩子學會自已的事情自己干,在實際生活的實踐中,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

建議一:讓毛躁的孩子慢下來

現在有些孩子,看到一部小說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就想學習文學創作;看到電腦專業在科研中應用廣泛,就想學習電腦技術;看到外語在對外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又想學習外語;想當歌星,又想當企業家、老闆,今天學電腦,明天學繪畫……由於他們對學習的長期性、艱巨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和思想準備,只想「速成」,一旦遇到困難,便失去信心,打退堂鼓,最後哪一種技能都沒學成。

俗語說得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太過於急躁,會使得青少年離成功越來越遠。

但是在今天這個一直在提速的時代,渴望「一天建成一個羅馬」的青年卻越來越多。

浮躁心理成了當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現為行動盲目、缺乏思考和計劃、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恆心和毅力、見異思遷、急於求成、不能腳踏實地。

浮躁的人自我控制力差,容易發火,不但影響學習和事業,還影響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其害處可謂之大。

輕浮急躁,對什麼事都深入不進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會給學習、生活帶來損失。

有一個小孩子,他很喜歡研究生物,很想知道那些蝴蝶是如何從蛹殼裡出來,變成蜘蝶。

有一次,他看見一個蛹,便取了回家,隨時觀察著。

過了幾天以後,這個蛹出現了條裂痕,裡面的蝴蝶開始掙扎,想突破蛹殼飛出來。

這個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裡面很辛苦地拚命掙扎,怎麼也沒法子走出,這個小孩看著看著不忍心,就想不如讓我幫幫它吧,便隨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開,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來以後,因為翅膀不夠有力,變得很臃腫,飛不起來。

蝴蝶以後再也飛不起來了,只能在地上爬,因為它還沒有經歷自己將蛹打開然後飛出來這個過程。

蝴蝶在蛹裡面要破開蛹飛出來的時候,在最後的幾小時中,要很辛苦地掙扎,而掙扎的過程實際上是鍛鍊它那一對翅膀的過程,亦是使它身體能夠縮小的過程。

如果通過它的努力,最後將這個蛹打開裂口、飛出來,它便可以一飛沖天。

但是這個小孩幫助它,用剪刀剪開蛹殼,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可是它的翅膀沒有經過破蛹的奮鬥,是無力的。

這個小孩想幫蝴蝶的忙,結果反害了蝴蝶,是欲速則不達。

由此不難看出,急於求成只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所以我們不妨放遠眼光,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到自己的目標。

古代有一個年輕人想學劍法。

於是,他就找到一位當時武術界最有名氣的老者拜師學藝。

老者把一套劍法傳授與他,並叮囑他要刻苦練習。

一天,年輕人問老者:「我照這樣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呢?」老者答:「三個月。

」年輕人又問:「我晚上不去睡覺來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老者答:「三年。

」年輕人吃了一驚,繼續問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用來練劍,吃飯走路也想著練劍,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十年。

」年輕人愕然。

年輕人練劍如此,人的一生生活中要做的許多事情同樣如此。

家長要讓自己的孩子明白,切勿浮躁,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還應順其自然,才能夠成功。

一般來說,毛躁的孩子在情緒上表現出一種急躁心態,急功近利。

經常與他人攀比,並顯示出焦慮不安的心情,由於極度不安,經常會以情緒取代理智,因而使得行動具有盲目性。

行動之前缺乏思考,有日時作出違反紀律甚至法律的事情。

毛躁的孩子面對學習任務和人際關係,不知所為,心中無底,恐慌得很,對前途毫無信心,幹什麼事都沒有常性,今天學繪畫,明天學電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忽冷忽熱。

粗心毛躁是不少孩子都存在的問題,也讓不少父母操心。

其實,要改掉孩子毛躁的壞習慣,就要先弄清楚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得毛毛躁躁。

通常來說,做事毛躁的孩子思維都比較敏捷,他們經常是在手中做著一件事的時候腦子裡同時又想到了另外的幾件事。

但因為欠缺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計劃性,所以做事就顯得朝三幕四,或是把幾件事同時進行,最終哪一件都難以完成。

因而,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做事的計劃性。

父母應給孩子講,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應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事前做哪些準備、如何開始等等。

也可以告訴孩子做事之前用一小紙條寫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時間安排等。

這樣做會對克服做事馬虎、毛躁、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毛病,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再有,想讓孩子靜下來,家長首先自己要靜下來。

如果家長就是個急性子,平時生活當中沒有耐心等著孩子把事情做完,一個勁地催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難免毛毛躁躁。

