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愛生氣、攻擊咬人的寶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是《美國兒科協會育兒百科》中的部分內容。

因為目前該書的英文去年就更新到了第六版,而中文只有第五版。

為了能夠讓需要的爸爸媽媽更早的了解目前最專業權威的育兒知識。

有一群熱心的爸爸媽媽一起將英文第六版的本書翻譯成中文,並授權給「一小時爸爸」平台進行發布。

因此請勿轉載本系列文章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第18章 行為

第1節 憤怒、攻擊和咬人

翻譯:鄭艷,校對:曾淘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會讓你感到溫暖。

但有的時候,他的行為也會令你感到想發瘋。

脾氣也好,在客廳跳舞也好,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求,儘管有時候他表達的方式不太討人喜歡。

孩子的行為一部分是來自天生的,確切地來說,他生下來就是這種方式了。

但是除了基因組成這個原因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影響著他的行為。

例如,你自己的教養方式將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他自己也會遇到並模仿他的榜樣,以及包括電視、電影和網際網路等等在內的媒體。

家庭環境以及他將遇到的壓力和轉變,比如去新的幼兒園或者生病,也很重要。

因此,孩子的行為並非孤立發生的。

但不管根本原因是什麼,也不管孩子想要努力傳達的信息是什麼,他的行為每天都會獲得你的關注。

既然如此,你都不得不去每天面對和處理一些積極的或消極的問題,或是玩電腦,或是吸吮手指。

這些就是本章將要探討的話題。

我們都有憤怒的感覺和攻擊性,孩子亦是如此。

這些衝動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也是孩子行為可預期的一部分。

作為一個剛學會走路或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他可能缺乏自我控制,不能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憤怒。

相反,他會很自然地流露並發泄出來,在遭受挫折的時候表現為擊打或撕咬。

當孩子們進入到這個時期的時候,你要預見到這種行為。

在學步期(15個月—30個月),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創造的言語和語言)和情緒情感表達能力(如:高興、憤怒,特別是悲傷)還沒有發展完善。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這是「絕妙的2歲」,因為他們對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新事物和自己能夠做到的所有事情都感到特別興奮。

他們好像是在說:「看,我能做到。

」所以,當幼兒被阻止做想做的事情,他們就會感到沮喪,即使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做成那件事。

這種獨立性的喪失會讓立即導致強烈的挫敗感,使他們失去控制力。

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你需要幫助他們控制自己,提高他們的判斷能力和自律能力,教會他們用更加容易被接受和適合自己年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對父母來說很艱難,因為在「絕妙的2歲」之前,你的寶寶是可愛、溫暖、惹人愛疼,還喜歡和你互動的小嬰兒。

可是現在,有些父母甚至覺得:「他就像一個撲向我的小怪物」!不要記私仇哦,你的孩子只是有點不知所措。

這段時間,你的首要目標是教會他如何學會控制自己,並且限制他的行為。

這樣,他才不會傷到自己和別人,也不會對財產造成危害,但不要懲罰他。

雖然很多父母認為管教和懲罰是同一個東西,但其實不是。

管教是一種教育方式,是一種改善親子關係的方式。

但你管教孩子的時候,要給予孩子表揚,也要用堅定嚴肅的口吻教導他,這些的目的是改善他的行為。

相反,懲罰是一種消極的方式:孩子做或沒做某件事情,因此由你帶給他一種不愉快的結果。

懲罰是管教的一部分,但只是一小部分。

直到孩子3歲或者更晚一些的時候,孩子們才會懂得懲罰這個概念。

限制是一種比懲罰更好的方式,大部分孩子都聽懂清楚明白、冷靜而果斷的限制。

記住,孩子偶爾的爆發是正常的,特別是在亂發脾氣的時候。

但是如果孩子經常性地發脾氣,並且傷害他人或者自己,就不正常了。

大部分孩子只有當他們被激怒的時候才會對別人生氣。

除非非常累或緊張,他們往往很容易就能被轉移注意力或者被安慰。

他們會哭、會爭辯或者大喊大叫,但是他們只有在極度沮喪的時候才會訴諸暴力。

有些孩子非常敏感,很容易感到被冒犯了,很容易生氣。

大部分這樣的孩子在一出生時就表現得很緊張,而且過度活躍。

在嬰兒期,他們總是很難安慰,很難平靜下來。

幼兒階段開始後,他們會對其他的孩子、成年人、甚至是動物表現出來攻擊性。

他們經常會毫無理由地爆發,大部分時候難以取悅,顯得暴躁易怒。

即使他們在生氣的時候傷害了別人,他們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或者覺得自己應該承擔責任。

