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2分鐘視頻火了!每個父母都應該給孩子上這一堂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罐子(讀者投稿作品)


孩子鬧情緒,這一直是讓很多父母感覺到非常棘手的問題。

最近看到一則短片,講的就是一位父親怎樣疏導在鬧情緒中的孩子,並且教孩子如何合理控制情緒。

短片中父親的處理方式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示範。

孩子因為父親開了個過分的玩笑而生氣,父親首先為孩子解釋生氣是正常的,不需要壓抑情緒。


父親教孩子接納並尊重情緒,學會放手。



接著讓孩子明白,即使有這些負面情緒,爸爸媽媽還是深愛你的,並保護你的。


告訴孩子,不喜歡的事要說學會說出來,父母知道了孩子的界限,下次才不會再亂施加壓力。


最後,提出發泄情緒的建議,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


整個過程中,父親語氣一直是溫和平靜的,給鬧情緒中的孩子營造了一個安全放鬆的氛圍,相信通過父親這短短1分多鐘的疏導,孩子能很快回到開心快樂的狀態。

推薦大家看看完整視頻,感受談話中父親的語氣及整個氛圍。


你看完視頻後有怎樣的感想?不妨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我個人是很觸動的,因為不管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還是現在的大多數父母,相信大家都深有同感,對於鬧情緒的孩子,父母通常採取的做法都是:

壓迫型:「別哭了!不許再哭了!聽到沒……」講理型:「你不可以這樣,這是不懂事的表現!」迴避型:「行啦行啦,媽媽給你買冰淇淋,吃完就不許鬧了。

遺棄型:「再哭就不要你了。

」……


這些我們可能早就已經習以為常的處理方式,在某些情況下確實能讓孩子馬上停止哭鬧,但孩子的情緒往往得到的不是疏導,而是被壓制。

不僅「不治本」,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慢慢變得害怕衝突、迴避問題,逐漸壓抑內心情緒,討好他人,或者越來越肆無忌憚,控制不好情緒,成為令人討厭的「熊孩子」。


想起去年一則新聞:

大連一位女大學生和男友在飯店吃飯,嫌領桌4歲的女孩吵鬧,走過去踹了孩子(其實是旁邊的凳子)一腳,結果遭到了孩子媽媽憤怒的回擊暴打,服務員也被卷進來。

整個事件在網上迅速發酵,當時引發了激烈討論和無數口水戰。


到底誰是誰非,我們作為旁觀者難以判斷。

這裡想說的重點是,在一邊目睹了幾個成年人失控的4歲孩子,面對來自陌生人的飛踹,媽媽、服務員的互毆,這是一個典型的關於情緒控制的反面教材,在整個事件中,當事人都表現得像個不懂控制情緒的「小孩子」,給孩子起到負面的示範作用。

孩子鬧情緒,家長的處理方式如不得當,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情商。

回到視頻中的父親,為什麼說他的處理方式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示範?

第1點:讓孩子正確認識情緒。

父親在一開始就告訴孩子,生氣是正常的。



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

大部分人對情緒的誤解來源於父母、老師在孩子小時候反覆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比如生氣是不好的,你不能生氣。

「發脾氣」的孩子會被家長揍,或者被老師懲罰。

其實,有情緒是可以的,生氣是沒有關係的。

成年人也無法完全避免不鬧情緒,甚至會一時失控做出失去理智的行為,成年人都無法百分百做到的事,要讓孩子也完全做到,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孩子生氣及生氣中做出來的行為,家長需要予以理解。


第2點:告訴孩子接納和尊重自己的情緒。

家長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明白孩子的某些需求拒絕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打壓。

當一個人壓抑憤怒的時候,這種情緒並沒有走開,它只是沉入內心更深處,它擁有的力量也沒有消散,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言行。

這些都是需要讓孩子了解的。

需要說明的是,「接納情緒」並不代表溺愛,並不代表滿足所有要求。

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要求,父母不可能都一一馬上滿足。

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堅持原則的,當孩子經歷類似情況多了,他就會明白哭鬧這樣的行為無法脅迫父母讓步,從而知難而退。

