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接孩子回家的路上,第一句話家長您問對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放學路上的親子對話

每天下午接孩子離園時,分開了一天的家長們總是迫切地想和孩子親近,關切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恨不得讓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細節都描述一遍,但是孩子常常顯得「啞口無言」。

這是為什麼呢?

回想一下你見到孩子後,問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不是覺得問一問在幼兒園裡的學習和吃飯情況就夠了?其實,離園後的「親子交流」看似只是簡單平常的幾句話,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問對了,就更能拉近孩子和您的心理距離!


超級育兒師蘭海老師認為,接園時與孩子的溝通環節絕對不能忽略!一個高質量的接園,不僅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還可以給孩子滿滿的心理安全感。


一位媽媽愁苦地說,要準時接園、要和老師有簡短的溝通、要給孩子有選擇性的提問,蘭海老師說的這些,自己都努力做到了,但是孩子還是出現了早上入園磨蹭,每次回答提問時都含含糊糊,從不說一些肯定的話。

在聊天中,媽媽說到了這樣一個細節——這位媽媽每次在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都會先問孩子一天的表現,就算孩子興奮地說:「老師今天表揚我了!」媽媽也會習慣性地反問一句:「是嗎?」長此下去,孩子對媽媽的提問漸漸變得猶豫,由開始的肯定回答,變成短短的「啊」或者「嗯」。

為什麼這位媽媽要問孩子第二遍呢?她解釋說,因為我感覺他意志不堅定,想再確認一下。

也正是這位媽媽的錯誤提問方式,給了孩子帶來了一種強烈的暗示:「我可能不那麼好。

」媽媽一次又一次對孩子的懷疑,讓孩子無法體驗到快樂、積極的情緒,反而有種莫名的恐慌,導致孩子不喜歡去幼兒園,並且表現出缺乏自信、拖拉等行為問題。

不同的問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導著孩子一生的價值取向。

既然這麼重要,那家長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應該聊什麼?您肯定知道,要多說鼓勵的、肯定的、正面的語言,比如:

「你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麼遊戲?」

「你聽見、看見了哪些有趣的事?」

「今天你又學習了什麼新本領?」

「你的好朋友是誰?」

「你有什麼作品嗎?」

「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但是,什麼情況問該什麼問題?你的問題為什麼總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如果把下面的這5點建議都學會了,相信您在各種情況下,都能跟孩子心貼心地交流!


1.不放大自己的焦慮,

引導孩子主動還原問題真相。


【案例】

回家路上,媽媽看到彤彤手上有一條抓痕,冷靜地問彤彤:「彤彤,今天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嗎?和小朋友做什麼遊戲,好不好玩兒?」彤彤馬上回答說:「我們今天玩獨木橋了,很有意思!但是亮亮從後面推我,我就推亮亮,結果我倆都掉了下來,他打我,還抓了我的手,但我也打他了!」彤彤主動說出了和同伴打架的情形,隨後彤彤又說:「可是老師批評我倆了,說打架不對,最後才讓我和亮亮玩的,我通過了獨木橋,亮亮也通過了獨木橋。


【分析】

在幼兒的同伴交往中,當語言不夠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就不知道如何解決自己跟別人的衝突,他們就會採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打或者推。

這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這是一個很好認知他人、認識自己行為後果的機會,家長的態度很關鍵!作為孩子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行為模仿對象,家長一定要注意啟發孩子主動發現對成長有正面意義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對成長沒有價值的事情。

2.不用消極、恐嚇的語言,

給孩子的熱情潑冷水。


【案例】

媽媽今天早早地來到幼兒園接慧慧回家,見到慧慧後馬上問道:「今天在幼兒園表現好不好?有沒有哭?」興高采烈的慧慧瞬間變得沉默不語,老師見狀連忙回答慧慧媽媽說:「慧慧今天表現特別棒,只哭了一小會就不哭了,還主動幫小朋友分小勺子呢!」慧慧聽了老師的話,這才變得開心起來,連忙點頭,然後和媽媽一起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分析】

