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會分享和裝大方是兩回事,你分清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父母都會在教孩子時說些成語典故,這些成語故事裡包含有很多優秀的品德模範與為人處事的道理,爸媽們都希望能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教會給自己的孩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概爸爸媽媽們都不會錯過,這實在是太耳熟能詳了,這個故事裡,既有禮讓他人,也有尊老愛幼,是一個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成語故事。

因此大家常常以此為例,去教育小孩子要懂得謙讓和分享


有一句話說得好嘛:分享能讓快樂加倍


但實際是不是呢?

上周末,我在飯後散步時碰上了這麼一件事。

離我家不遠的另一個新小區里,有一個兒童活動中心,規模開得挺大,他們的院子裡有一個沙坑,那天中心舉辦活動,由老師和家長們帶著小朋友堆沙堡,每個小朋友手上都分到一個諸如小桶、小鏟子之類的工具,然後自由分組合作,比賽堆沙堡。

我覺得挺有趣的,就多看了一會,沒想到就這會兒的功夫,就看到了熱鬧:一個小朋友在拎了兩回水之後看小夥伴揮舞著小鏟子鏟沙子看得眼熱了,覺得水桶沒有鏟沙好玩,就非要跑去拿那個鏟子玩。

他一邊伸手拉那把鏟子一邊還叫:「我跟你換跟你換,你來玩桶。

可是他的小夥伴一點也不想換,拽住鏟子另一邊不鬆手:「就不換,你用你的桶!」


小朋友的媽媽在旁邊說:「浩浩,你就給我家小凱玩會啊,老師不是才教過要和好朋友分享嗎?你這樣可不對哦。


浩浩的媽媽和老師也在旁邊幫腔:「浩浩,我們平時都怎麼教你的?你這樣可不乖哦。

」這幾句話讓浩浩小臉一下通紅起來,他撅起嘴,最後把手鬆開了。


小凱拿到了鏟子興奮地去鏟沙子,既沒有說一聲「謝謝」也沒有招呼浩浩一起玩,而浩浩更是看也不看他,拿腳把小桶踹到一邊然後生悶氣去了。


這時浩浩的媽媽還笑笑說:「這孩子,平時沒這麼小氣的。


孔融讓梨,是出於自願

在這個典故里,很多年來我們只看到了孔融的謙和禮讓,卻並沒有誰在乎孔融作出這樣的舉動,不是被教的,而是出於自願。

所有相關記載里,都是這樣說這件事的: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

人問其故。

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孔融做這件事的時候,純粹是自己認為應該這麼做,於是就做了。

沒有家長在旁邊說:「孔融,你是小弟,應該把大的讓給哥哥。


是他這麼做了,旁人才問:「你為什麼這麼做?」孔融答:「因為我還小,應該吃小的。

」正因如此,族中大人對他盡皆稱讚,這故事才流傳了下來。

這是主動禮讓才產生的美德。


而強迫之下無美德,還會讓孩子心生怨氣

在3歲以後,孩子的「物權思想」開始逐漸覺醒,在孩子的眼裡,經過他選擇並拿在他手裡的,就是他的東西。

如果要分享,也一定是要自己願意,任何的被強迫,都會產生負面效果。


2—3歲,是物權敏感期的開始

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時,自我意識的發展幾乎是飛躍式的,「我」的概念開始清晰,不光會把自己同別人區分開來,包括所有屬於自己的東西,都會開始被孩子納入「我」的範圍內,並加以保護。


這種保護意識,在公共場合會表現得更加強烈,孩子往往會向別人昭示所有權,「這是我的」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

