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這樣來談——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在父母面前和你在朋友面前的表現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哪個是真實的你?為什麼?

這個問題先放在這,我們開始今天的內容,怎樣才能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

注意,這句話的重點是在真實二字之上。

年終評優只有一個名額,你和另一個同事被提名,老闆要求你們分別說一下自己和對方的表現,並做出心目中的選擇。

出於我們從小接受的為人要謙虛的教育,還有選自己怕別人笑話等原因,我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對方。

但是,這是你真實的意願嗎?要知道你和另外一名同事工作業績和水平是不相上下的,你真的願意把評優的結果拱手想讓?難道你甘心把獎金和升職機會都拱手相讓?不,肯定不是,這種選擇只是我們以退為進的一種手段。

我們表現出來的那種不能代表我們真實意願的行為,就是我們偽裝的面具,也叫假我,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真我。

再來看孩子的例子。

米媽帶著小米去遊樂場,碰到好友素素。

素素拿出糖果,給小米吃。

這時,小米說,我不要。

素素一再堅持,小米卻只是躲著搖頭。

這時米媽出來打圓場,說小米不愛吃糖,帶小米謝謝素素阿姨。

小米雖然搖頭,但是期望的小眼神可是一直沒離開糖果的。

事後米媽表揚了小米懂事,並再次強調不能隨便要別人東西。

而小米卻似懂非懂的點頭。

這種案例在中國十分常見,我小時候還經歷過,家裡請客,女人和小孩不能上桌的時代。

那時如果客人邀請我上桌,我會肚子咕咕叫的說不餓的。

這裡的孩子們,表現出了真我和假我兩種人格。

當然,如果是對外人和上面提到這種簡單的案例,家長很輕易的能分清哪種是孩子真實的想法。

但是更多情況下,父母真的很難判斷哪種才是孩子真實想要的。

這裡的真我,就是孩子自己本身產生的真實的需求。

而假我,就是一種被大人引導的,被認為表現出來是更得體的需求。

我們家長如果不能分清孩子的真我假我,很難通過談判教育孩子,也會造成孩子無法管教的尷尬場面。

不過,更重要的是,最好不要讓孩子產生那個假的自我,真實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更加有益。

而假我,其實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那個自我,是替別人活著的那個自我,不要也罷。

想想開頭的問題,多少人有假我的那一面?我們替別人活了多久?我們還想讓自己的孩子替別人活嗎?

細思極恐。

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孩子這樣,那就必須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而不是被別人,尤其是我們家長強加予孩子身上的引導需求。

引導需求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簡單解釋一下。

世界上本沒有牙膏,直到它被發明出來,人民設計出了一個新的詞彙,叫口臭,所以牙膏火了。

這個人們買牙膏的行為,就是被引導的需求。

上面孩子的不喜歡吃糖,和我小時候說的不餓,也是被引導的需求,不是真的需求。

中國的教育中,有一個最經典的思想,叫懂事,叫聽話,叫乖。

翻譯一下,就是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主見,按照大人的想法行事,不給大人添麻煩。

我們不斷教導孩子要懂事,又惋惜孩子長大沒有創造力,這不是很矛盾嗎?其實我們更應該感到悲傷。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大家都知道這個經典的的段子吧,但其實這不應該是一個段子,而是一個教訓,一個家長都該反省的錯誤案例,想想孩子有多少需求,其實是我們的需求?

那麼,怎樣才能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呢?

一、讓孩子自己表達

了解孩子的內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自己說出來啊。

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表達能力,他們往往比成人更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而且注意了,表達不僅限於說話,行為和肢體語言都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利器。

在安全的環境下,千萬不要限制孩子表達的慾望,哪怕這會給你帶來一點點麻煩。

我家孩子不滿周歲時,被大人抱著,就知道傾斜身體,指揮大人朝不同的方向前進,來到她想看到或想摸到物體的旁邊。

現在寶寶2歲多,幾乎每天都會說新的詞,而且應用的十分準確。

二、對孩子的需求不加干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看心理醫生的經驗。

雖然我沒經歷過,但是看了不少相關的文章,我知道那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很多人看完醫生後,才知道自己原來是這樣想的啊,也就是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受語言或經驗的限制,成人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很好的表達,更何況兒童呢?

