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年人難以理解孩子的想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章來自公眾號「歐美爸媽」(bbmm332211)作者:小樓老師
01
小諾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帶著她搬家了。
她也離開自己曾經的小夥伴,進入了一個新的幼兒園。
進到幼兒園第一天,老師讓小諾向小朋友們介紹一下自己。
小諾怯生生的說:我是小諾,我和媽媽來這裡。
那你爸爸呢?有個小朋友問。
我爸爸死了。
說完小諾哭了起來。
老師將小諾趕緊帶到辦公室,安慰了很久她才終於不哭了。
然而小諾來到新幼兒園了好幾個月,沒有小孩和她一起玩,如果她拿了一個玩具,別的孩子一定會搶走,大家也經常欺負她,說她沒有爸爸。
所有老師都不明白為何孩子們不僅不同情小諾的遭遇,還一直欺負她,雖然老師們一直干預,也想了很多辦法讓別的孩子和小諾一起玩,但是只要老師不在場,小諾就會被冷落在一旁。
幼兒園的老師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想法,發現孩子們的想法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這些想法背後都有一種情緒——恐懼。
在很多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眼中,爸爸是一個偉大的,且永恆的存在,爸爸是不會死的。
如果小諾的爸爸會死,那麼自己的爸爸也可能會死,這對孩子來說簡直難以想像。
如果小諾和別的孩子不同,或者小諾的爸爸有問題,那麼自己也就不會有小諾那樣的經歷了。
所以大家無意中就達成了一個協議——小諾很壞,我們不和她一起玩,我們的爸爸就不會死。
02
邏輯思維是人類一項高級認知技能,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0-2歲):感知運動階段。
兒童學會了體驗自己的身體,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
第二階段(2-7歲):前運算階段。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進行思維,此時孩子的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但此時孩子的思維還沒有承認的邏輯,難以逆轉,無法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其概念不具有守恆性。當小諾告訴孩子們自己父親去世了之後,孩子們不能將這個事件看成一個個例,他們認為如果小諾爸爸會死,自己不和小諾區別開,自己爸爸也會死。
-
第三階段(6歲或7-11歲):具體運算階段。
兒童能憑藉具體形象的支持進行邏輯推理,比如看到卡片、圖像等輔助性材料可以開始進行運算。 -
第四階段(11歲以後):形式運算階段 。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
很多7歲之前的孩子只能基於他們所見去理解世界,他們沒辦法從自己的世界中抽離,更沒辦法通過眼前的事情推理未來。
他們只能停留在當下這種狀況,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深思熟慮。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世界中父母是絕對的權威,甚至絕對正確,他們往往完全相信父母,父母對他們的評判或者行為他們幾乎會全盤接收——父母如果認為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很壞;父母如果覺得他們很麻煩,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是個負擔,甚至不該存在。
所以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行為不僅讓父母困惑,甚至還讓父母困擾。
因為邏輯思維的局限,他們特別容易受到自己情緒的干擾。
03
五歲的珍妮晚上不肯睡覺,一定要纏著媽媽,她媽媽不知道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半夜珍妮醒來就一直哭泣,無論媽媽怎麼問珍妮都不肯說。
接著好幾個晚上珍妮醒來都會哭,而且一定要媽媽陪著。
珍妮媽媽終於發火了,她對珍妮說,你怎麼那麼討厭,都多大了還不肯好好睡覺?珍妮被媽媽的怒火嚇住了,又抽噎了一會兒才睡著了。
之後珍妮似乎就變了,她白天鬱鬱寡歡,也不再擁抱媽媽和爸爸,每天安安靜靜吃完飯就獨自回房間看動畫片。
那時珍妮的弟弟還比較小,對於珍妮的突然變化父母並沒有多放在心上。
後來珍妮母親回憶道,珍妮開始越來越邋遢,晚上睡覺拒絕洗澡和刷牙,母親批評她她只是怒目而睜,甚至穿著鞋就跑上床睡了。
直到有一天,珍妮家的保姆發現珍妮弟弟的奶粉中被人加了洗衣粉。
起初誰也不願意相信這件事情是珍妮做的,但在父母的簡單「盤問」下,珍妮只有承認了。
珍妮的父母非常傷心,尤其是母親。
曾經為了不讓珍妮碰洗衣粉,媽媽騙她說洗衣粉有毒,用手摸一下都會中毒,所以母親知道,對於珍妮來說,洗衣粉是她能找到的最毒的「毒藥」。
可她居然想用這個「毒藥」來毒死弟弟?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嫉妒嗎?
