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跟娃講道理講了100遍還是沒有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無論平時跟孩子說了多少遍「遊戲之後自己收拾玩具」,可孩子一玩起來還是忘了個乾淨,經常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
勞累一天後下班回家,看到屋子裡一片狼藉,真是又急又氣,恨不得把「熊孩子」揪過來好好教訓一頓。
隨著教育觀念的進步,現在很少有父母會選擇粗暴的打罵孩子,遇到類似的問題,大部分家長都會採取更溫和的方式——其中「講道理」慢慢變成了很多爸媽的首選。
今天我就看到了一個朋友推送給我的視頻,拍的是某位媽媽用循循善誘的態度「成功」地教育了自己的女兒不要亂丟玩具——
視頻里,這位媽媽沒有責難孩子,也沒有懲罰她,而是一步一步思路清晰地和孩子擺事實,講道理,明確職責,辨明是非,幾分鐘後,似乎是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孩子哭著認識了自己的錯誤,並承諾以後再也不亂扔玩具了。
視頻下方的留言區內,有許多人稱讚這位母親,認為她做的「非常好」——冷靜地用一種講道理的方式,就讓孩子認識到了錯誤。
其中還有一些家長說:「每個孩子其實都聽得懂道理,任何事情只要細細分解跟孩子講,他們都會明白的。
」
不過,孩子明白道理是一回事,作為父母,我們是否在現實生活中發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候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和「真實地去執行」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鴻溝。
就像我四歲半的兒子,在教育他收拾玩具這件事上,我也曾經「耐心」地和他講道理,每次他都會爽快地答應,甚至還會說∶「媽媽,我知道了,下次我一定會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可是,真到了下次,他還是老樣子,很少有主動收拾玩具的時候,幾乎每次都要我提醒幾遍,才漫不經心、不情不願地去收拾。
所以,跟孩子「講道理」究竟有沒有用呢?
2
其實在生活中,和孩子「講道理」這個教養策略可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
想要孩子能夠真正地「認識」並「改進」自己的行為,我們需要認識到的,除了在面對孩子時的「耐心」、「情緒平靜」等因素外,還有一個被隱藏起來的、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那就是兒童的道德發展。
心理學家勞倫斯•克爾伯格認為,一個人的道德發展經由六個階段。
最初階段是「為了逃避懲罰而守規矩」,最高階段則是「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且奉行不悖」。
我們想要讓孩子「明白道理」,從而能夠自主地用合乎家庭和社會期待的方式去生活——不論是小時候期望他能夠自己收拾玩具,還是長大了可以抵抗各種誘惑,專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其實都需要遵從孩子的道德發展規律。
如果孩子目前尚且年幼,還處於「我知道做這件事情會受罰,所以不干」的最初階段,我們卻總是使用打罵批評或威逼利誘的方式來「懲罰」孩子,就會人為地加重孩子對懲罰的恐懼感,這不僅不能起到讓孩子自覺的效果,反而會壓制他的道德發展水平。
就以視頻里的那個女孩為例,她的媽媽雖然沒有打罵她,但是以強勢的說教告知她「如果不收拾玩具就是客人,就不能繼續住在家裡」——這種讓孩子離家的暗示其實給孩子施加了非常巨大的壓力,本質上和教訓孩子「再亂丟玩具我就不要你了」並無二致。
雖然外面裹上了「講道理」的外衣,其實依然是無視親子關係,忽視孩子情緒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真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實可以用簡單有效的指令加上完成執行後的獎賞來強化孩子的行為,比如——
當我希望兒子收拾玩具的時候,我就唱兒歌∶「噹噹當!收玩具咯!快把玩具寶寶送回家!」可別小看這幾句兒歌,指令明確,同時又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讓他充滿成就感。
由此一來,孩子行為的主要動力就從「害怕懲罰」進步到了「正向情緒」,他的道德發展就前進了一步。
這也是為之後孩子能夠真正明白「道理」,而打下的基礎。
3
由此可見,「講道理」的教育方式其實並非適用於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
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道德發展的程度,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發揮「講道理」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里,我們可以對照孩子的年齡,參考下面三個年齡段的不同特徵:
學齡前(0-6歲)
此時和孩子講道理基本是沒用的,因為該年齡段的小朋友還無法像成人一樣進行完整的邏輯思考,所以表面上的答應並不能代表他真正理解那些道理——我們覺得孩子「屢教不改」就是證明。
因此,對於學齡前兒童,講道理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這個時期,家長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示範、教會和督促他們養成得體的行為習慣,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正確的種子。
小學階段(7-11歲)
一般來說,小學生是會聽我們講道理的——這其實也是孩子規則感發展的關鍵時期。
但是在「講道理」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管教衝突。
因為如果我們發火,孩子可能反而會認為是父母不講理。