也恰恰是這樣,讓家長誤認為孩子「小氣」甚至「霸道自私」。

請家長不要用這種想當然的態度,去傷害孩子的物權意識。


物權意識與孩子的自尊

和安全感息息相關


物權意識完整的孩子,能更清楚明白地行使使用權與分享權,他能在完整地主觀意識下去判斷怎麼去使用和要不要分享自己的東西。

這會在他心裡產生極大的滿足感和自信心,並在使用和分享中獲得更多的快樂。


不過孩子之間的個體也是有差異的,有的物權意識強,有的物權意識就弱一點。


像雯雯開頭舉的那件事例,浩浩就是一個物權意識比較強的孩子,而小凱的物權意識就弱一些。

在浩浩已經意識到「桶是別人的,鏟子是我的,並且我不想分享出去」的時候,小凱還停留在「我喜歡的就是我的」這個層次上面,他甚至弄不大清楚「別人」與「自己」的東西,是有區別的。


而幾位大人的說話,則無形中加深了小凱的這種認知並鼓勵了這種行為,他對屬於「別人」的東西無所謂尊重,只要喜歡,就想拿過來。


而浩浩因為物權意識比較強烈,就容易被大人誤解,浩浩媽媽說他「小氣」,就是給浩浩貼上了一個標籤,媽媽這種不認可的態度,會令浩浩感覺自尊受損,激化拒絕行為,反而會變得真小氣。


父母對待不願意分享的孩子,一定要理性,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發展階段,這也是其中一個,不要急匆匆地就開始下定義。


大家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人?

雯雯曾經有一個前同事,她人很好,辦事能力也不錯,唯一有一點,走到哪就隨手拿別人辦公桌上的筆或是別的辦公小用具。

弄得一個辦公室的人經常要用的時候一看自己桌上沒有了了,找來找去都找到她那裡,她就笑笑說:「這些小東西計較什麼呀,我的東西你們也能拿去用啊,反正都是公司的。


這就是物權意識淡薄的典型表現,像這樣的同事,別的方面再優秀,大家也都是不太喜歡同她相處的。


孩子產生物權意識以後
家長要正確引導

在發現孩子開始產生物權意識以後,爸爸媽媽們要及時加以保護:從把孩子的物品專門歸類擺放開始,把孩子物品的所屬權交給孩子自己,讓他按照自己的喜愛去使用或擺放,讓孩子找到「主人」的感覺。


同時,父母要告訴給孩子知道,自己的東西自己可以作主,但是別的東西不行。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或是去作客,不亂動東西是基本禮貌。


現在之所以很多孩子被稱之為「熊孩子」,就是因為父母缺乏這樣的理念灌輸,出去外面或作客,完全都還當成是自己的地盤,頤指氣使還會隨意搞破壞,到最後還把大人的心情和關係也弄得很糟,更甚至還會遭受金錢上的損失,這也只能說是自作自受了。


至於分享,則需要父母循循善誘,用溫和的手段去引導,告訴孩子,分享並不是別人拿走自己的東西,而其實是把自己的東西「變」成了另一件東西。


爸媽們可以從交換式的分享開始,「寶寶,我這裡有一塊巧克力分享一半給你,你可以把蘋果也分享一半嗎?」

從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不光能增加孩子的自主能力,讓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也能給他們明確的「界限意識」,懂得尊重他人的物品權利,知道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前應該先徵求同意,這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並受歡迎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憑什麼我家寶寶就一定要分享?

專業乾貨什麼是物權意識理解物權意識:對物權意識的理解,不應當局限於物品歸屬於誰。物權意識首先是一種自我意識,當寶寶產生自我意識,他就會對空間、權利、使用方式產生有概念,此時會拒絕他人的侵犯,形成...

孩子自私小氣,作家長的要不要管?

孩子成長到2歲左右,突然性格變得多疑,老是愛問為什麼,也沒有之前那麼大方了,喜歡說:這是我的,都是我的這樣的話,有時候媽媽跟寶寶要東西,他也猶豫,很多敏感的媽媽暗自心傷,我一直對他這麼好,他居然...

寶寶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

當你想讓寶寶分享的時候,你是否這樣說:「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吧。」「把你的零食和分點給其他小朋友吧!」而寶寶的態度是:「不給、不給,這是我的!」寶寶這麼堅決,感到很尷尬,心中有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