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陳煒欣 李小青(孩教圈)

懂孩子的父母不是好父母,不能理解孩子情緒問題的父母也是不稱職的父母,而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父母無疑是失敗的父母。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此,孩教圈特別邀請到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外派華文教師陳煒欣老師,為大家分享「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為主題的微課講座,帶大家去了解為什麼成人難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本文是8月5日孩教圈在線微課堂為大家帶來的「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以下是由孩教圈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字版,請大家重溫品嘗。

為什麼孩子的想法和情緒難以理解?

經常聽到爸爸媽媽說:「我家小孩經常無理由地哭鬧,打人,問他怎麼了,不回答,和他講道理,他不聽,大聲罵他,他哭得更大聲。

我們真的不知道怎樣去和孩子溝通,怎樣去引導教育孩子。

很多爸爸媽媽剛開始的時候是很有耐心地引導小朋友,跟小朋友聊天,或者試著去排解小朋友的一些不良情緒。

可是慢慢地,很多爸爸媽媽的耐心就被磨掉,就會變得急躁,生氣。

其實,孩子的心思是很單純很直接的。

孩子對於自己情緒的表達都是很直觀,不加掩飾的。

可是,面對如此簡單直接的孩子,為什麼成人會覺得他們難以理解呢?造成成人與孩子溝通困難的根本原因是:成人和孩子的思維方式不一樣。

我們的世界觀,對社會的認知,和道德觀都是不一樣的。

兒童認知發展四階段

一個嬰兒呱呱墜地,到他成長到成人,這個階段是很漫長的。

在這一階段裡面,小朋友要去社會學習,學習適應社會,改造他的世界觀,然後變更他的思想,在這過程裡面,我們的邏輯思維會慢慢地得到發展和完善。

邏輯思維是人類一項高級認知技能,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0-2歲):感知運動階段

兒童學會了體驗自己的身體,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0-2歲這個年齡區域的小朋友,他們經常用手去摸生活中他可以得到的東西,去感受它的材質,它的質感

他們也很喜歡把所有東西放到嘴巴裡面,通過運用它的口腔、味覺去了解一個物體的物理性質,例如硬度,表面究竟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等等。

第二階段(2-7歲):前運算階段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進行思維,此時孩子的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但此時孩子的思維還沒有承認的邏輯,難以逆轉,無法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其概念不具有守恆性。

在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基本可以脫離一些具體的表象、行為,進行內心的思考和總結。

例如,當他們看到麵包,他們不用手去摸它,或者用嘴巴去吃它,他就已經可以知道這個麵包摸起來應該是軟軟的,吃起來是甜甜的、鹹鹹的,或者還有其他味道等等。

他不需要用實際行動去獲取這些經驗,因為在這階段他已經得到這種經驗,而且他把這一經驗內化為自己的一個內在表象。

第三階段(6歲或7-11歲):具體運算階段

兒童能憑藉具體形象的支持進行邏輯推理,比如看到卡片、圖像等輔助性材料可以開始進行運算。

第四階段(11歲以後):形式運算階段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

很多孩子,大部分7歲之前的孩子只能基於他們所見去理解世界,他們沒辦法從自己的世界中抽離,更沒辦法通過眼前的事情推理未來。

他們只能停留在當下這種狀況,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本身原有的經驗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很難深思熟慮。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世界中父母是絕對的權威,甚至絕對正確,他們往往完全相信父母。

父母對他們的評判或者行為他們幾乎會全盤接收——父母如果認為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很壞;父母如果覺得他們很麻煩,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是個負擔,甚至不該存在。

所以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行為不僅讓父母困惑,甚至還讓父母困擾、為難。

因為邏輯思維的局限,他們特別容易受到自己情緒的干擾,從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打、鬧、哭、不講理的現象。

舉個例子

下個月就是新的開學月了,很多小朋友在進入幼兒園時,都會經歷一個「分離焦慮期」。

面對分離焦慮,不知道群里的家長們是採用什麼解決方法呢?

