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立規矩的規矩,不知道這些會走很多彎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跟幾個朋友去餐廳吃飯,剛點完餐,一個朋友就說了一句:不好。

我問怎麼了,朋友指了指旁邊的餐桌。

那一桌的人在聚餐,看得出來,他們可能快吃完了,正在喝著小酒閒聊。

朋友忌憚的應該是那桌的三個孩子,看起來最大的不過6、7歲的樣子,圍著餐桌瘋跑。

果然,那頓飯我們就在孩子的追逐打鬧聲中度過。

期間有服務人員提醒過孩子的父母,建議孩子不要亂跑,以免在服務員上菜時燙傷孩子,孩子的父母也會叫孩子到身邊,說上一句:「你們幾個老實一會」。

但顯然,對孩子的震懾力遠遠不夠。

後來那桌人終於埋單走人,我們才落得個清靜。

朋友說:看看現在的孩子,我小時候哪敢這樣,長輩不坐下我都不敢坐,更何況這麼大庭廣眾下吵吵鬧鬧,東奔西跑的呢。

另一個朋友馬上接口道:你可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現在的孩子可不是都這樣。

我鄰居家的孩子,規矩定的可嚴了。

食不言寢不語是最基本的,寫錯個字父母也要把本子撕掉讓孩子重寫,小小的孩子臉上連個笑模樣都看不見,倒是寧願那孩子能瘋玩一會。

「愛孩子」和「立規矩」

從來不是單選題

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

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

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

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民國年間,廣東一位省長寫過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書。

書中寫到「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聽起來很拗口,但理解起來卻不難:「比如牧牛場,周圍用鐵柵欄起來,牛在柵里吃草喝水,東奔西跑,這叫做活潑,放牛的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柵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

不准牛出柵,這就是規矩;如果在柵里,也不准它吃草喝水,也不准它東奔西跑,定要把動物里的牛,變成植物里的木頭,如此就是呆板了。

我們的孩子不是牛,但道理卻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愛,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與懶惰,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與教養,那這種愛就是貽害無窮的。

相反,如果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讓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和扼殺,那麼這種規矩就是毫無作用的。

家的本質是內心的歸宿,需要的是真誠的關懷和親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兒和同理心。

家是應該是港灣,而不是監獄。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

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有人把英語中的愛「love」進行的拆分解讀,「L」代表Listen(傾聽);「O」代表Obligate(感恩);「V」代表Valued(尊重);「E」代表Excuse(寬容)。

這種解讀對愛的解讀對待伴侶是合適的,其實對教育孩子也有幾分道理。

傾聽。

在給孩子訂立規矩之前,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

最好是跟孩子進行一次充分的討論,而不是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進行控制。

比如孩子吃飯沒規矩,東挑西撿,用手抓著吃、又或者孩子總是剩下半碗飯。

家長完全可以耐心的詢問孩子是什麼原因。

是因為食物不可口?不習慣用筷子?還是真的是因為吃不下了?

傾聽、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再給孩子制定規矩。

什麼時間開始吃飯、吃飯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如果再調整之後再吃飯沒規矩,再約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感恩。

這裡不只是給孩子立規矩時需要一顆感恩的心,而是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都需要一顆感恩的心。

發自內心感謝孩子的到來,才能讓自己有勇氣與無數的瑣事和讓人崩潰的問題抗衡,才不會被自己情緒的魔鬼所左右,才能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我們的管教。

前蘇聯教育家傑爾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孩子最喜歡愛她的人,也只有愛才能培養他,當孩子看到並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他會努力聽話,不惹父母生氣。

尊重。

給孩子立規矩需要表達出你的尊重。

孩子做客的時候沒規矩、見到別人家的主人不打招呼、喜歡亂動別人家的東西、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理所當然的索要、在餐廳追逐打鬧、在圖書館大聲喧譁等等。

我們要尊重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這個年齡段愛玩愛鬧的特點,也要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尊重約定俗成的禮儀。

可以跟孩子訂立規矩,告訴孩子在這些場景、場所,我們要保證不影響他人。

寬容。

寬容不是溺愛,更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

而是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允許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

每個孩子都會有無知和調皮的時候,某一階段某些事情上的「沒規矩」,並不是天塌地陷般的災難,也非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品質和人格。

在孩子「不規矩」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規則之美,心悅誠服地接受。

在規則教育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和包容心遠比強制力更能讓孩子學到守規矩。

規矩和愛的統一

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杜布森博士在《勇於管教》中有一段話談說規矩的:「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再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欄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我們終究無法陪伴孩子一生,終究有一天要目送他遠去。

如果說有什麼是我們能為他做,並且讓他受益終身的事情,那就是給孩子我們全部的愛,並教會他做人做事的規矩。

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給孩子立規矩,讓他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是我們的責任。

規矩與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原創文章,請勿轉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天空樹(微信號skytrees001)定期分享百部兒童電影、繪本及音視頻故事等兒童資源,提供育兒資訊、親子活動及親子旅遊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但是立規矩是我們的職責

無規矩不成方圓,不給孩子訂規矩,受害的不僅是父母,更殃及孩子本身。很多爸爸媽媽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所以,一味地縱容,覺得「只要他喜歡就好」、「孩子高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