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真的好麼?父母打孩子的一萬個理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文無關,圖片源於網絡)

文/王海溪

許多父母經常覺得孩子的很多行為離經叛道,以致忍無可忍,最終不得不「大打出手」。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更需要冷靜和寬容,因為孩子沒有成人的價值觀念,他們大多天真而頑皮,嘗試犯錯更是他們的日常功課。

父母應摒棄成人的思維定勢,從多元價值觀來看待孩子的有些行為,這些行為也許是一些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閃光點。

「實在太生氣了,忍無可忍」

「人都是有脾氣的,雖然是我的親生骨肉,但是有時候這小子真是叫人生氣啊!你說說,在學校平白無故揪人家小女生的辮子,還不認錯。

學校把我這個當家長的找過去,這小子居然還當著我的面揪了兩下人家辮子。

我真是忍無可忍了,掄起巴掌就揍過去了!」皮皮爸爸剛狠狠揍了皮皮一頓,他喝了一口茶,跟皮皮奶奶訴苦。

這時的皮皮正在臥室里號啕大哭。

皮皮奶奶埋怨道:「可你是大人啊,總得讓著點孩子,他還小呢,什麼都不懂。

你還真下得去手,你小時候我也沒這麼打過你啊!」

皮皮爸爸後悔地說:「把孩子打疼了我也不想,但是您沒看他氣人的樣子,一點點地引發我的火氣,當時就感覺非常生氣,我實在是忍不住了。

「忍不住也得給我忍著!」皮皮爺爺發話了,「你要是把我孫子給打出個好歹來,我就扒了你的皮!」

皮皮爸爸噤若寒蟬,但是心裡想著:您不讓我打兒子,但是您自己忍不住了不也是要打兒子麼?

相信很多父母對皮皮爸爸的矛盾心裡都會感同身受,當孩子一次次挑戰你忍耐的極限時,經常有父母因為「忍無可忍」而出手打孩子。

這看上去似乎無可厚非,順理成章,並且家長總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如上面例子裡皮皮爸爸所說「人都是有脾氣的」。

可是「打」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其實天下沒有一個為人父母者願意打自己的孩子,更別說喜歡打孩子。

打,是因為忍無可忍,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沒辦法了。

那麼處於「忍無可忍」狀態中的你,難道真的認為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替代棍棒,還是有解決方法,但是你卻沒找到呢?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

比如,皮皮爸爸在學校里被皮皮氣得火冒三丈時,可以讓老師看好孩子,然後自己出去冷靜一下,迅速調整自己的狀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本書第四章「冷靜,冷靜,再冷靜」小節中,具體指導了家長如何更巧妙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如何冷靜對待孩子的錯誤。

「折騰得我實在沒耐心了」

小王是一個年輕的80後母親,面對眼前手舞足蹈的寶寶,一籌莫展。

一到寶寶吃飯的時間,她就變成「小丑」了,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音,做出各種誇張的表情,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吃飯時,寶寶手上還必須得有個玩具,而且不能重複玩一種玩具,每個玩一會兒就不玩了。