第一種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後轉身就走;第二種家長,他們會騙孩子說讓孩子在課室等,爸爸媽媽去一下洗手間後就回來;也有第三種家長,會很兇地和孩子說:「再哭就不要你了。

」可是,不管是採取哪種方法,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孩子繼續哭鬧,甚至更變本加厲。

為什麼為這樣呢?學前階段孩子會認為自己的世界中父母是絕對的權威,甚至絕對正確,他們往往完全相信父母,依賴父母。

父母對他們說的每一句話,對他們作的每一個承諾,他們都認認真真地記在心頭。

孩子們會覺得,爸爸媽媽說回來就一定會回來,爸爸媽媽說不要我就不會再要我,不會再愛我了。

每當孩子去幼兒園,孩子的這種情緒體驗就重現,被父母遺棄的想法再一次湧上心頭。

在孩子的心理,一邊是自己愛爸爸媽媽的情感認知,一邊是爸爸媽媽不要我的心理認知。

對於一個孩子來講,這是多麼殘忍的一件事呀。

每上一次幼兒園,爸爸媽媽不要我的情感體驗就會被強化一次,日積月累,這種不良情緒不僅不會被消化掉,只會變本加厲,越來越嚴重。

「分離焦慮」也會越來越嚴重。

若按照成人的觀點,孩子的想法是完全沒有邏輯的,不能因為去幼兒園暫時離開父母就認為父母不要自己,不愛自己了。

可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只會根據自己所見做出判斷,並且深信不疑。

當他們有了情緒以後,行為會完全被情緒左右,只會一心想著怎麼達到自己的目標。

當我們成人、老師、爸爸媽媽不知道小朋友在想什麼的時候,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站在小朋友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

如果我是小朋友,發生這個事情時,我們會怎麼想,我是怎麼想的,是怎樣做的?這樣子去體驗一下小朋友的情緒,或許你們會有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理解和體驗。

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當我們體會到小朋友的情緒之後,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學會正確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一個孩子的內心其實非常脆弱,並且對情緒相當敏感。

父母如果用自己的邏輯去推論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行為,往往會出現一種錯誤——過早給孩子行為下結論,甚至對孩子的性格、品行下定論。

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父母沒必要一定要想辦法搞清楚孩子在想什麼,但是一定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

父母可能覺得很小的一件事,在孩子眼中會變成天大的事情。

就像父母覺得我說不要你,不是真的不要你,這只是當時希望孩子留在幼兒園的一個小謊言而已,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在孩子看來就是"父母不要自己、不愛自己了"的前兆。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現情緒後總是急著詢問"為什麼",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能很好的描述自己的想法,但是為了"回答"父母的提問,他們不得不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但這並不一定就是造成他情緒的真相。

當孩子出現令父母困擾的行為時,父母要關注並且用心、耐心傾聽孩子的情緒,甚至幫助孩子講出他的情緒,比如"我覺得你好像生氣了","我看到你很傷心","你是不是特別害怕"等等。

當父母可以準確把握孩子情緒以後,再問他經歷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耐心陪伴他作進一步的思考。

孩子思維發展的局限性決定了他看事情的局限性,他們經歷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個部分。

但父母卻可能可以為孩子提供全面的信息,給他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而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再解決問題。

真正愛孩子,就別著急用成人的思維去判斷孩子,而是要先看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他們的想法也許不對,跟社會的主流思想有出入,他們的行為也許不對,道德尺度跟成人也不一樣,但是他的情緒是沒有錯的,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任何情緒都是可以被父母全部接納,可以在父母面前安全地表達。

在身邊成人身上,情緒得到安全表達,有利於小朋友情緒認知的發展。

當他到達適合的年齡階段,他自然會發展出邏輯思維,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從而理清整個事情的始末,好壞,然後她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我應該怎樣去表達我的情緒,怎樣去把自己心裡真正想的想法告訴爸爸媽媽。

良好的親子溝通,建立在良好的信任、安全感上,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給孩子多一點耐心,能夠平和一點去體驗、感受小朋友的情緒。

如果爸爸媽媽做得很好,相信我們的小朋友能夠成長得越來越好。

互動問答

1小孩2歲,從來不聽大人意見,不按照他的要求就哭鬧,不知道怎樣溝通?