而且,當孩子有強烈情緒的時候,是什麼道理也聽不進去的。
我們最好在孩子情緒穩定時和他講道理,抓住生活中的機會,傳達正確的三觀。
青春期(12-18歲)
如果之前我們和孩子建立了優質的親子關係,到了這個階段,講道理的方式依然可行。
不過在這個特殊時期,最能影響他的不父母,而是同伴。
我們要做的,是在旁邊為他保駕護航,並逐漸鬆開雙手,讓孩子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探索之路。
究其根本,我們跟孩子「講道理」的目標無非是希望孩子可以在生活里汲取教訓,希望他犯下的錯誤可以轉變為自我成長的機會。
也正因如此,在家庭教養中我們萬不能本末倒置,忽視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發展,變成為「講道理」而講道理的爸媽。
真正好的教育,是為孩子賦能,並給予他生長的力量。
作者簡介:JK不二子
從教十年的資深教育工作者,一個男孩的媽媽,現專注親子教育寫作。
這個時代的孩子和父母都太累了。
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焦慮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孩子在各種補習班中疲於奔命,無法享受學習探索的樂趣。
有幸結緣迪樂姆,我被他們的教育理想深深吸引。
家長和孩子在愛的氛圍中學習體驗,一起動手動腦完成創造性的遊戲。
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不但發展了孩子各方面的潛能,而且促進了親子關係,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從事教育工作十幾年,如今為人母的我,真心希望這樣的教育能讓更多的家庭受益。
— END —
迪樂姆教育研究院
編輯 | 迪樂姆教育研究院
圖片來源 | 部分網絡
這2個年齡段的孩子罵不得更打不得!家長們注意了!
打罵並不是好的少兒教育方法,據了解長期在父母打罵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會出現一種總是想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管束的心理。在少兒教育方面不想做到後悔莫及,爸爸媽媽們就不要再繼續做這樣的錯事了! 做為父母儘量...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為有...
5種科學的懲罰孩子的方法,比打罵的效果強多了,可以試試
文|淘媽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多數家長都知道,現在不能再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方式了,得尋求科學有效的方法。但是有的時候實在是忍不住,於是就會打罵。可能也是家長想執行...
2歲前和6歲後的孩子不要打,越打孩子越叛逆?Why?
帶孩子去超市的父母經常會碰到孩子要這個又要那個,不給買就放大招打滾撒潑、嗷嗷大哭,結果就是孩子和父母成為超市裡的焦點,父母哄勸不聽要麼是被逼妥協,或者是面子上過不去開啟「打孩子模式」。小孩子經常...
幼教博士:孩子犯錯不能只說「對不起」
文:周育如(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曾任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閱讀與學習研究室博士後研究員,《兒童生命教育專刊》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兒童心智認知、發展心理學、讀寫發展、親子共讀、親子...
想懲罰孩子?教你5個科學的辦法,學會後,再也不用打罵孩子了
孩子會走之後,就會開始學習犯錯誤,有的時候是家長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讓買什麼就非得買什麼,很多時候只有出手打罵一頓之後才知道自己錯了,可是孩子怎麼會知道,每一次的打罵,爸媽更加的心痛。都是逼著...
孩子犯了錯,不是說一句對不起就行了!
小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所有家長關心的問題,往往我們看見一個孩子犯了錯,說了「對不起」,就會稱讚「哇!這孩子好懂事。」然後孩子就走開了,除了道歉,根本沒有做任何彌補措施。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真的打不得,家長再生氣也要忍著!
一個6歲的小女孩哭著問媽媽:「你為什麼總是要發火呢?你為什麼要大打人呢?打得很疼的你知不知道,我不聽話你可以好好教育我啊,為什麼要打人呢?」說到教育孩子,很多人都說不能打,一定要跟孩子好好交流,...
別打家裡的淘小孩兒 我們教你這樣做
老話總是說「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似乎教育就要和「打」「罵」來掛鈎。的確,面對淘氣的孩子,打罵確實為一個快速而直接的辦法。但是我們也有發現——雖然我們無數次的打罵,但是孩子還會再犯...
話題 |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導讀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
家長講道理孩子聽不進,很多媽媽,打了孩子後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家長越喜歡講道理,孩子往往越不聽話「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常聽到有些家...
不打不罵講道理 為什麼娃娃還是不聽話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很多家長都很頭疼的問題,一些家長努力做新時代的父母,不打不罵,寄希望於通過講道理來讓孩子懂事,可是卻發現收效很差。那麼應該如何讓孩子聽話呢?爸爸媽媽們可以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