吃飯時如果沒有新鮮的東西,他就不吃了,還常常來搶他的小碗和勺子。

一不留神,就把小手塞進碗裡面,一不願意吃,就把小臉往媽媽懷裡一躲,蹭得媽媽衣服上到處是飯……餵飯和餵奶成了小王每天最難的事情。

但還有更難的事。

小王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把飯餵完了,但在餵飯過程中,寶寶又尿濕了褲子。

小王抱著他去臥室換褲子,剛把寶寶放在膝蓋上,他就開始手舞足蹈,又踢又打,抱他、哄他都無濟於事。

由於天氣涼了,小王害怕寶寶著涼,於是就強行按著寶寶給他脫褲子。

可寶寶反抗得更厲害了,用頭使勁頂,腳丫子蹬得更用勁了,怎麼樣也不能給他換上乾淨的褲子。

小王只好用毯子裹著他,抱起來哄了好一會兒,見他高興了,就又放下寶寶,準備給他換褲子。

可誰知小屁屁剛一挨著床,寶寶就又開始哭鬧起來,又掄胳膊又蹬腿。

小王和寶寶「搏鬥」了五六分鐘,還是沒給他穿上褲子,看著他又哭又鬧,情急之下,小王打了他屁屁一下,氣憤地說:「你怎麼這麼鬧人,是不是以為我不敢打你!」雖然這一巴掌打得很輕,但寶寶哭得更厲害了,一邊哭一邊往媽媽身上爬,還邊哭邊叫著「媽媽」。

那一刻,小王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趕緊把寶寶抱起來,緊緊地摟在懷裡。

不是她想打寶寶,是寶寶太能折騰了啊。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有父母的難處,但殊不知孩子也有孩子的難處。

越小的孩子越不明白如何察言觀色,不懂得什麼時候該撒嬌,什麼時候不該撒嬌;更不懂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幼小的孩子像一張白紙,僅憑本能去行動。

這個時候發生的矛盾,如果讓孩子退一步是不可能的,那麼能去緩解並且有能力去緩解的只有父母。

小王的寶寶並不懂得自己的行為給媽媽帶來多大的麻煩,而打了孩子也解決不了問題。

這個時候,父母抬起的手掌,真的能打下去嗎?或者說,是為什麼而打呢?

很顯然,年輕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還是沒有對孩子的行為有科學的認知和足夠的耐心。

如果父母多了解孩子在具體年齡階段會有哪些行為,這些行為通常都代表什麼含義,也就不會因為「無知」而喪失耐心,繼而打罵孩子。

而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有的孩子天性平和,即使很小的時候也不一定會折騰父母;而有的孩子則比較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為此他們會去「折騰」父母,而完全想像不到會帶給父母多少麻煩。

作為父母,就需要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自已去權衡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了解他們的行為,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去責備孩子的行為。

「當眾無理取鬧,不打一下收不了場」

如果我們在公共場所里看到有父母當眾責打孩子,一定不會覺得驚訝。

父母和孩子一起出入的地方,經常會伴隨著孩子的哭鬧和家長的打罵,此類事情很容易發生。

這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來聽聽在北京某住宅小區隨機採訪的幾位父母的心裡話,看看他們是怎麼想的: 李先生職業:工人 「上個月,我家孩子到了商店看到奧特曼,跟中邪了似的,非讓我買不可。

那玩具也不便宜,我就說以後再買。

他就不樂意了,在商店跟我較勁,撒潑。

周圍好多家長都帶孩子買玩具,看著我們爺倆都捂嘴笑話,連營業員都笑話。

我立刻揪起他的脖領給了他兩巴掌,孩子被我打愣了,也就不哭了。

我趕緊把他帶回家,要不我這臉面往哪放?當時都想找地縫鑽進去!」

馬女士職業:文員

「孩子不能慣著,他敢跟你當眾鬧一次,就肯定還會有下一次!我覺得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給孩子吃點苦頭。

第一,讓他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第二,讓他下次不敢再這麼做。

劉女士職業:公務員

「太沒面子了!單位同事組團出去旅遊,結果在機場就跟我鬧起來了,那麼多同事都看著,說什麼孩子都不聽話,不打根本沒法解決!」

孟先生職業:自由撰稿人

「我會選擇回家跟他講道理。

在公共場合,孩子通常會用『面子問題』來威脅我們,這個時候妥協是肯定不行的,講道理通常沒用。

打也是沒辦法,回家好好哄哄他就行了。

其實這幾種情況可以總結成一點:為了面子而打。

孩子當眾哭鬧的時候,作為【成人,會感覺在其他人面前抬不起頭,在這種場合通常包含了幾個信息:

1.害怕被人看笑話;

2.擔心被人認為自己教子無方;

3.不能先向孩子低頭;

