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偷東西被打罵,小女孩從高樓墜下身亡,家長如何應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孩子喜歡「偷東西」,怎麼辦?

前幾天翻帖子,看到很久的一篇新聞,很是震驚。

甘肅金昌市永昌縣的一名女生,因為在超市偷竊巧克力等零食物品,營業員發現後要求通知家長前來處理,女生母親趕到交涉期間對其打罵,女生自行離開,20多分鐘後被發現墜亡。

後續聽說超市賠了八十多萬,超市方面肯定也有責任,但我覺得,主要責任還是在於家長!因為家長從小就沒有正確教育孩子的相關意識,另外當眾對孩子進行打罵的行為,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極大的傷害。

我們來看看一個小案例:

最近有個已經結婚,孩子六七歲大的老同學在朋友圈發愁:逛親戚朋友家時,我的孩子經常會偷偷把對方家裡的小玩具帶回來,上次是一輛小汽車,這次是一個機器人。

而且還會經常翻叔叔阿姨的包,找好吃的。

屢次教育都沒用,還撒謊說是別人送的,這種情況怎麼辦?該不會長大後還這樣吧!

其實這種情況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熊孩子的世界你根本不懂,他們碰見喜歡的東西死活都要帶走,哪怕那是天皇老子的也不管,把心一橫,我就要!!你能耐他如何?打罵只會適得其反,讓叛逆的心理更重,問題絲毫得不到解決,而且還會引來仇視或者自卑心理,不打罵,耐心教育吧,左耳進右耳出,還浪費一堆口水,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年齡很小的孩子根本還沒有「偷」的概念,如果你教育孩子:偷竊是不好的行為,不能隨便偷東西……不管講得多麼好,多麼有道理,哪怕心裡覺得「自己不當老師簡直可惜了!」這都沒用,因為從出發點就錯了。

絕大多數孩子並不是為偷而去拿別人的東西,只是內心產生了需求感「那個東西我沒有」,「那個東西我喜歡」,「我想要」……這種需求促使了孩子「拿」的行為。

這種從「偷竊」的觀點或者通過打罵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對的,另外兩種做法也不建議:

1:孩子面前不動聲色,背後主動替孩子承擔責任,這樣是寵溺孩子,會使孩子喪失責任感。

2: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滿不在乎,覺得大人不能和孩子計較,長大後就會懂事的,不做任何處置。

我想到了小時候課本提到的一篇文言文《芒山盜》:宣和年間,芒山有一個盜賊要行刑,母親和他訣別,他卻咬死了自己的母親,並說:「我小時候,偷來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親看見了,卻很喜歡我的這種不良行為,以至於後來不能約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場。

於是我殺了她。

教育還是要有的,只是要看方法。

第一點:摸清楚孩子這樣做的動機,如果孩子的確非常想要那樣東西,父母要告訴他,爸爸媽媽可以給你,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值得信賴的。

第二點:讓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是你自己的玩具被人拿走了,你會開心嗎?」

第三點:主動歸還物品,如果孩子還小的話,可以由自己帶著上門,道歉時要注意禮貌用語,比說:對不起!沒經過你同意拿走了你的東西!」

2 孩子「自私、小氣」怎麼辦?

小恆今年三歲了,家裡每次來了客人,媽媽端出吃的,小恆都會站出來對客人說不許吃,這是我的。

客人的小孩看見家裡的玩具,他也死活不讓碰,警戒線拉得嚴嚴實實的,如果有的小孩在玩他的玩具,他就會搶回去,搶不到就會哭。

小恆父母的同事和親戚都會在背後說小恆很小氣,很自私,大家都不喜歡這個孩子。

小恆的父母對此也非常無奈,不管怎麼說都沒用。

但是這其實只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這不是「自私、小氣」,只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隨著孩子分享意識的發展,這種獨占現象會有所減緩。

