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失敗的父母:輿論對父母的苛責是傷害孩子的元兇之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電梯裡上來一個孩子,把每一個樓層都按了,導致每層都停;

機場火車站總有孩子插隊,旁邊還有家人跟著說,他還小,讓他先去吧。

餐廳里,孩子們瘋狂地奔跑,穿來穿去,你擔心熱菜熱飯燙著孩子,結果發現旁邊孩子的家人們有說有笑,一點都沒覺得打擾到你,也沒有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看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想?

覺得「熊孩子」一定是父母不作為的產物,對不對?

孩子的錯誤,全部都歸結到家長的不作為,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今天我要為家長們站台,為父母們代言。

我從慕尼黑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從事教育18年,見證了3萬多個家庭的成長。

目睹了各種各樣讓家長頭疼但又束手無策的「熊孩子」。

一、大喊大叫破壞型的熊孩子

我認識小粟的時候他七歲,剛上一年級的他在8個月內被4個學校勸退,原因很簡單,就是容易被小事激怒,情緒暴躁打人,有一次因為同桌看了一眼他的卷子說他的名字寫得不好看,他就暴打了同學。

參加夏令營的迎面接力遊戲,不讓他跑第一棒他就破口大罵不參加,老師上去制止,他上來就是一拳。

二、遊戲成癮胡作非為的熊孩子

十四歲的子軒因為痴迷網絡拿了家裡的錢買遊戲裝備泡網吧,因為爸爸沒收他的手機,導致兩人大打出手,子軒開始頻繁曠課在外留宿。

很多網友會說,會生不會養,養出熊孩子危害社會,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肯定如何養如何教。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自以為是。

認為孩子行為背後肯定就是父母不作為,如果付出努力哪裡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十五年前,小粟的媽媽坐在我對面,我就是自以為是地批評了她沒有關注孩子,沒有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平時對小粟過於強硬又沒有立刻表明態度,才會讓小粟情緒暴躁行為適當,並且給提了一個要求:

態度溫和地制止錯誤行為,接納孩子的感受。

只有一個要求對吧,是不是很簡單,而且肯定對的。

但是小粟的媽媽能做到嗎?

二周之後我發現毫無進展,反而讓她越來越沮喪。

小粟外出的時候搞破壞,小粟媽媽想要高聲制止,但一想到我說的「態度溫和」,就停了下來,反而不知道怎麼辦,周圍人指責小粟是熊孩子,而她什麼都不管。

她非常痛苦。

小粟一發脾氣就亂摔東西不讓任何人靠近。

小粟媽媽腦子我要求的「接納他的感受」,但是自己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讓她覺得自己特別無能。

看上去我給她提供了一個方法,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目標,她需要的方法應該是「如果在家裡,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你和他在一起,不用說話不用制止,陪著他。

等他放鬆下來,你再說,我知道你剛才生氣了,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用扔東西來解氣。

我根本沒有理解小粟媽媽面對的困難場景以及她的能力水平,反而自以為是地給她提供了這些看上去正確,但是卻根本沒有辦法執行的方法。

接下來的輔導中,我關注小粟媽媽的感受,找到了她的能力和時間能做到的方法,幫助小粟一點點提高。

沒有親身的體驗就沒有發言權,我發現父母不是不作為不努力,而是他們也不知道應該往哪裡使勁,他們需要方法。

02

我們在定義熊孩子的時候,了解過他們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嗎?

大吼大叫暴躁破壞的小粟因為在六歲之前生活在國外的幼兒園,因為語言不通經常被同學欺負,而爸爸媽媽因為也在適應新環境,所以忽略了小粟的安全感遭到了極度破壞。

當他七歲在回國的飛機上暗暗發誓,不要再讓別人欺負自己。

於是他開始極度的保護自己的領地,所以別人隨意一句話,在他看來就是嘲笑;接力賽他一定要跑第一,因為他不相信會有人把接力棒給他。

小粟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壞,父母制止他不要吵,不要打,不要鬧,但是沒有辦法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就算是渾身解數,也解決不了問題。

不是父母不作為,而是沒有有效的方法。



進入青春期的子軒渴望交朋友,希望在同學中當老大,可是成績不理想,於是想通過網路遊戲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讓同學們崇拜。

外地工作七年的爸爸回到家,就想把孩子管好,只是苦於過去每年就見孩子一次,根本沒有感情基礎,也不了解孩子內心渴望,只想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反而把孩子往外面推。

誰都有不懂的時候,誰都犯錯的時候,孩子多大,我們就做父母多久,我們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我們都需要慢慢學習,慢慢成長。

