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孩子這些「敏感期」 耽誤孩子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為什麼愛吃手?為什麼孩子總是抓什麼都往嘴裡塞?他為什麼不斷扔掉手裡的東西,你撿起來遞給他,他會再扔掉?上個月還喜歡自言自語,喋喋不休說個沒完,怎麼現在又突然變蔫兒了呢?給孩子穿衣服時,他為什麼總要堅持這樣的邏輯:先穿上衣,再穿襪子、褲子,最後梳辮子?為什麼媽媽的枕頭,爸爸不能睡?……

孩子這是怎麼了?他有什麼問題嗎?

作為媽媽,面對孩子諸多「行為」,你是不是都曾遇到或正在經歷著,別擔心,這是孩子的「敏感期」到來了!什麼是孩子的「敏感期」?你家孩子在第幾個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對孩子成長的有多重要?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每個「敏感期」?本期媽寶就來探討一下!

敏感期」一詞,是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里首先使用的名稱。

後來,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現象,因而提出了育兒教育的敏感期原理,並將它運用在幼兒教育上。

什麼是兒童「敏感期」?

作為父母都知道,寶寶剛出生時看到的世界只有黑和白,也曾抱怨「寶寶愛吃手」,「寶寶一點也不乖,總是將手往嘴巴裡面放」、「寶寶愛打人,愛搶別人玩具」等等,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怎麼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懂事。

其實,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寶寶的「敏感期」在作祟。

所謂敏感期,也就是發展的關鍵期,是指由於兒童在這一階段智力、秩序感、節奏感、行走、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而產生的一段對環境,秩序,感官,動作,社會規範等一系列的敏感情況。

兒童心理、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認為「這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所以,家長應該對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敏感期有一定的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的敏感期並非稍縱即逝,它的跨度很長,從出生到6歲,甚至可以延遲到12歲。

家長應讀懂寶寶9個「敏感期」行為:

語言敏感期(0~6歲)

當你的小寶寶突然有一天開始注視大人說話時的口型,而且還會冷不丁地發出咿呀之聲,恭喜你,他進入語言敏感期了,這種敏感力還會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

這時,爸爸媽媽要抓住語言發展敏感期和黃金期,把文字適時適量、巧妙地教給孩子,來滿足孩子求知的慾望。

秩序敏感期(2~4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物品擺放的位置有特別的要求,不許改變;他們會突然固執地要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做事,不允許先後秩序發生變化。

很顯然,孩子已經進入秩序敏感期, 一旦孩子所熟悉的環境消失,他們就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是亂發脾氣,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滿足他們的需求。

感官敏感期(0~6歲)孩子從出生那刻起,就會藉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覺器官來熟悉和適應環境。

感官敏感期的發展對於孩子個體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基礎,也是評價和干預孩子發展的內容。

這時,父母們應該多關注寶寶的各項發育,培養寶寶對周圍事物的感官能力,讓寶寶對他生活的環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歲~4歲)泥土裡的小昆蟲、衣服上的細小圖案、地上的菸頭等等,這些環境中的細小事物常被忙碌的大人忽略,而處於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的孩子往往會對它們產生濃厚興趣。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怕髒或是其他原因而阻止孩子的行為,相反,要儘可能地引導他們好好探究,幫助孩子養成敏銳的觀察力。

動作敏感期(0~6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動作發展主要包括兩大領域:一是身體運動,如走路,這一敏感期大概在1~2歲,而一旦孩子會走路了,就進入最活潑、最好動的時期。

另一個是手的動作,通常此動作敏感期在0~3歲。

對處於動作敏感期的寶寶,家長們不要禁止寶寶好動,要鼓勵寶寶去多鍛鍊走路,多觸摸一些寶寶不知道的事物,還應該告訴寶寶一些危險的地方不能去,危險的物品一定不能觸摸。

家長們應該給寶寶樹立自信心,讓寶寶有勇氣去探索這個世界。

社會規範敏感期(2.5歲~6歲)當孩子到了兩歲半左右,開始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越來越有興趣。

這時,父母應該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這對培養孩子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生活非常有意義。

