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偷東西是什麼?我只是喜歡這個玩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逸進入幼兒園之後,結識了很多善良可愛的小夥伴。

本來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總算可以勇敢地與人交往了。

不過,最近發生的事情卻讓我頗為頭疼。

某天晚上,我幫小逸清理書包,準備第二天要帶的東西,意外地發現了幾個不屬於他的玩具:一盒24色的蠟筆,一個汽車模型。

我突然意識到,這可能是他悄悄拿回來的, 並沒有徵得別人的同意。

「小逸,這些玩具是哪兒來的呀?」

「是我從幼兒園拿的!」小逸非常坦率地說明了情況。

「你跟老師和同學說了嗎?」我繼續問他。

「沒有,我沒告訴他們。

至此,真相大白。

兒子口中的「拿」,在我們成人的道德標準里,其實就是「偷」。

後來,小逸接連執行著他的「拿來主義」,我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的處理方式非常不妥,他不懂什麼叫「偷」,我也沒耐心解釋,只是口頭上威脅和禁止他這種胡亂行為。

針對小逸這種「偷」東西的行為,我請教了身邊的朋友,也閱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好歹總結出了一些觀點,算是對此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進行了一次探究。

1.物權意識的建立出現偏差

3-7歲的孩子,還沒有形成準確的物權意識。

他們也許是這樣想的:這個玩具真好玩啊,我要把它帶回家好好研究一下!

你看,他們的世界如此簡單。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當然也就不知道什麼叫「偷」。

他們更不會明白,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是什麼道德問題。

相反,他們會覺得,這個東西好棒,我沒有,我就要這個!

2.以自我為中心,伴隨強烈的占有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思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跟自己有關,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並不能正確地區分個人的活動和客觀事物的活動。

嚴重一點的,還會覺得,所有的東西,只要自己想要,就必須拿到。

這一點可能源於孩子的成長環境,也許是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慣了,孩子的占有欲越來越強。

他會對自己沒有見過的玩具感到好奇,並產生強烈的興趣。

如果在幼兒園裡沒有多少玩的機會,就會產生把這個玩具帶回家的念頭。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自我中心」並不包含自私自利的概念,只是單純的不能區分自己和別人。

3.其他一些因素

更多的時候,孩子只是單純地喜歡或好奇某個東西,就把它放進書包裡帶回家。

在他看來,這種行為跟撿到路邊的樹葉是一樣的。

也有可能是某個玩具在幼兒園沒玩夠,或是別的小朋友霸占著,想拿回家「獨占」一會兒。

原來孩子一個簡單的「偷」東西的行為,背後有這麼多心理動機驅使著。

我們做家長的, 如果沒弄明白這些原因,就對孩子的行為橫加指責,只能收穫更加惡劣的行徑,對糾正這一毛病起不到半點作用。

就像我本人的例子一樣,甚至會越發嚴重。

既然知道了孩子的這些心理特點,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1.基本的物質需求要滿足

因為孩子沒有,才會「拿」。

這是最簡單的行為邏輯了。

像常規的玩具、幼兒園用品,這些需求我們應該及時滿足。

並且,如果孩子主動提出想買某個東西,先別急著否定。

問一問他想買的理由、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喜歡,等這些都弄清楚了,再決定買還是不買。

如果實在沒有買的必要,也要耐心地跟孩子解釋,不要以沉默和訓斥去回應。

2.培養正確的物權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盡力給孩子灌輸「你的」、「我的」、「他的」這些物權概念。

既要懂得維護「我的」東西,也要尊重和愛護「他的」和「你的」東西。

我們可以從一些小事入手,比如:

給孩子準備專屬的碗筷、餐椅,擁有自己的繪本架、文具袋等學習用品,這些個人用品的準備,會讓孩子漸漸地明白哪些東西是我自己的,哪些東西是爸爸媽媽的,哪些又是我們共有的。

「這是你的文具袋,媽媽跟你借支筆用一下,好嗎?」

徵求孩子的同意,讓他明白:拿別人的東西,也要像媽媽這樣,先請求。

3.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先別奇怪。

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其實很難把握尺度。

尺度太緊,會讓孩子孩子覺得委屈,媽媽什麼都不給我買;尺度太松,又怕縱容了孩子,會貪得無厭。

擔憂是多餘的,我們可以用分享去緩和這一矛盾。

因為從對方的角度看,我分享了,就等於讓你「占有」了。

試著用這種「推己及人」的方式,讓孩子享受分享的喜悅。

「上次去卡卡家,你想要他的小汽車。

他雖然也想玩,但還是慷慨地借你玩了一晚上。

你當時可開心了!」

「是的!我很謝謝他。

不然我會很難過的。

「你看,分享就是這麼有趣。

卡卡分享給你,他看到你這麼高興,他也非常高興;如果他不分享給你,你會難過,他看到好朋友難過,他也會難過的。

利用這種方式,激發孩子分享的主觀意願。

下次如果看到喜歡的東西,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先「拿」回家獨享,而是讓給別的小朋友,以他人之樂為樂。

這又是更高的境界了。

4.「拿」東西是可恥的

雖然很殘酷,還是要告訴孩子這一事實:如果不徵求別人的同意,就把東西拿回家,這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讓別的小朋友難過,也讓自己變成了「壞孩子」。

不過,我們同時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只要自己願意改正,別人也願意原諒你的錯誤。

千萬不要讓孩子背負沉重的道德負擔。

「拿」東西不是什麼嚴重的過失。

明白了背後的心理因素,也就更容易接納孩子的這種行為。

現在,我們可以對症下藥了。

如果你的孩子恰好也有類似的表現,試試上面的這幾種方式,一定會有奇效。

跟有娃學兒童心理。

更多精彩內容,微信搜索

有娃

youwa3000

(長按即可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所有的爸媽都應該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特別有趣: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

孩子的「偷竊」並不是真正的偷竊

菲菲3歲了,最近,媽媽發現菲菲的書包里有一些漂亮的玩具,而那些玩具並不是家裡的。媽媽心想:這些玩具哪裡來的呢?難道是從幼兒園帶回來的?還是和小朋友們借的,還是……於是,媽媽便問菲菲,菲菲回答說:...

寶寶「偷」東西 與物權意識有關?

不少媽媽在寶寶上幼兒園後,總會在孩子的口袋裡、書包里發現一些不少自己買個孩子的東西。這讓媽媽們有種晴天霹靂的感覺:寶寶小小年紀怎麼就學會偷東西了?!麻麻們要hold住,別輕易把孩子拿別人東西的行...

寶寶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

當你想讓寶寶分享的時候,你是否這樣說:「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吧。」「把你的零食和分點給其他小朋友吧!」而寶寶的態度是:「不給、不給,這是我的!」寶寶這麼堅決,感到很尷尬,心中有個疑

正確面對孩子的「自私」,家長要這樣做

孩子到了自我意識萌生的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自私」的行為,比較常見的有霸占玩具、私藏東西、搶占家人等。很多父母感到很頭疼,對此「自私」行為所採取的政策就是斥責打罵, 希望孩子不要養成自私的壞習慣...

當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家

最近,班級里好幾位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反映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孩子總是將幼兒園的小玩具偷偷帶回家。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偷偷藏了起來,最後被爸爸媽媽發...

孩子有這個壞習慣,滿足TA比吼娃管用一萬倍!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反映,孩子自從入園後,遇到的大都是爭搶以及攻擊這些事兒。甚至在孩子的書包里,常常發現不屬於他的「新物品」……昊昊媽:周末我幫兒子收拾玩具,意外發現多了12色蠟筆,於是問兒子。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