孩子做事的時候家長在旁邊著急教訓著,這對孩子的專心就是一種干擾。

所以,家長要容忍孩子的「慢動作」,不要因為嫌孩子動作慢就越俎代庖幫孩子完成他正在做的事情,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讓他一個人獨立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孩子做事毛躁的個性很多時候是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

有些家長自身的條理性比較差,家長們做事也存在同樣的毛病,家裡的物品存放零亂沒有規律,因而也就沒有從小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所以家長們應該要注意自身做事的條理性,給孩子創造一個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通過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方法督促孩子養成行動之前先思考、做事從一而終的習慣,比如可以通過一些家庭比賽:比一比家裡誰吃完飯碗最乾淨,和孩子下盤棋,提前告訴孩子下棋時一定想好了才能動手,一旦決定了,就不能反悔等等,改掉孩子做事毛躁的壞習慣。

建議二:沒有人喜歡丟三拉四的孩子

有小朋友的家庭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往往沙發上放著玩具,桌子上有很多零食,孩子的用具隨處可見。

有了小寶貝,再想讓整個家庭保持二人世界的浪漫和情調已經成了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隨著孩子的長大,有的家庭恢復了規整,有的家庭卻「十面埋伏」,總能在某個角落冒出孩子的書本、文具來。

其實,只要方法得當,孩子的東西是能夠很好地歸類的。

有一個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總是丟三落四,不停地找媽媽要東西,這也不見了那也不見了,孩子一邊放,媽媽就一邊收,結果誰都不知道東西去哪兒了。

但是很奇怪,孩子在學校裡面從來不丟東西,從家裡帶過去的文具和飯盒,總能完璧歸趙,從來不缺胳膊少腿。

孩子的科目很多,教科書、參考資料、試卷、作業、強化、練習等等,也從來沒有少過。

這讓媽媽很奇怪,「聰聰,你們在學校都是怎樣放東西的?」

「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柜子,上面貼了自己的名字,大家都把東西放在自己的柜子里。

其他的東西都是裝在自己的書包里,別人我就不知道了。

「哦,原來是這樣。

」媽媽開始考慮給孩子設計幾個專用的柜子,他給孩子買了一個雕花的大木箱,裡面可以放很多東西。

「這是你的魔法寶盒,我們把所有的玩具都放進去吧,娃娃留在外面。

」然後媽媽給複印紙盒子貼上了好看的包裝紙,上面寫著「文房四寶」四個字,「往後,所有的文具就放在這個文房四寶盒裡面好了。

」然後買了幾個大大的粘鉤,貼在孩子房間的門背後,孩子夠得著的地方,讓孩子把書包都掛上去,隨手可以拿走。

這個辦法大大緩解了孩子找東西的痛苦,而且孩子還覺得很有意思,自己又動手做了幾個「多寶格」,仿照故宮中的多寶格樣子,把大大小小的零碎都放了進去。

他的小世界越來越清晰了。

聰聰上小學時,已經漸漸有了自控的能力。

對於那些低齡的孩子來說,媽媽們要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習慣,先要自己做好示範,比如說,孩子要灰太狼玩偶的時候,媽媽最好能每次從同一個地方比如搖籃下面的儲物層拿出來,這樣孩子就能形成灰太狼放在儲物層的概念。

他們自己就會動手拿。

如果孩子忘了放回去,媽媽可以提醒他:「灰太狼可能想要回家啦。

」孩子就能明白媽媽的意思是要把灰太狼放回到原處,也很願意幫助灰太狼回家。

其實人小時候的培養都是生活習慣的培養。

小時候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在獨立之後,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這種投資是利益長遠的,值得媽媽們耐心地培養。

正如故事中的媽媽一樣,他對聰聰提出了解決隨手亂放這個毛病的有效措施,並敦促聰聰實行,有了一定的成效之後,又跟孩子一起改良原有的措施,一步步幫孩子糾正了隨手亂放的毛病。

心理學家說,一個習慣的培養需要21天的重複,也就是說孩子要培養一個哪裡拿哪裡放的習慣,大概需要3周的時間。

媽媽需要有耐心,不能1周之內總是大發脾氣說「提醒了多少次你都記不住,真是沒用的東西」這樣的話,這只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對培養好習慣一點效果也沒有。

孩子一兩次沒有做好也沒關係,當他有意無意地物歸原處了一次之後,媽媽最好能表達一下高興的心情:「這次我很快就找到你的球鞋了,真好。

」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行為給家人帶來了方便,也會感到驕傲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5個小妙招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很重要!01 提高孩子的抗干擾能力作為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舒適、安靜、良好的環境。最好給孩子準備一個單獨的房間,清除孩子眼前的雜物(如與學習無關的書籍、物品等),有時一個小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