相反地,他們會責備別的孩子「惹我生氣了」,並以此作為自己行為的藉口。

如果孩子特別焦慮、勞累或者過度緊張,他也會在短時間內表現出這樣的行為。

但是,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了好幾個周,特別是他具有攻擊性,你就應該向兒科醫生諮詢了。

如果這種現象變成了他的日常行為模式,且超過了3~6個月,那就很嚴重了,有可能符合行為障礙的標準了。

微信公眾號:媽媽育兒集錦

這種極端的攻擊行為如果任其發展,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和情緒情感問題。

孩子也許將最終失去他所有的朋友,從而使他更緊張易怒,並嚴重傷害他的自尊。

孩子們極有可能傷害自己或者他人,到了入學年齡會產生更多的問題,他的攻擊行為會使他被停學或被開除。

而這種自尊的缺乏會導致自我傷害、吸毒、酗酒、惹是生非甚至是自殺。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什麼是導致兒童「行為障礙」的原因(有行為障礙的兒童易發脾氣,故意惹別人生氣,蔑視或仇視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

問題的根源也許在於孩子的生理構造、家人之間的關係,或者兩者兼有)。

在許多情況下,是因為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具有攻擊性,家庭氛圍緊張壓抑。

但有時候,我們也不能清楚地解釋孩子這樣的行為。

你能做什麼

預防攻擊性行為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孩子幼兒期和學前期給孩子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監管和照料。

每一個照顧孩子的人都應該是他的好榜樣,都應當就以下幾個方面達成一致:孩子應該遵守的規則,孩子違反規則之後應採取的措施。

一旦他違反了某個重要的規則,你就應該立刻批評她,這樣他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如果你不主動去教,孩子將永遠也不會知道家中的規矩。

所以這是父母重要的教養職責之一。

通常情況下,學步兒喜歡到處觸摸和探索,所以如果有些珍貴的東西你不想讓他們觸碰,你就藏起來或者直接拿走。

你可以考慮在屋子裡面單獨開闢一個地方供孩子讀書、玩玩具。

要想讓管教有效,你就應該不間斷地持續實施,而不能只是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才做。

事實上,管教開始於父母用微笑回應孩子的微笑,而當你對孩子積極、恰當的行為加以讚揚,並表現出由衷的喜愛時,管教就繼續下去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如果你的孩子感到自己被鼓勵和尊重,而不是被貶低或尷尬,在必要的時候,他更願意傾聽、學習和改變。

正面強化預期行為並且教會孩子用其他的行為方式去表現,總是比簡單地說「住手!否則……」要有效。

告訴他們,如果下次他們再生氣,可以用語言來代替行為。

在教孩子如何用其他方式反饋的時候,有時用轉移注意力或者嘗試其他方法也可以。

比如說,只要你不是用甜點等零食來「賄賂」他改變反應方式,有意地轉移他的注意力就沒有任何問題。

記住,孩子天生的自制力少得可憐。

他需要你去告訴他在生氣的時候不應該拳打腳踢或者咬人,而應該通過語言來表達憤怒的感覺。

他也需要了解真實的侮辱和想像的侮辱之間有差別,並且要知道適當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出於憤怒攻擊別人是不同的。

教給孩子這些道理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他們和玩伴起衝突時,悉心地監督看護他。

如果是小衝突,你就站在一邊,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但是如果孩子們打得不可開交,或者孩子似乎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開始攻擊甚至抓咬別人,你就必須要干預了。