4.不能讓孩子以此作為把柄而看輕了父母。

不用打罵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比起「棍棒教育」要更費時、費心,受「面子問題」困擾的父母往往在事情發生時,無力顧及教育問題,而只能期望「速戰速決」,不僅能挽回面子,而且也能制服孩子。

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面子問題,當孩子在公共場合鼓起勇氣向父母提出要求時,他們更希望被父母認同,而不是粗暴地拒絕。

一旦父母把孩子的要求當成無理取鬧時,孩子的自尊心就受到了傷害,從孩子的角度來講,也許他們還覺得「不鬧一下收不了場」呢。

那麼,如何有效地解決孩子當眾哭鬧的問題呢?這需要父母提前預防:

1.在出門前規定好今天要做的事項,與孩子達成共識。

2.不要去自己沒有做好準備的地方。

比如,今天沒有帶足夠的錢,就不要去商店等消費場所,防止孩子突發的「興致」。

3.對孩子的要求採用商談的語氣,切忌用粗暴拒絕的方式激怒孩子或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何更具體地解決此類問題,父母可以在本書第五章的「發脾氣」一節中找到理想答案。

「怎麼說都不聽,不打管不了」

中國的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

父母最不滿意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的時候。

如果你的孩子不聽話,你會感到憤怒、生氣或沮喪。

經常是好言好語相勸不成,於是怒從心頭起,只能用武力解決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難道所有的事情尋找不到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時你都可以用武力去解決嗎?歷史課本上曾學到了一件震撼世人的英雄行為一——甘地發起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即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和平贏得了印度的自治權。

當然父母並不是英雄,也不是「聖人」,面對不服管教的孩子,僅憑一時意氣的棍棒,究竟能不能解決本質問題,還需要斟酌思量。

路先生是一位出色的律師,他可以在法庭上讓無數犯人俯首認罪,也可以幫無辜的人洗脫冤情,這全都靠他雄辯的才能和理性的思維。

但是當他對著自己8歲的女兒,儘管有再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也無法讓這個小姑娘乖乖聽話。

終於有一次,他打了女兒,而女兒也乖乖地聽了他的話。

路先生困惑了:為什麼我好言相勸的時候她不聽話,非要打了才肯聽?

但是被打以後女兒不再跟他親近,看到爸爸走過來反而害怕地躲進臥室。

路先生後悔莫及,他不得不去請教早期兒童教育專家:孩子不聽話,到底該怎麼辦?

如果想讓孩子聽話,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不要對孩子濫發指示,否則孩子會被你指使得暈頭轉向;其次,父母對孩子講話時口氣要溫和,分配的任務要合情合理。

儘管有些孩子不聽話純粹是故意搗亂,但有時也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一次提出的要求太多或沒有把要求解釋清楚。

如果孩子聽懂了父母的要求就是不肯去做,可以試用以下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很有效。

1.改用簡明、具體的指示

我們總是忙著向孩子發號示令,但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理解了這些話。

孩子可能並不理解你說的話的具體含意,他對一些話的理解可能與我們大不一樣。

有時孩子不服從命令是因為父母一次讓他們做的事情太多,而他們記不住。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是想向孩子說明一件事情,但他們卻表述為要求孩子做這件事情。

2.改用明確、易懂、具體的指示

每次只提一兩個要求,等孩子完成後再提新要求。

向孩子下達命令也要講究策略,如果你並不想聽到孩子說「不」字的話,就不要對孩子說詢問的話,你完全可以用果斷但並不專橫的口吻做指示。

你還可以使用激將法,比如,你可以說,「我不信你可以自己去買醬油」。

3.讓孩子注意聽你講話

孩子玩得高興時根本注意不到周圍的事情,他很可能並沒有聽清你的話。

父母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保證孩子確實聽見了你的交代。

讓孩子注視你,並把你的話重複一遍。

如果你的孩子容易走神,這個辦法也很有用。

4.說到做到

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後,往往以為孩子一定會照辦,以後也就不再提這件事了。

父母每次做出指示後,一定要檢查任務的完成情況,這樣孩子就不會把你的話當作耳旁風了。

同時也要避免對孩子提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5.使任務有趣

通常,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簡單,所需的時間要比和孩子爭辯的時間少得多。

如果你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幫助大人幹活的習慣,他們就會把這當作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你可以用計算時間的辦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知道幫助大人做事實際上用不了多少時間。