我想先問下媽媽,是不是小朋友想要什麼東西,或不聽你們意見,出現哭鬧、撒嬌的情緒時,爸爸媽媽或者身邊的人就會妥協,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們成人的這種妥協的行為會進一步強化他這種哭鬧的行為。

因為他知道,小朋友的要求跟大人的要求不一致的時候,只要小朋友不停地哭鬧、撒嬌的話,大人一定會妥協,小朋友的要求就一定會實現。

這種心理暗示是很不好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爸爸媽媽要跟小朋友說清楚後果,如果不聽我的要求會發生什麼事情,得到什麼結果。

我們把後果傳遞給小朋友後,我們一定要嚴格地去執行,不管小朋友怎麼哭,怎麼鬧都不會妥協。

2我家小朋友愛頂嘴,做什麼都拖拉,怎麼辦?孩子上三年級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想。

大人跟小朋友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想法也會不一樣。

換個角度想,其實小朋友頂嘴,也不一定是一種反抗的心理,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小朋友在表達他自己內心、意見、想法的一個行為。

當小朋友有不同意見時,我們可以引導小朋友說,「你是怎麼想的呀?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呢?」引導他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說出來,然後爸爸媽媽和小朋友一起商量,找出一個比較中立的解決方法去解決問題。

3老師,我家孩子2歲,為什麼他老是打爸爸呢?上一秒還很好,轉身就打,為他為什麼打爸爸,他也表達不出來。

他又很喜歡跟他爸爸玩,他爸爸下班回來都跟他一起玩,一起看書。

在2歲小朋友的心裏面,他是很喜歡爸爸媽媽,很愛爸爸媽媽的。

孩子打爸爸,我個人覺得是他希望引起爸爸的注意,不知道爸爸平常是不是很忙,很少時間陪孩子呢?

打是一種引起成人關注的行為。

小朋友他很小,他不知道怎樣用語言去表達,或者怎樣用肢體語言表達,從而引起強烈的注意。

在他認知里,只要他調皮,不乖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把注意力放到他的身上,所以他就會用這種方式去引起成人的注意。

其實沒什麼的,他很喜歡爸爸,很想爸爸把注意力放到他身上,多陪陪他一起玩,一起看書玩遊戲等等,但是他還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心裡的想法。

4孩子不願意表達,不開心時愛生氣不說話,外人問話,他也很少回答,罵也無動於衷怎麼辦?小朋友習慣了身邊的人當他的發言人,幫助把他想說的話表達出來,他就會形成一個懶惰性,會形成語言表達障礙別人已經跟你說了,我就沒必要再說一遍了。

長期以來,就會養成不愛說話,不愛表達情緒的習慣。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孩子身邊的人要斷絕幫助他表達這個行為。

發生什麼事情要引導孩子說出來,你不開心,只要你說出來,那就好,你不想要那個東西,或者你不想吃這個東西,你就跟我說,說出來,你可以不吃,可以不要,可以不做。

本文為孩教圈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孩教圈微信公眾號(ID:HZJYAPP)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哭了?如果你這麼做就錯了

當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哭是孩子正常的反應。現在很多家長特別怕孩子哭,孩子一哭就立刻過去想辦法讓他安靜下來,貌似哭是犯了天大的錯似的。其實,哭是一個人表達負面情緒最直接最本能的方法。當一個...

為什麼嬰兒更喜歡吃書,而不是看書?

為什麼嬰兒總是試圖把圖畫書放進嘴裡或用手撫摸它,甚至試圖撕破它或把它扔到地上?如果父母認為這樣的行為很不正常,那麼,你顯然在用不同的「圖式」來理解嬰兒的「圖式」。通常成人會認為,圖畫書是用來看的...

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這幾招教你搞定

1發脾氣不是洪水猛獸,是正常的表現「小孩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在大部分父母的眼裡,孩子發脾氣是不聽話、不懂事的表現,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懂孩子的心思。發脾氣是兒童期早期最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