你要把孩子拉開,直到他們冷靜下來。

如果打架特別激烈,你也許就不能讓他們再玩了。

你要清楚地告訴孩子,「誰先打誰」並不重要,傷害別人是沒有任何理由的。

為了避免或者減少「高危」情況,教會孩子用其他的方式解決憤怒,而不是訴諸武力。

告訴他可以用堅定的語氣說「不」;可以掉頭就走;或可以尋求和解,而不是用他的拳頭打架。

通過例子教會他,用語言解決分歧比用身體暴力更有效,也更文明。

表揚他的適宜的行為,向他解釋當他們使用別的策略解決分歧,而不是拳打腳踢、抓咬別人的時候,他是多麼的有成人風度。

而且當他表現得彬彬有禮的時候,一定要強化和讚揚他的行為。

當孩子行為不當時,使用「暫停」(time-out)策略也是一種選擇,這個策略在孩子1歲的時候就能用了。

但是「暫停」只能是最後一招:讓孩子坐在椅子上或者去一個沒有娛樂的「無聊」的地方,本質上,你是將孩子和錯誤的行為分隔開來,給他們時間冷靜下來。

簡短地向孩子解釋你正在做什麼和你為什麼這樣做,但是不要長篇大論。

一開始。

當孩子年紀還小時,他只要冷靜下來,保持安靜不動,「暫停」就可以結束了。

在孩子安靜下來後立即結束「暫停」會更加強化這種行為,這樣孩子們才會知道「暫停」意味著「安靜不動」。

一旦他們學會了如何自己安靜不動,就可以開始正式的「暫停」:「暫停」的經驗法則是時間等於孩子的年齡——所以,3歲的孩子應當「暫停」3分鐘。

「暫停」結束後,需要一個「啟動」時間,也就是說當孩子行為得當時,你應該給他大量積極的關注。

當孩子在你身邊的時候,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孩子最得當、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你自己的脾氣。

如果你用恰當的、平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孩子可能就會模仿你。

如果你必須管教他,千萬不要內疚,當然也不必道歉,如果他感受到你複雜的情緒,他可能會覺得自己一直是對的,而你才是那個「壞人」。

雖然管教孩子很不好受,但是這是為人父母必須經歷的,你完全不需要內疚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做得不對,這樣她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才願意承擔後果。

什麼時候應該找兒科醫生

如果孩子連續幾周都特別具有攻擊性,而且你自己不能應付這種行為,這時候你就應該求助於兒科醫生了。

其他的警告性跡象包括:

  • 對自己或他人造成身體傷害(咬痕、瘀傷、頭部創傷);

  • 攻擊你或者其他成人;

  • 被鄰居或者學校送回家或者禁止玩耍;

  • 你自己擔心他周圍人的安全。

最重要的警告性跡象是脾氣暴發的頻率。

有時候,有行為障礙的孩子可以連著幾天、甚至1-2周內都不惹事,甚至在這段時間內表現得很可愛,但是極少數這樣的孩子能在整個月內都不惹一次事。

兒科醫生可能為你提供管教孩子的建議,也會幫助你判斷他是否真的有行為障礙。

如果是真的,你通常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這個問題,兒科醫生會建議適當地進行心理健康干預。

兒科醫生和其他心理健康專家會與你和孩子面談,也會在不同情境下(家裡、幼兒園、與成年人或者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觀察孩子。

他們將會概述一個行為管理計劃。

不是所有的方法對孩子都有效,所以可能會有一些嘗試與再評估。

一旦找到幾種鼓勵良好行為、阻止惡劣行為的有效方法,就可以建立一種模式,在家裡或者別的地方都能使用。

進展也許特別緩慢,但是如果在行為障礙剛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採取措施,這種方法通常情況下還是成功的。

微信公眾號:媽媽育兒集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管教不是懲罰,學會善用隔離法

我們養育小孩,有責任管教他,讓他知對錯、識界線,當孩子做了不應該的事情時,我們需要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以後不可以再做。但是僅僅靠說,很多時候孩子是記不住的,這時候就要求我們父母有些其它的方法。傳...

愛發脾氣的孩子,家裡都有一個這樣的父母

有一個媽媽問,「我女兒似乎總是很憤怒,並且在生氣時會變得攻擊性很強。她打妹妹、跟我吵架、踢玩具,還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而且她的心情總是很不好。甚至連她的老師都抱怨 她動不動就發脾氣,對於一個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