書寫敏感期(3.5歲~4.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拿著筆塗塗畫畫,甚至假裝寫什麼東西,很顯然,他們進入了書寫的敏感期。

這時候,父母要恰當地引導、應對孩子的書寫敏感期,不要過於約束他。

閱讀敏感期(4.5歲~5.5歲)進入閱讀敏感期的孩子對圖書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喜歡自己看書,也喜歡大人給他讀書。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多選擇一些讀物,為他們布置一個良好的居家環境,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文化敏感期(6~9歲)孩子在文化敏感期的具體表現,例如:對音樂的摯愛、對動植物的關懷、對天文地理的興趣等方面。

蒙特梭利認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3歲,但是6~9歲才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欲求。

在這個時期,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文化信息,讓他們涉獵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錯過孩子「敏感期」 耽誤孩子一生

孩子的敏感期很短暫,經過這個時期就會消失。

孩子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敏感反應,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

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會忽略了。

孩子的發展一旦錯過了敏感期就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這種缺憾有大有小,而且在孩子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將會很難彌補。

喪失相關功能

一旦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孩子就會喪失最佳的學習時機。

在各個敏感期,如果受到干擾或阻礙,不能正常使用他們身體的各種功能,相關的功能就會喪失。

這就好比,不能正常地使用耳朵,耳朵就會失聰;不使用鼻子,鼻子就會喪失正常的嗅覺能力;不能自由地使用雙手,兒童的手就會笨拙……

養成的壞習慣改不了

一個人的習慣不僅會影響到生活,還會關係到事業。

有的人東西用了,隨手一扔,一天下來房間裡很亂,到處都是。

有的人會把東西放回原處,一天下來還是整潔有序。

當孩子獨自待著的時候,很難看出孩子存在哪些不足。

但是當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容易看出孩子的不同性格,也更容易分辨出誰家的習慣比較好。

每個敏感期都會發展一種能力,在敏感期里發展好了,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Tip:作為父母的我們,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生命力。

同時,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也都是家長的一些作為,所以為了孩子,修為自我是我們每個家長必須做的。

3個建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在談這題之前,作為父母,必須知道,也是最簡單的育兒理念:每個孩子的天賦和個性都是唯一的,不要將自家的孩子和別家的孩子進行比較或者攀比;每個孩子發展的快和慢,取決於在敏感期這個時期的不同節奏和表現。

在這個階段,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了解孩子,跟隨孩子的內心需求和渴望,這需要家長們客觀細心地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性特質。

1)當觀察到孩子某項敏感期出現時,儘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2)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

3)適時協助而不干預。

當孩子熱中於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預。

不過,並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孩子的敏感期,需要爸爸媽媽用「心」去捕捉。

畢竟,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不能重新來過,請一定要謹慎。

【關於媽寶】

講科學、接地氣,靠譜育兒乾貨分享,石家莊同城媽蜜(寶貝)party。

爸媽學習、社交型社區,每周五的微課堂以及不定期的各類特色教育專家的講座。

抱團拆課、曬娃曬藝、成團購物、二手置換等等活動。

【媽寶微信】:mabaoquanzi

【媽寶微博】@果媽育兒日記

【媽寶微信群】mabaoclub

【果媽育兒日記】:mabao01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應當重視的幼兒學習的七大關鍵期

孩子成長的某一時期對某一樣事物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不管是學習能力、模仿能力、或者是興趣愛好等,父母只要在孩子的關鍵期根據孩子的興趣好好培養即可讓孩子的發育、成長更好、更全面,那麼幼兒關鍵期在什麼...

孩子敏感時期的最佳教育方式

敏感期就是指孩子在6歲前某一時間段,會表現出對某種知識或事物特性特別感興趣,若順著孩子喜好來預備教育環境,孩子就能夠輕而易舉地掌握這類知識或特性,這個時期的教育就稱之為孩子學習某種東西或事物特性...

捕捉兒童敏感期

多少父母知道,嬰幼兒喝了糖水後為何拒絕再喝白水?他為何愛吃手?他為何不斷扔掉手裡的東西,你撿起來遞給他,他會再扔掉?這一切,揭示的是兒童生命過程中的一個秘密——敏感期。那麼,該如何捕捉兒童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