孩子不聽話的因素還有很多,父母可以根據他們的行為特徵,在本書第五章「教你應對孩子的『欠揍』行為」中,對號入座,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打不長記性」

小龍的媽媽最近總是犯愁,8歲的小龍不但調皮而且不長記性。

每次調皮過後都受到訓斥或懲罰,可沒過幾天,他又重新犯同樣的錯。

前天,小龍一家正在吃飯,突然鄰居氣沖沖地進屋來,說小龍把他家的自行車氣門芯給拔了。

小龍的爸爸媽媽連連道歉,並叫小龍也道歉。

可是沒過幾天,又有別的鄰居告上門來,小龍又把人家的自行車氣門芯給拔了。

這一下可把小龍的爸爸氣壞了,當著鄰居的面就把小龍打了一頓,看著小龍被打得哇哇大哭,鄰居反而不好意思,好說歹說勸住了父親,小龍才沒繼續受皮肉之苦。

這一次挨打以後小龍安分多了,似乎是不敢再隨便給別人搗亂了。

可是好景不長,這還不到一個月,又有鄰居告上門來,這次小龍玩出新花樣,不但把人家氣門芯拔了,還把人家車胎給扎破了。

這次小龍媽媽打得更狠了,但是她打完之後依舊擔心:小龍下次還會折騰出什麼花樣來?

用打來使孩子記住自己所犯的錯誤,其實這是一種從訓練動物中得來的教育經驗。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馬戲團里馴老虎時,當老虎鑽過了危險的火圈,馴獸師就獎勵一塊肉給老虎吃;當老虎不願意鑽火圈時,馴獸師就舉起鞭子。

久而久之,老虎就懂得,聽指令、鑽火圈則有肉吃,不鑽則挨鞭子。

這種訓練完全是靠動物的本能反應來控制動物的,是馴獸師讓這些老虎成為聽話的「大貓」的制勝法寶。

可我們要也靠這種方法教育孩子嗎?難道我們只是希望讓孩子成為一個用本能反應來聽大人指揮的不牽線的木偶嗎?

為什麼孩子屢教不改,即使打罵也不長記性呢?因為打罵之後,孩子的心理反應多為畏懼、怨恨、委屈或者後悔,而不是對錯誤的認識,不能促使孩子進行實質的反思和真正的自我判斷。

而且有個很俗的道理:孩子越打越「皮實」,意思是孩子挨的打越多,就越不害怕挨打。

當孩子不再懼怕打罵時,自然就把父母的話當成了「耳旁風」,所以打罵所產生的行為約束力極其有限。

而且,在錯誤行為發生後,孩子對錯誤的嚴重性又沒有具體認識,但他們會立刻回憶起犯錯後受到打罵時的情形,感到事態後果嚴重,會想盡辦法極力遮掩或者逃避,一旦被父母追究並責打,甚至還會產生報復心態,他們開始不停地闖禍,以看到父母生氣為樂。

另外,父母用打罵的手段迫使孩子守規矩的方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為有害。

打罵產生約束力的同時,也會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限制孩子正常智力的發揮,導致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

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再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了。

「犯了錯誤就要打,不打沒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過去的大家族都有嚴厲的家法,現在這種家法雖然很少見,但是有些父母還是會無意識地給孩子立規矩,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有些父母卻習慣用武力來捍衛自己制定的規矩,甚至認為「不打沒規矩」。

