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誤讀: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偷來的|占有欲孩子咋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給兒童看的繪本開篇就說偷:這不是我的帽子,這是我偷來的-----《這不是我的帽子》,還是很讓人拍案驚奇。

居然有圖畫書說得是「偷帽子」的事。

我們怎麼看待發生在孩子身上的類似的行為呢?

如果我們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或者沒問題,又該如何處置呢?

這本繪本的文字和圖畫結合的非常巧妙,文字很簡單,也就16句200多字,是小魚的視角的獨白,圖畫也很簡單,卻豐富了故事,除了小魚外圖畫中還有大魚,一隻小螃蟹,還有水和水草,別無他物。

文字全是小魚的獨白,我們來體會下:

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剛剛偷來的。

我從一條大魚那兒偷來的。

我偷帽子的時候,他在睡覺。

他可能睡很久都不會醒。

就算他醒了,可能也不會發現帽子不見了。

就算他發現帽子不見了,可能也不知道是我拿走的。

就算他猜到是我,他也不知道我去哪裡了。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要去哪裡。

我要去一個水草長得又大又高又密的地方。

在哪裡什麼也看不清。

沒有人會找到我。

已經有人看到我啦。

不過,他說他不會告訴任何人我去哪裡了。

我知道偷帽子不對。

我知道它不屬於我。

但我就是想留著它。

反正他戴也太小了。

我戴正合適。

看!我到了!這裡的水草長得又高又大又密!

我就知道我會成功。

沒有人能找到我。

我們看看圖來感受下實際情況

看起來畫家很討巧啊,畫面的變化幅度不大!可是這本書硬是獲得了以鼓勵插畫為主的凱迪克大獎,還是金獎呢!

還獲得了鼓勵創新、創意的格林納威大獎-----難得的雙金獎!

小魚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水草長得又大又高又密的地方」作為藏身之地,自以為很安全,但事實究竟如何呢?

採用全知視點進行敘述的圖畫,讓我們從一開始就對真相瞭然於心---其實有很多時候,孩子幹了點兒壞事我們都瞭然於胸:

當小魚說「他可能睡很久都不會醒」時,大魚突然睜開了眼睛;當小魚說「我一點兒也不擔心」時,螃蟹正在向大魚告密……文與圖不斷形成衝突和反差,配合大魚微妙的眼神變化,製造出高度的幽默感。

這種幽默感就會調整大小讀者對於「偷帽子「這一行為的價值判斷,或者本身成人和孩子就會對此有歧義: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小魚偷了大魚的帽子,應該受到處罰;而孩子們可不這樣認為,即便是拿了大魚的帽子,只要還回去就好了。

故事中,小魚自以為絕對沒問題的逃跑還在繼續,其實大魚已經一路追了過來,當小魚說出「我就知道我會成功」的時候,大魚距它僅有一步之遙了。

然後是小魚的身影已經藏到了水草中,大魚的半個身子也鑽進了水草---這會讓大人孩子都緊張起來,大人會緊張大魚是怎樣處罰小魚的,孩子會緊張小魚的帽子看來要保不住了。

緊跟著的畫面只有一片水草,完全看不見兩條魚;再翻頁,大魚從水草中離開了;然後,大魚戴著那頂小小的藍帽子,滿意地閉目養神。

那麼讓我們緊張的在「又大又高又密的水草」里到底發生了什麼,全由我們來想像。

我倒是想先說說兒童的物權意識。

兒童對於物權的概念是需要學習的,物權意識的敏感期一般會出現在2-3歲!

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的意識逐漸清晰,他們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並逐漸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在他們眼中「什麼都是我的」,這讓他們看起來「自私、霸道」。

帽子再小,也是我的帽子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就非常有趣地描述了孩子們的物權意識: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有一句中國俗語卻在時刻提醒著一代代的父母們:「小時偷針,大了偷金」。

我覺得可以把兒歌和俗語合起來:

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先形成自我意識,然後才能由己及人,從「我」出發,慢慢知道有「你」、有「他」、有別人。

因為這個敏感期的特定心理,會出現孩子占有他喜歡的物品的行為,我們要了解這是孩子認識自我的必經階段,與「自私自利」有著本質區別。

但我們更要明白,一旦孩子已經確立的物權意識,卻還有獨占行為,如果我們還不重視還不加以引導,就會埋下「長大偷金」的隱患。

故事中的小魚看來就有著童心的小小物慾—「我知道它不屬於我。

但我就是想留著它」,而且這個物慾有著小魚的審美邏輯---「反正他戴也太小了。

我戴正合適。

這有趣的小魚的內心獨白,不正是孩子慣有的自我辯護,掩耳盜鈴的表現嗎?

小魚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高興著,一副樂天派模樣。

明知不妥卻執意為之,小小的擔心敵不過帽子的誘惑,糾結的心令人會心一笑,卻不惹人討厭。

小朋友們也會從中看到自己,也會發現自己的影子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碰到類似的情形,比如,從幼兒園回來的孩子書包里發現了一把公用湯匙;孩子的口袋裡多了一個發卡……有的父母心裡會騰地冒火,嘴裡會不假思索地批評孩子的「偷」行為……我們最需要的不是判斷和批判,而是冷靜下來,甚至不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看他們為什麼要把幼兒園的東西、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然後,再根據不同情況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有時候,這是孩子物權觀念建構中的無意行為,他們還分不清「自己的」與「別人的」界限。

他們很多時候只是單純地喜歡這件東西,而將它放入囊中,就像從路上撿回一個小瓶蓋一樣。

對於喜歡的玩具,孩子可能在幼兒園沒玩夠;或者一直想玩,但卻被別的小朋友「占」著; 或者想「獨霸」這個玩具,只能他自己玩。

總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具備有意「偷拿」的意識和能力,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大多是無意行為,因此,父母也大可不必「上綱上線」,對孩子嚴厲斥責。

有時候,有的孩子也會有意為之,特別是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

五六歲的孩子把不是自己的東西拿回家,很多情況下,都屬於有意行為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已經有了「物權」的概念,知道拿集體或別人的東西不對,但他們會「明知故犯」,因為喜愛某件東西,卻很難控制自己的意念和行為,而將其拿回了家。

而且,因為是有意的,所以拿回家的東西通常會「藏」起來,不易被發現。

父母要注意到,當孩子的自我意識確立後,再出現爭搶、占為己有等行為,就要及時給孩子疏導。

首先不要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占有的慾望,其次可以讓孩子經常與夥伴一起玩,體會分享的快樂;再次父母要給孩子以適當的滿足,不能粗暴地拒絕或者一味地滿足他的一切要求。

這些都可以有效地抑制孩子的占有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發現孩子偷東西,鬱悶、傷心、該怎麼辦?

孩子5歲,已經在讀幼兒園。最近我發現他的書包裡面經常會出現一些沒見過的東西,比如陀螺、游戲卡片等,而這些東西我從來沒給他買過。剛開始我問起他是從哪裡來的,他還說是某小朋友送給他的,或者借給他的。...

孩子小氣,不愛分享怎麼辦?

你和孩子在沙灘上玩玩具,另一個孩子走了過來,想一起玩。你的孩子死死地護著玩具不讓他玩。一家人吃麥當勞時,你對孩子說:可以吃一根你的薯條嗎?寶寶的頭搖得像撥浪鼓一般。這些場景是不是家長們都覺得很熟...

當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家

最近,班級里好幾位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反映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孩子總是將幼兒園的小玩具偷偷帶回家。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偷偷藏了起來,最後被爸爸媽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