在與家庭相處的過程中,這除了領教了「熊孩子」的任性妄為,我更深深理解了每個家長的不容易。

小粟的媽媽要面對各種壓力,小粟每天都在提高,但也同樣會闖禍,她要不斷地給別人道歉,還要等待小粟內心安全感慢慢恢復起來。

她堅持做的就是不管接受多大壓力都堅持送小粟去學校,而她上午7:30把小粟送進學校,就在旁邊找個小餐廳坐著,因為中午之前,總會有老師打電話給她,說小粟惹禍了,讓她帶回家。

子軒的爸爸從四十歲開始學習怎麼和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說話,每天都在小本上記錄今天孩子和他說了什麼,他是怎麼回答的,應該怎麼說才更好。

他告訴我,過去七年他沒有陪伴孩子,現在一點點補回來。

很多家長每天上班工作八小時,擠公交往返二小時,精疲力盡回到家,做完晚飯,看著寫作業磨蹭的孩子,本能的一聲吼都要被深深的憋回來,說重了擔心自己不是好媽媽,不說,自己看著實在難受,好不容易把孩子弄上床,看看鬧鐘,自己還能睡5小時。

很多貧困地區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出路有未來,不得不背井離鄉,骨肉分離地去打工。

當我們輕飄飄的一句「父母就應該和孩子在一起」,我們怎麼能理解他們內心的自責。

他們當然想和孩子在一起,只是詩在遠方,但是要解決眼前的溫飽。

為了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品質和教育資源,他們不僅面對高強度的工作,還要面對家庭成員、老師、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和要求。

不管在城市還是鄉村,工作還是全職,收入高低,每個家庭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

孩子在商場大喊大叫著要買玩具,家長買還是不買?

孩子在家裡任性妄為,家長打還是不打?

孩子做了危害社會的事,家長痛還是不痛?

不管怎麼做,網友們都會大肆譴責,隨意謾罵。

我們時刻提醒要允許孩子犯錯,我們卻不給父母犯錯的可能;我們說不要追求完美的孩子,可我們又在用結果評價父母。



熊孩子不是因為父母不作為,希望大家可以看到父母的努力,多給家長一些空間,讓他們去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也是人,是和孩子一樣有情感需求的成年人。

他們有情緒要宣洩,有感受要表達,有錯誤要犯,也有成功要慶祝。

我們能理解嗎?

我們不斷告誡自己:情緒沒有對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要共情。

可是,我們只對孩子做了,把父母忘記了。

批評指責是最容易的,幾個字,幾句話就能把別人批評得體無完膚,但是我們真正了解別人這樣做的原因嗎?

理解父母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正確的,也不是不能提要求,而是理解之後的要求才能讓父母擁有改變的力量。

03

十八年前,我從德國到中國,從幫助孩子到陪伴父母,從城市到農村,被質疑過、被詆毀過,內心無助過,傷感過,只是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因為從這些爸媽身上,我總能看到光芒,他們努力的樣子那麼漂亮,他們的堅持如此絢爛。

他們僅僅是中國幾億父母當中的一員,他們所付出的能力,被看到了嗎?他們在艱難情況下付出的時間、金錢,被理解了嗎?他們想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基石,他們想為孩子創造有可能的人生,這些都被我們忽略了嗎?

父母當然需要理解,但不能只是理解,他們更需要切實可行的方法。

幫助父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直是我做的工作,我想告訴爸爸媽媽們,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你要做的是:

第一:表達彼此的感受

第二:制定合理的目標

第三:學會求助

學會求助很重要,歡迎大家向我求助。

「熊孩子」的背後不一定是父母的不作為,但是我非常肯定的知道如果不幫助這些父母,他們可能就慢慢地無法有作為了。



有人告訴我,需要引爆焦慮,才能讓更多的父母關注「蘭海說成長」。

但我和我的團隊都不認同,教育的本質是讓每一個人都充滿希望地生活,對孩子如此,對父母如此,對我們每個人都一樣。

讓教育幫助我們每個人充滿希望和力量。

這是我們的教育理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威老師早教知識:孩子哭一定是壞事嗎?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哭鬧很束手無策,只能通過強硬的措施來制止孩子哭泣。但是殊不知哭是孩子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也是人本能情緒的一種表現形式。孩子哭,是每個媽媽都會遇到的場景,從剛出生時拿哭聲來表達餓了...

今晚,讓孩子睡個好覺

01半夜Y寶醒了,他大聲哭,喚媽媽來。媽媽不來,他撕心裂肺,最後鼓足勇氣抱著小枕頭推開媽媽臥室房門……媽媽很煩躁,畢竟睡眠被打擾,理智還沒醒來。Y寶扯著嗓子哭,媽媽無奈又憤怒,把孩子抱進房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