「在幼兒園有人欺負你嗎?」「老師有沒有批評你?」這些帶有消極色彩的提問會給孩子一種上幼兒園是件特別恐怖的事情,加深孩子對幼兒園的牴觸心理,即使孩子喜歡幼兒園,也會受這種消極情緒影響,對幼兒園產生牴觸心理。

我們可以多用鼓勵性語言,如:「寶貝真棒,今天沒有哭!」「寶貝今天又學會了一首兒歌,太厲害了!」

這種鼓勵式的語言,不僅肯定了孩子,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3.孩子不愛回答不追問,

「冷」處理更明智。


【案例】

慧慧和媽媽走在回家的路上,媽媽見慧慧不開心便問:「寶貝,怎麼不開心了?是不是小朋友欺負你了?」慧慧只是看了看媽媽並沒有說話。

回到家後媽媽繼續追問:「是不是老師批評你了?」慧慧依然沉默,獨自看動畫片去了。

留下慧慧媽媽獨自著急……

【分析】

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時,若孩子不想談論,我們可以轉移話題,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切不可再三追問。

像慧慧媽媽一樣追問答案,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放學路上,和孩子聊天是了解孩子幼兒園生活的捷徑,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機會。

請放慢腳步,多陪孩子走走吧!

4.提問不寬廣,

問題越細節孩子回答越清晰。


【案例】

媽媽和慧慧走在路上,問慧慧:「今天在幼兒園吃了什麼?吃飽了嗎?」慧慧回答:「吃飽了,吃的……吃的……吃的大米飯!」慧慧努力想了好久,才高興的說出了「大米飯」。

「還有呢?」媽媽繼續問,想知道慧慧都吃了哪些蔬菜和水果,但慧慧想了好久都沒有說出來。

【分析】

孩子小,以形象記憶和短時記憶為主,且語言組織能力尚不完善,現實和想像很容易混淆。

慧慧在回答午飯吃什麼時,只記得米飯,是因為米飯經常吃,早已熟悉,但由多種蔬菜做成配菜,孩子很難能準確說出來,家長可以換一些指向性明確的問題,如:「和你坐在一起的小朋友叫什麼名字啊?」「我看到你今天得了一朵小紅花,老師為什麼獎勵你呢?」

5.留意孩子的身邊事兒,

何愁親子交流「無話可說」?


【案例】

媽媽在接慧慧時特意留意了今天的食譜,接到慧慧後,媽媽說:「我猜一猜,慧慧今天吃的蘑菇肯定很好吃,對嗎?」「好吃,你怎麼知道我吃了蘑菇?你是不是偷偷溜進教室了?」「媽媽快猜猜我早上吃了什麼!」

【分析】

如果想和孩子聊一聊吃喝拉撒玩的話題,用「猜測」的方式去開啟話題更合適,如果再加上正面的詞彙描述,效果也會更棒!比如,「讓媽媽猜一猜,你今天自己主動上廁所了對不對?」或者「讓我猜一猜,你今天玩了很好玩的玩具吧?」

除了這5點,優質的問題也是激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最好幫手。

讓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的見解,會讓思維更加活躍。

家長在提問時,多問幾個「為什麼」,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助於開闊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同時,這樣的提問還能練就孩子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本領。

-EN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接送孩子上幼兒園,該聊的和不該聊的

微信後台一位媽媽跟我聊:羅老師,我兒子快5歲了,大班,剛開學不到半個月。上周生了一次病,病好了結果怎麼都不願意去幼兒園了。今天又是我硬逼著去的,看他磨蹭的樣子我實在忍不住發火。昨天接孩子的時候,...

家長來接孩子離園,聊些什麼才更好!

接孩子離園該聊些什麼?「今天在幼兒園吃什麼了,有沒有吃飽?」「跑步時老師有沒有幫你脫外套?」「老師今天教什麼了,有沒有叫你回答問題?」「今天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呀!」「把今天教的兒歌背給媽媽聽聽!...

爸媽們!放學後別再這麼問孩子了!

很多家長都喜歡利用接孩子的這段時間和孩子交流,這樣做既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又增加了雙方的溝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但是,家長們關切的問題總是一個接一個,恨不得讓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