我接觸的孩子,一般都是上幼兒園才開始學會吃飯的,因為在家都是家長餵。

問題來了,難道是孩子不想自己吃嗎?並不是,是家長不允許他們自己吃,因為他們會把飯弄撒,把地弄髒,甚至用手抓,不衛生。

我相信家長都經歷過這種鬥智鬥勇的日子,但是,我們錯了。

我們浪費了孩子想自己嘗試吃飯的需求。

所以,在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過程中,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孩子的表達,儘量不要干涉。

三、不要用潛意識來影響孩子的判斷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孩子有一種神奇的能力,他們能感知父母的情緒。

父母吵架,孩子可能不懂父母在說什麼,但是會瞬間大哭,因為他們感覺到不安全。

父母對著他笑,他也會反過來對著你笑,因為他能感受到你的愛。

這些情緒都是看不見的,但孩子都能感知,其實就源於一種對潛意識的理解。

孩子問,媽媽,我可以去和小朋友玩嗎?你看了下正在玩沙子一堆小朋友,皺了皺眉頭,還是說可以。

雖然你答應了他的請求,但是孩子是能真實的感受母親的情緒,他能覺察出母親不高興了。

而這個不高興,就會影響孩子遊戲的心情,還會影響下回類似情況下孩子的判斷。

所以,家長對於內心的想法,也應該直接說出來告訴孩子,告訴他媽媽想讓他多和別的小朋友交流,但是也擔心沙子不衛生會影響他的健康。

放心,孩子會理解你的,不要讓潛意識培養出那個懂事的可憐孩子。

今天的乾貨比較多,再來敲敲黑板:

1. 必須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

2. 讓孩子自己表達真實的需求

3. 不要干涉孩子的需求,那樣得到的答案都是假的

4. 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不要讓潛意識影響他們的判斷

作者 黑的白的黑 關注

聲 明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 媽 媽 最 愛 的 學 習 專 家 |

關註:小學生學習課

微型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懂事的孩子不快樂?才不是因為懂事咧!

1是自卑,自我價值感低,感覺委屈才讓人不快樂。真正懂事的孩子才不會讓自己不快樂。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做自己,也常常看到一些文章說不要讓孩子過於乖巧,懂事,這樣會讓孩子壓抑自己,失去該有...

送給孩子的一個「好習慣」

送給孩子的一個「好習慣」三歲看大,是指習慣,人一生受益的好習慣。爸爸媽媽給孩子一生最珍貴的就是好習慣。孔子曾說「少若成天性,習慣如自然。」嬰幼兒時期是家庭給孩子生成習慣,長大了,就是習慣左右孩子...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麼,關於寶寶的那些事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麼?有的孩子越大與父母的隔閡越大,你所謂對他好的方式或許並不是他喜歡的方式,也許他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他真正的想法吧

孩子生氣順手就打人要怎麼管教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一言不合就打人,這該怎麼辦?孩子生氣順手就打人要怎麼管教?下面一起看看吧。1、小孩打人時父母要改變孩子的目標父母是很難讓一個正在打人的孩子停止他...

「熊孩子」和「乖孩子」,哪個更會有出息?

身為一個家長,總會不由自主的將別人的孩子拿來比較,周邊也總有那麼幾個乖巧懂事、循規蹈矩,讓父母省心的孩子令人羨慕。而自己的孩子又是調皮搗蛋、活潑愛動型的,在家裡爬高上低、竄上竄下一刻也不得安寧...

運用反饋式傾聽,說出孩子的內心感受

跟孩子好好說話,要先從好好傾聽孩子說話開始。而一個好的傾聽者,則需要善用反饋式傾聽。什麼是反饋式傾聽?怎樣做到反饋式傾聽呢?讓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案例。一個孩子從小廣場上氣鼓鼓的走到家長身邊來。孩...

你知道嗎?孩子問題多與父母的行為密不可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種種行為動作,還在總是能簡單的模仿出雷同的影像。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有許多地方都遺傳和複製了父母的特徵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家長要以身作則,運用良好的...

如何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軟環境?

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軟環境一個溫暖有愛的家應該具備以下幾點要素:1、心態積極;2、互相尊重彼此的界限和生活空間;3、互相信任、支持並愛著對方;4、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可以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