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外出「下館子」秘籍,細緻到毛孔里,還不快收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宛 爸 說

五一小長假即將來臨,很多媽媽們都有外出計劃,娃吃飯這事讓媽媽又無奈又頭疼。

如果選擇帶餐,一日游還可以,但是長途怎麼辦呢?

不少媽媽跟我說,便當剛做完挺好的,可是燜了一天,再打開來吃就不新鮮了,有時候帶娃出門,還是上飯店比較實際,可是給孩子點菜怎麼點又「蒙圈」了。

一般家裡有兩歲以下的孩子,都會比較在意飯店裡的菜品用油、鹹度、甜度。

今天宛爸就和媽媽們叨叨一下外出就餐的各種細枝末節,沒準兒對你有幫助。

環境整潔安靜

出門在外媽媽們儘量選擇人數不要過多的環境就餐,避免寶寶受到驚嚇或恐慌,影響就餐的情緒。

人越多,對寶寶的影響越多。

相對人少寶寶就可以放鬆愉快的進餐。

通風衛生安全

就餐環境中儘量避免燒烤和涮鍋的環境,因為這種環境油煙多,意外的情況發生也居多。

湯汁和竹籤等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如果你想嘗試一下旅行目的地的特色小吃,但那又是「蒼蠅館子」,為了孩子的飲食安全和嬌嫩胃腸著想,還是忍一忍吧!

兒童餐椅或必備神器

大多餐廳都會提供兒童餐椅,這樣可以有效和讓寶寶規律的進餐行為。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餐廳都能準備兒童餐椅。

這就難辦了。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呢,最後不得不抱著孩子在懷裡吃飯,對於已經養成獨立進食習慣的孩子來說,你也吃不好,他也吃不好。

推薦大家準備外出可以攜帶摺疊的兒童餐椅,或攜帶厚棉坐墊。

前者可以綁在椅子上,後者可以起到坐在椅子上增高的最用,攜帶都很方便。

輔食剪

餐廳菜品的刀工大多不會考慮孩子的。

如果遇到整塊的土豆、整條的上海青,孩子往往無從下口,導致整塊整條扔掉。

每每此刻,我都無比需要一把輔食剪。

餐具:勺子,叉子,筷子,輔食碗

3歲以下的嬰幼兒,考慮到大多餐廳未必會提供適合孩子口型大小的小勺,因此,媽媽們最好講平日裡孩子進食用的餐具帶好,一是為了避免交叉感染,二是方便孩子就餐進食。

圍嘴或者罩衣千萬別忘帶哦!

進餐前準備

點餐後,帶著寶寶先熟悉環境,這樣讓寶寶滿足了好奇心和完成了環境熟悉。

否則有些孩子吃一會就要下去左看右看。

在就餐之前準備中就帶著寶寶熟悉了環境,這樣避免影響進餐中的注意力。

同時引領寶寶去衛生間完成洗手,排尿(便)的就餐前準備。

就餐位置選擇

1、選擇角落,讓寶寶減少外界干擾。

2、背對人群,減少寶寶受到就餐環境和人的影響。

3、坐里不坐外 ,就餐過程因為上菜的原因,預防上菜過程中湯汁等濺出造成的燙傷。

圖為曾經朋友圈刷屏的一則孩子在火鍋店被意外燙傷事件

點菜技巧和順序

選擇規避掉,炸,煎,烤,涮等菜品。

適合選擇的清炒,清蒸,燉,煮,煲等烹飪的菜品。

如果遇到菜品的味道比較重和油膩,用熱水沖(涮)洗即可食用。

主副食比例不可顛倒,寶寶這一餐進食量中,主食最好占一半左右。

高蛋白食物如肉、蛋、魚、蝦等需控制在全餐量的30%以內。

寶寶外出就餐時的蛋白質類食物,儘量以清炒或清蒸的為主,且可以更多考慮豆製品(豆腐比豆腐乾、豆泡等更適合寶寶)。

餐廳的葷菜大多都用油過多,寶寶食後不容易消化。

因此,外出就餐,素多葷少往往更為健康。

為了不讓外出就餐過於厚重,務必給寶寶安排一兩種綠葉蔬菜如油菜、菠菜、芥藍等,選擇較為軟嫩易嚼的葉部給寶寶吃,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及便秘。

如果孩子對主食不感興趣,適當安排薯類或根莖類如果寶寶對主食興趣不大,也可安排一些薯類或根莖類食物,如土豆、芋頭、地瓜、粉絲等,同樣能達到補充複合糖類的目的。

附:18個月以上孩子全家出行點餐示例

木耳炒荷蘭豆

香菇胡蘿蔔炒肉

清蒸魚

小米南瓜粥

豆沙包

12個月以上孩子全家出行點餐示例

白灼西生菜

番茄炒雞蛋

肉末南瓜豆腐

小米粥

吃飯順序

基本原則是「先清淡、後濃重」的口味順序,這樣能夠保證煎炸加工或口味濃重的「大人菜」在寶寶基本吃飽以後再上,避免味重的菜餚刺激寶寶的腸胃,影響寶寶對其他菜的食慾。

不適合寶寶吃的請擺放在寶寶的遠端處,適合寶寶吃的擺放在寶寶的近端處。

利於寶寶專注和對食物的接受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別讓帶寶寶外出就餐變成一場噩夢

帶著寶寶一起去餐廳吃飯,這本來是一件讓媽媽興奮不已的事,原本想好好打一打牙祭,但經歷過才知道,身邊多了這麼個小人兒之後,想要安安靜靜地來個二人世界、燭光晚餐,簡直比登天還難,難怪有很多過來人會抱...

輔食添加這一仗,你也可以打得很漂亮

文/滿滿媽媽 (ID:lovemmmm520)初為人母,要面臨的第一次實在太多,每一個第一次都難免讓人戰戰兢兢,生怕哪一點沒有做好就會耽誤了孩子。添加輔食就是這麼一件事。想當初我也是這麼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