還好父母帶著珍妮去看了心理醫生。
在醫生的引導下,珍妮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她父母也才知道了珍妮這段時間變化的原因。
有一天,珍妮父母準備帶兩個孩子去商場,但是珍妮上午因為一個小事情被母親批評了,珍妮還在賭氣就不去。
母親見她不去也沒強迫,就將她托給保姆照顧,和丈夫帶著兒子去了商場。
那天商場正在派發氣球給孩子,珍妮弟弟也拿了一個。
晚上三人開開心心的回來了,完全沒有注意到珍妮沮喪的情緒。
其實那天晚上珍妮就出現了破壞行為,她「不小心」將弟弟的氣球放飛了。
晚上珍妮做了個夢,夢見爸爸媽媽帶著弟弟走了,卻留下了她一個人。
醒來之後珍妮嚇壞了,一直哭,總纏著媽媽,害怕媽媽突然就拋下自己。
之後這種情緒一直伴隨珍妮,每當看到父母和弟弟在一起,她就恐慌到了極點。
直到被媽媽責罵,珍妮百分之百的確定媽媽不愛自己了,她想那我也不愛媽媽了。
雖然這麼想,但是珍妮內心深處還是渴望愛媽媽,也渴望媽媽愛自己,所以她對弟弟的嫉妒變成了恨——「要是弟弟死了媽媽就會愛我了」。
於是她想用「世界上最毒的毒藥」毒死弟弟。
若按照成人的觀點,珍妮的想法是完全沒有邏輯的,不能因為父母帶著弟弟去了商場就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
可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只會根據自己所見作出判斷,並且深信不疑。
當他們有了情緒以後,行為會完全被情緒左右,只會一心想著怎麼達到自己的目標。
一個孩子的內心其實非常脆弱,並且對情緒相當敏感。
父母如果用自己的邏輯去推論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行為,往往會出現一種錯誤——過早給孩子行為下結論,甚至對孩子的性格、品行下定論。
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父母沒必要一定要想辦法搞清楚孩子在想什麼,但是一定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
父母可能覺得很小的一件事,在孩子眼中會變成天大的事情。
就像父母覺得沒帶珍妮去商場也沒什麼,但是在珍妮看來就是父母「不愛自己了」的前兆。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現情緒後總是急著詢問「為什麼」,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能很好的描述自己的想法,但是為了「回答」父母的提問,他們不得不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但這並不一定就是造成他情緒的真相。
當孩子出現令父母困惑的行為時,父母要關注並且傾聽孩子的情緒,甚至幫助孩子講出他的情緒,比如「我覺得你好像生氣了」,「我看到你很傷心」,「你是不是特別害怕」等等。
當父母可以準確把握孩子情緒以後,再問他經歷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耐心陪伴他作進一步的思考,孩子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個部分,但父母卻可能可以為孩子提供全面的信息,給他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真正愛孩子,就別著急著用成人的思維去判斷孩子,而是看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他們的想法也許不對,行為也許不對,但是他的情緒是沒有錯的。
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可以被父母全部接納,可以在父母面前安全的表達。
當他到達適合的年齡階段,他自然會發展出邏輯思維,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
是溺愛孩子還是無條件養育,你分得清嗎?
說到對孩子要無條件接納,很多人都會有疑問,難道就不管孩子讓他為所欲為嗎?當然要管,怎麼來管!無條件接納與溺愛的疆界到底在哪裡呢!有一個爸爸問我:「你們總說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接納,那孩子殺人放火你...
抓住孩子4歲前的4個敏感期 寶寶智力更出眾
鄰居家快生二胎的大肚子媽媽問我:「這兩個孩子有什麼不一樣嗎?」這個曾經很好回答的問題,此時卻讓我陷入沉思。的確,在媽媽心中,無可避免地在對兩個孩子進行著比較。我曾經以為我清楚明白地了解兩個孩子的...
正確應對寶寶「可怕的兩歲」,正在經歷這個階段的媽媽必讀!
"萌萌小朋友快3歲了,讓媽媽頭疼的是,近來,她突然出現了一些壞毛病,比如說什麼都不肯穿衣服,經常大聲的尖叫,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大哭大鬧,經常會說不要,不行,不這樣....."讓萌萌媽媽頭疼的事情,...
媽媽長期不在身邊,寶寶會出現這些驚人的反應?!
昨天閱讀林老師的新書《心理營養》,看到問題與解決方法之行為偏差,有很多的思考。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孩子的偏差行為。前幾天寫的衡量一個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就是兒童是否存在偏差行為。一些家長看了...
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作者:陳煒欣 李小青(孩教圈)懂孩子的父母不是好父母,不能理解孩子情緒問題的父母也是不稱職的父母,而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父母無疑是失敗的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