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經典案列分析--千萬別像這位家長一樣把愛變成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上課有個孩子,秩序感和規則感都不好,完全無法按老師的指令和課程的要求操作,表現的我行我素,一旦遇到難題或者或接受到另其不滿意的指令第一反應是奪門而出去找媽媽。

課後,正與這個孩子的家長溝通,孩子過來翻媽媽的包,然後揚長而去,媽媽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阻止的言行。

這是一位沒有原則性,沒有界限感的媽媽,在生活中和孩子不分你我,孩子的要求基本會滿足,比如孩子要吃冰激凌,媽媽覺得吃涼的對胃不好,開始這位媽媽是拒絕孩子的,孩子確說:等下我表現好,你再給我買。

媽媽最後還是買了。

以上案列中媽媽有幾個誤區:

1、媽媽認為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拿,但是自己家的東西是不分你我的,自己家的就都是孩子的。

很多家長有這個問題誤區,孩子在兩歲時有個自我意識敏感期,這時孩子開始認知你,我,他。

而這位家長沒有在這個敏感期讓孩子對物品歸屬權有個清晰的認知,造成孩子四歲了還錯誤的認為媽媽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其實媽媽的包和手機都不屬於孩子。

2、獎罰式、條件式教育。

表現好就可以得到滿足,表現不好就得不到滿足。

孩子為了得到滿足而使用了討好的互動模式,長此以往,孩子會形成討好型的人格,而忽略了自我的存在。

3、無底線的滿足。

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比如買書,這類要求(看似沒問題很合理)本應被滿足,但當今天剛買了書的時候就不應滿足孩子,在孩子3歲以後,其要求都不是本能性和動物性要求,並不是急切的需求(嬰兒餓了要喝奶這是急切需求)應當延遲滿足,不可一味的無底線滿足,如果家庭里有這樣一位家長,孩子在遇到任何問題和壓力時都會第一時間去找這個家長尋求庇護,久而久之孩子就喪失了自律性,而且變的任性。

4、對孩子沒有規則和秩序的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不僅物品歸屬權不分彼此,而且也沒有制定相應的規則,比如,幾點刷牙,幾點上床,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等等,一種無規則和秩序的生活充斥在孩子頭幾年的生命中,可以想像這個孩子的家裡應該是比較凌亂的,這是位比較懶不愛收拾的媽媽。

樂寶支招:

1、回家後讓這位媽媽給孩子的物品貼上標籤寫上名字,並和孩子約定,有標籤的東西他可以隨意支配、使用,沒有標籤的東西不屬於他,要使用要經過家人的同意。

2、停止獎罰式教育,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一致性表達。

孩子本身是這個世界上最一致性的動物,在孩子3歲以後,其要求一般不會是動物性要求(比如喝奶),這一類的要求應當延遲滿足,在孩子採用討好的互動模式以期獲得滿足的時候,應當告訴孩子,表現好壞和這件事沒有關係,並且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滿足他,比如:媽媽會給你買這本書,但不是現在馬上買,因為我們今天剛買了一本,媽媽會在下一次給你買這本書,這和你表現好壞沒有關係,以後請您想要什麼的時候直接表達出來,不要用表現好壞來作為條件,媽媽會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可以滿足你。


0-6歲親幼一體育兒專家,歡迎家長朋友們諮詢交流心得和經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已經不是寶寶要的球了

兒子問我小橄欖球在哪,我說在桌子上了,小人兒走過來拿的同時,我正把球拿起來想遞給他。結果兒子卻不領情,一下子憤怒了,把球扔在地上,哭著說「我拿嗎我拿嗎」。我假裝好脾氣,把球撿起來放好,說「那大...

寶寶患了強迫症?其實是有了秩序感

「女兒的行為真讓我摸不著頭腦,她總是把玩具藏在一些地方,每當我把玩具收拾出來,她就大鬧不止。」「我給寶寶穿衣服他就鬧個不停,襪子、鞋子一定要媽媽親手幫忙穿上,衣服則可以由奶奶來幫忙穿。」「3歲...

寶寶不收玩具,或許和這些「大環境」有關

年輕急躁的麻麻需要學習如何指導孩子收拾玩具,讓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都和孩子的心理以及生理髮展階段相適應的,所以,即不能鬆懈也不能有過高要求!收拾玩具是一種規則的建立過程。這...

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 ! 不慌張巧應對!

如果你的孩子在2歲左右,忽然有一陣你發現孩子做事情不再隨隨便便,而是開始講求秩序,例如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碰,媽媽用的東西爸爸不能用,爸爸的座位別人不能坐等等,恭喜你,你的寶貝已經進入「秩序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