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就看你是否會與孩子共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面對困難時,孩子能從理解中獲得安慰,

貝爾安親提示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學會共情。

急於表達父母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小超媽媽是一個認死理的人。

以前,小超一不聽話,媽媽就會覺得,這孩子怎麼不懂道理呢?每次媽媽拒絕小超某樣要求,小超大鬧。

媽媽重複地講出道理,可小超根本不聽,繼續鬧。

最後的結果是,媽媽火冒三丈,孩子委屈痛苦。

從小事情開始,最後鬧得徹底失去控制,所有人都在生氣。

長久以來,我們做家長的太善於「說」了,太著急「說」了。

當孩子向父母陳述一件事情時,父母們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外在的壓力或許表面上平息了孩子的脾氣,卻加劇了他內心的衝突與困惑,因為大人講的道理並沒有讓他心服口服,未解開的心結潛伏在他的意識深處。

可以說,父母在「以理服人」時,卻忘了「以情感人」,也就是「共情」。

真正有共情能力的人,會站在小孩的角度,體會他的情緒和狀態。

不少人的共情之所以效果不佳,就是因為站在自己的角度——將共情當作息事寧人的工具,他們的唯一目的只是想讓孩子停止哭泣。

當孩子哭鬧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動情,而是動怒。

發現不僅毫無用處,孩子甚至哭得更厲害了。

共情是一種溫暖的力量

共情,首先要動情。

每個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希望自己的感受被看見、被認同。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期待的是真正的情感連接,而不是夾雜煩與怒、深藏功與名的共情表演。

讀高中時,有一次物理考得特別差,下了晚自習,我和同桌一起坐在操場上,因為特別難過,我忍不住哭了。

同桌拍拍我的肩,只說了一句話:「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後也陪著我哭了起來。

讀大學後,我們各奔東西,但是每次想起那個陪我哭的女孩,都會心生溫暖。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我的感受被看見了,我感覺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納的。

當一個人被共情連接時,他的神經化學物質就會發生改變,平靜的神經化學物質會取代壓力激素,壓力隨之消散。

共情,而非共理,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他需要的是有人理解,而非說教。

如何與孩子順利共情

貝爾安親認為,家長與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對孩子情緒的一次解碼。

對孩子受傷的感情來說,父母有效的共情無疑是一味急救藥。

如果父母能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內心的失望,孩子往往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

貝爾安親教育專家也建議家長,想要達到和孩子有效共情的效果,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1、多接納少問為什麼。

當孩子表達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時,父母要多去接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總是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

2、細緻表達您的回應和態度。

父母不要簡單地說「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將問題細化,告訴孩子您知道他「今天寫那麼多作業很累」,他「被同學欺負一定覺得很委屈」,等等。

3、靜靜地陪著孩子也是共情。

當人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時,往往不想說話,也不願意聽別人在身邊喋喋不休。

這時,父母可以安靜地陪在孩子身邊,什麼也不說。

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理解並且「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更是不易。

所以,更需要我們反覆地學習、操練,才能更好地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會讓父母操心?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們,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後繼,想過很多辦法。最著名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

家長們,請允許孩子們自由地「哭」

當孩子在表達真實的自己時,父母的反應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孩子感到難過、委屈的時候想哭出來,如果父母允許他哭,那麼他就會學習接觸內心感受,並且將之表達出來;反之,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則可能對自己的...

孩子愛哭不是沒出息,反而還是好事

很多父母似乎都接受不了孩子哭,總有家長問我,孩子太愛哭了怎麼辦?「我家孩子特別愛哭,一言不合就大哭,每次哭得我實在心煩,究竟該拿一個愛哭的小孩怎麼辦呢?」其實,孩子的哭是一種

孩子被「欺負」了,父母可以做什麼?

有媽媽給我留言說,自己的孩子在玩的時候經常遇到不明原因被小朋友打了,哭的很委屈,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最近的比較火的校園欺凌事件,我也有所關注,但角度更多的是思考作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