第3點: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視頻中父親通過告訴孩子「不管你多生氣,生誰的氣,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我們都會保護你」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對於一個幼小的生命而言,他的一切全都依賴於身邊最親近的成年人給予支持和幫扶。

如果在某些方面孩子感到孤立無援了,不安全感就會油然而生,情緒化也就隨之而來。

恐嚇、漠視、打罵、不理睬孩子等行為,都是在打破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一旦被打破,要重新建立就不太容易了。

第4點:聆聽孩子鬧情緒的原因。

當父母全身心地、友好地聆聽孩子時,孩子會有充足的安全感向你展示他最脆弱的情緒和想法,慢慢從情緒中抽離出來。

當下不少中國父母往往很少去重視並理解孩子鬧情緒的原因,舉個我看到過的例子: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午飯時朋友的孩子看到自己最喜歡的湯剛端上桌就喊著「要喝要喝」,因為湯實在太燙了朋友只好攔著孩子去碰,自己舀了一勺湯趕緊吹涼。

孩子還是在吵鬧,過了一會兒朋友把湯送到孩子嘴邊「好了好了,喝吧」,不料孩子氣沖沖扭過頭不喝了。

朋友生氣地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喝算了!」見媽媽也生氣了,孩子索性大哭起來。

於是接下來就是一番打罵。


整個事情很簡單,孩子想馬上喝到湯,媽媽怕燙著孩子,就舀了湯吹涼後再給孩子喝。

但是此時的孩子對「燙」並沒有清晰的了解,覺得媽媽無法理解她迫切想喝到湯的心情,因此大發脾氣。

後面媽媽的斥責更加深了孩子的不滿,所以哭鬧不止。

如果媽媽重視並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親自用手碰碰盛湯的碗,讓孩子理解「燙」的概念,事情就不太可能發展到後面的大哭大鬧。

聆聽孩子鬧情緒的原因還有一個好處,是我將在下文談到的第5點。


第5點: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界限。

部分父母的潛意識裡會認為,孩子的東西,自己有權也有義務進行支配,當然也包括感情界限。

原因無非就是孩子什麼都不明白以及這都是為你好。



但事實上,當孩子在3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發展,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慢慢的區分自己與他人的區別,能夠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一定的界限。

這時孩子從共生過渡到個體化。

當孩子的依戀得到滿足後,他們就會有新的需求:獨立自主

孩子會慢慢感受到,什麼東西是自己喜歡的,什麼東西是自己厭惡的,這中間有一條界限,就像視頻中,父親因為不得當的玩笑無意間觸碰到了孩子的底限,因此孩子才會生氣。

當孩子說出原因後,父親馬上就明白了:以後這樣的玩笑不能開,孩子不喜歡。

同樣的,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心理界限也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無端發脾氣,很可能是父母無意間踩到了孩子的界限卻仍不自知。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讓孩子慢慢認識到:你的東西(包括情緒)是你的,你有權進行自由支配,你需要為你的選擇承擔相對應的後果。

我們可以看到視頻中的父親對孩子提出建議,「你可以去跑個步,用腳踢一踢泥土,或者做其他一些可以讓你消解掉這股怒氣的事。

」既幫孩子提出了發泄怒氣的方法,同時也做到了尊重孩子,徵求孩子的意見再做決定。


作家周國平說: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

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和孩子相處並不容,以上講述的方法也並非你聽了馬上照做就能讓孩子立刻停止鬧情緒。

養育是一個長遠且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父母修煉的不僅是孩子,更是修煉自己。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溫和而堅持。

投稿添加小樓老師助理的微信號ID:xiaolouzhuli。

註明:投稿。

或者將作品發到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接納孩子」的是與非

作者:Tracy老師我的好友A小姐,才華洋溢且溫柔賢惠,但是由於對自己的外貌沒有信心,導致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屢屢受挫,不小心就成了「剩女」。在一次聊天中苦澀地回憶道,她從小就被自己父親認為長得不好...

孩子愛亂發脾氣 四部教會他控制情緒

(1)父母要先理清哪些是自己的情緒 孩子哭鬧發脾氣時,父母本身也會有負面情緒;認為孩子是在無理取鬧,故意跟自己作對;感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很失敗,因此很受挫;甚至覺得孩子的這種表現讓自己在朋友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