這些父母忘了一件事,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無論什麼樣的規矩,都需要人們用品行去愛護、去遵守,而不是武力。

曉遠爸爸跟曉遠達成很多項協議,比如,周二之前還不收拾臥室,就去學校操場跑20圈再回家;晚上10點之前不做完作業,就要打10下手心;上學不准遲到,遲到一次就不准吃晚飯;期末考不進班級前10名就要換20下巴掌……

曉遠爸爸跟別人提起自己的兒子,總是很自豪地說:「我家孩子之所以這麼聽話,都是因為我規矩立得好,他不得不遵守,哈哈!」

但是曉遠爸爸卻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背負著多麼大的精神壓力。

他每天晚上入睡前都會想一遍自己今天有沒有違反「規矩」,想起上次沒做完作業被打了手心,他的右手掌仿佛還在火辣辣地痛。

其實,不打不罵,也能讓孩子做到守規矩,只要父母這樣做:

1.為孩子做示範

不要只在旁邊說,要示範給孩子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由父母本身來充當榜樣,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懂得什麼是規矩,良好的家庭氛圍會減少孩子犯錯誤的幾率。

2.規矩要切合實際

父母給孩子提要求、定規矩不能不切實際,得照顧孩子的感受和能力。

要求提得太高,規矩定得太嚴,孩子做不到,他們會有種挫敗感,幾次下來,他們就會放棄,反正做不到,不如乾脆對自己沒有要求。

比如上述例子中,曉遠的爸爸要求他必須考進班級前10名,如果曉遠本身只能考進前15名,那麼這個要求就會對曉遠產生比較大的壓力,甚至會導致考試發揮失常,反而不能起到鼓勵的作用。

所以開始的時候應該把要求和規矩的門檻定得低一些,讓孩子從完成任務中得到快樂感和成就感。

如果一開始只要求曉遠考進前15名,然後再慢慢地提高對孩子的要求,這樣孩子就更容易接受和適應。

3.給孩子一個定規矩的理由

在給小孩定規矩的時候,不妨做些必要的解釋,以減輕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可以告訴他這些規定不僅針對小孩,大人也要遵守,每個人都要對自已的行為負責,不能為所欲為。

比如,所有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就像小偷因為偷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無論他在哪裡,他是誰,都會被警察抓起來一樣,等等。

4.懲罰不是好辦法

這裡要反覆重申的是:不要給規矩加上懲罰。

孩子違反了規矩,犯了錯誤就要挨打,會讓孩子對規矩本身產生逆反或者怨恨心理。

這樣一來,就更難讓孩子把遵守規矩變成習慣,從而也為教育孩子增加了不必要的難度。

【溫馨提示】閱讀後續內容,請關注圖片中的微信公眾號,回複數字即可閱讀後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偷錢,你該怎麼辦?

7歲小孩偷拿媽媽100元買玩具,媽媽說這是偷,要黃荊棍下出好人,爸爸認為說「偷」傷孩子自尊,不宜施暴。結果孩子還沒教育,夫妻卻當著孩子面大打出手。前日,大足警方接到該區拾萬鎮7歲小孩小星的報警:...

為人父母到底該不該打罵孩子?

中國自古對孩子的教育就信奉「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類似的老說法還有 「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老子打兒子不犯法」、「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樹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

聰明的媽媽不逼孩子道歉

當寶寶做錯了事,他會說「對不起」嗎?也許很多媽媽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寶寶為何不愛道歉?01「我沒有錯呀!」有時候,寶寶真的不知道自己錯了。對寶寶來說,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值得嘗試。寶寶天性好奇,喜...

關小黑屋?這才是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

那天晚上,我跟爸爸走棋,小龍不玩棋了,轉而玩手機,他一邊玩寶寶巴士,一邊生氣地嚷道:「這個寶寶巴士怎麼沒聲音?」然後就大哭了起來。 爸爸立即放下手中的棋,一邊尋找我手機沒聲音的原因,一邊拿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