像小恆的這種做法,父母要對此表示尊重並且採取接納的態度,這是讓孩子明白自己與自己的物品之間的關係的好機會。

告訴孩子,他的衣服、玩具、圖書等都屬於孩子自己,自己要管理它們,並有權決定是否分享。

只有孩子擁有了物權安全感,才能獲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分享,在說這些的同時,也要避免給孩子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

鼓勵和倡導孩子分享,也可以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樣,讓孩子感覺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絕對不能強迫孩子,也不能給孩子提條件或者增加任何壓力,更不要為了成人之間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東西贈予別人。

決定是否分享是孩子自己的權利。

3 孩子的物權意識

不管是孩子喜歡「偷」東西或者「小氣」,家長不用過於煩惱,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要懂培養他們的"物權"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是個極易被人忽視而又對孩子健康成長很有積極意義的問題。

尊重孩子擁有的這些物權,將會促進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發展。

而尊重別人的物品則是一種社會規則,尊重這個規則會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成功順利地進行社會化。

具體的做法上面已經指出,這裡總結一下。

1 灌輸「借」的概念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讓孩子明白,喜歡一樣別人的東西是可以借的,但前提條件是要獲得對方的同意。

如果沒經過同意就拿走,那不是借東西了,而是偷東西,再告訴孩子偷的概念,讓他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

2 讓孩子懂得換位思考

發現孩子拿別人東西的時候,家長要教育說,如果被拿的是你自己的東西會怎樣?讓孩子站在別家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他就會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

3 給孩子制訂規則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

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4 明白做錯事有代價

當孩子隨意拿了人家的東西,家長可以小懲大誡,告訴孩子:因為你拿了別人一件心愛的玩具,所以你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要放棄一樣自己很心愛的物品。

讓他感受到失去心愛物品的感受。

5 學會分享

比起獨自享受,分享更能令人快樂,要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做一個大大方方的人,首先讓他做一個孩子無法完成的積木任務,當他感到困難時,再建議他要不要讓其他的小朋友來幫你之類的,這樣他就更能接受了,一旦感受到這種快樂,慢慢的,這種「自私小氣」就會隨著成長而消失。

6 重承諾

處理孩子隨意拿別人東西的時候,父母可千萬不要隨意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

如果後面沒有這麼做,孩子就會有受騙的感覺,以後也很難再相信父母了。

7 增進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對話是很重要的,借著溝通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鼓勵他說出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範許多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為。

8 讀一本好繪本

一本好繪本,不僅可以幫助父母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理解物權意識,比起搶東西,好朋友一起玩更重要。

下面就要推薦一本這樣的好書:

這本書由美國華裔女作家:安娜·康以及她丈夫克里斯多福·維昂特聯袂奉獻,繼上一本蘇斯博士金獎作品《小不點與大塊頭》——讓孩子認識到自我意識之後,推出的這一本《我的?你的?》,讓孩子正確理解物權意識。

故事非常有趣,講述了兩個毛茸茸的傢伙都想坐這個舒舒服服的椅子。

麻煩也隨之而來,他倆為椅子的歸屬爭得不可開交。

他們的怒火越燒越旺,直到……

來看看書里的插圖吧:

最後到底是誰坐上了這把椅子呢?就等寶寶自己去故事裡發現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正確面對孩子的「自私」,家長要這樣做

孩子到了自我意識萌生的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自私」的行為,比較常見的有霸占玩具、私藏東西、搶占家人等。很多父母感到很頭疼,對此「自私」行為所採取的政策就是斥責打罵, 希望孩子不要養成自私的壞習慣...

孩子老是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呢?

【家長心事問答】Q:女兒上學前班了,最近在她的書包總是發現有很多文具,橡皮呀、鉛筆呀:問她從哪裡來的,她一會兒說是小朋友送的,一會兒說是自己撿的,經過再三逼問她才承認是從小朋友的文具袋裡拿的,遇...

寶寶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

當你想讓寶寶分享的時候,你是否這樣說:「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吧。」「把你的零食和分點給其他小朋友吧!」而寶寶的態度是:「不給、不給,這是我的!」寶寶這麼堅決,感到很尷尬,心中有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