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別把您的孩子養成「乞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每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對自己的父母、親人產生依賴,特別是現代的社會,很多小朋友可能和爺爺奶奶的時間要長些。

我去幼兒園接送孩子就能看到很多都是爺爺奶奶來接送的,因為爸爸媽媽要工作要賺錢養家。

這樣孩子的獨立性就顯得更加重要。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獨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見,有成就動機,不依賴他人就能獨立處理事情,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份內的事情,它伴隨勇敢、自信、認真、專注、責任感和不怕困難的精神。

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就抓起 。

搜羅了很多素材,諮詢了很多專家,特總結如下:

1、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1—3歲的孩子對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興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歡模仿,所以當他看見大人在幹什麼他也學著幹什麼。

如大人在疊衣服,他也要來幫忙;大人在掃地,他也搶著要掃;吃飯時也想要自己吃、走樓梯時不用大人扶……這些都是孩子獨立意識開始發展的表現。

此時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

雖然孩子做的不好,會把疊好的衣服弄得亂七八糟、把垃圾掃得到處都是,還把飯粒滿桌撒。

但請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試一試。

如果此時家長覺得孩子現在還太小,什麼都做不來,反倒給大人添了許多麻煩,等長大點再做吧。

那麼漸漸地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從而錯過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賴性就很難改正了。

2、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

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中必需的求助。

比如,家裡突然停電,電話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長可藉此幫助孩子學會求助,知道應當求助於哪些部門,用什麼方法求助。

對於孩子獨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結果無論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

讓孩子感覺到「我行」。

這種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

3、給孩子時間,自己思考 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

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獨立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孩子提出問題,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

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思考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家長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

對此多數的家長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例如:有的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往往只是一頁頁的講,一本本的講,孩子也只是靜靜地聽。

其實,給孩子講故事,家長也可以只講故事的開頭,故事的發展、結尾由孩子進行續編,家長也應該提出相應的問題給孩子思考的機會,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參與,從而培養孩子思考問題能力。

4、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時,往往需要同時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

對於幼兒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們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難的。

因此,家長的作用就是鼓勵和要求孩子克服困難,並對孩子作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

特別是對依賴性較強的孩子,家長更要堅持要求讓他自己做。

說實在的,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獨立做事,最關鍵的還是家長自己要戰勝自己。

有不少家長一見孩子碰到困難,不是鼓勵他去克服困難,而往往是立即代勞;還有的家長在孩子遭遇困難時一哭一鬧時,就會立即「心軟」而「妥協」,從而前功盡棄。

因此,為了孩子的將來,家長應下決心甚至下狠心,培養孩子有克服困難的精神。

在做手工時,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將作品兩個接口粘在一起,作為父母你是否會立即自己動手幫孩子直接將接口粘起來?如果此時你能啟發孩子,譬如「你自己動腦筋想一想,要如何將兩個東西粘在一起呢?是用膠水?還是用雙面膠或者是透明膠呢?」或者是「你再想想還有哪些辦法更好更快的能把兩樣東西粘起來,又快又牢固呢?」當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啟發下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了這個困難,掌握了粘貼的方法,今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幼兒的獨立性會大大增強,而且以後回更加主動的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5、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

我國傳統家教中十分重視「聽話」和「順從」,孰不知家長只注意了「聽話」卻忽略了孩子個性和獨立性的發展。

家長總是不能意識到孩子已經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險,從而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不去考慮孩子在獨立做出決定和處理事情時的那一種寶貴的信心和熱情。

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

因此,建議家長應該多說這樣的一些話:「這由你決定」、「這是你的責任」、「不管你怎麼想,這由你選擇」。

而一旦孩子作出決定,你就必須使他意識到他要對他所做選擇的後果負責。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

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後天塑造的結果。

大家肯定都讀過,一位母親故意刁難乞丐,讓乞丐搬磚的故事。

她可以直接把錢施捨給乞丐,但是她沒有。

這不是一個行善的故事,而是一個非常有教育意義的警示。


你一定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來到我們生活中的時候,是不是很像那個流浪漢?他們沒有能力,他們弱小,他們需要我們施捨,需要我們幫助……

可是,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呢?

有的父母就真的把孩子當成了「乞丐」,他們把衣服給孩子穿好,把碗筷端到孩子面前,把錢塞在他們手裡。

然後對他們說:看,是我辛苦地在養你!

如果這樣的話,孩子真的就變成了流浪漢和乞丐,在父母日復一日的施捨中,他們慢慢就失去自信,失去尊嚴,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

然後我們又會大聲說: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你為什麼啥都不會做?難道你將來還要我們養你?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他們確實弱小,但他們不是弱者;他們確實需要幫助,但絕不是施捨或者替他做;他們不光要得到關愛,他們更需要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開拓!

從現在起,檢點一下自己的育兒方式,看看我們在把孩子帶向哪個方向?千萬別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乞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