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齡盤點6歲前孩子動手打人行為,該做的和不該做的,父母早了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理學家認為,人天生就是具有攻擊性的,在孩子身上表現明顯,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

比如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經常是毫無理由地打人,高興了對著父母就是一巴掌,不高興了更是拳打腳踢,餓了煩了一言不合就躺地上哭鬧,大人去拉就上手招呼……

當然,也有兩三歲寶寶,見到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伸手就搶,不給就送對方一巴掌,然後趁機搶走對方的玩具……

對此,雙方父母都很頭疼,而且往往父母告訴孩子「不可以動手打人」根本不管用。

怎麼辦?

孩子的打人行為父母並非真的無從下手,關鍵在要想了解孩子的打人背後的心理訴求,才好更多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

對此,專家建議,3歲前,父母更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表達;3歲後,父母要更多留意孩子的行為引導。

下面我們從幾位家長的困惑出發來做詳細分析:

1歲前:孩子用打人來吸引大人的關注

一位媽媽說:

我家孩子8個月大,是個小人來瘋,特別喜歡跟你逗,但有一點特別不好,冷不丁地就會伸手給對方一巴掌。

打完還樂個不停,也不知道是不是跟家中老人喜歡跟他鬧著玩有關係,因為老人總是在小傢伙打他之後說,「我乖孫可真虎實,再給爺爺來一巴掌。

怎麼辦?

對手部的控制,是一歲前孩子大動作能力和精細動作發育的一大進步。

孩子能夠很好地表達控制自己的手去做一些事,也包括表達自己的情緒,用「手舞足蹈」來形容這個階段孩子的情緒再形象不過。

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孩子在情緒越是興奮的時候,越是有更多的肢體動作。

如果這個時候,家人很寵愛孩子,在孩子偶爾激動地伸手打人時興奮地大喊,鼓勵孩子,無疑於是給了孩子一個強化,會讓孩子以為大人是在跟他鬧著玩呢。

也建議大人不要故意逗弄孩子,還需要在孩子伸手打過來的時候,用言語引導一下孩子:「你見到我很開心,想要跟我打招呼是不是?那我們來握握手吧。

」然後不妨輕輕來著寶寶的手,搖一搖,並念一念兒歌:「拉拉手點點頭,你是我的好朋友。

」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在向孩子演示,如何更好地表達親密和自己的情緒。

專家解惑:

一歲前孩子打人,更多是為了獲取關注,吸引注意,加上他的手部動作的發展,但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因此,需要家人告訴和引導孩子,度在哪裡,怎麼做才更好。

因此,在孩子有打人行為時,一方面需要看到,孩子想要表達自己了,另一方面,還需要去思考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他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並對其行為做恰當引導。

比如,鼓勵孩子有更多可以發展和鍛鍊手部動作的機會,如給孩子一些積木玩具,或一些發聲玩具,鼓勵孩子去搖去拉去碰觸;同時,在孩子有打人的動作時,給他一個引導,告訴他怎麼更恰當,或通過遊戲的方式轉移孩子注意。

1-3歲:孩子通過打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家長求助:

自家孩子在別人眼中就是小霸王,頭疼死了,每次帶出門,他都會把小夥伴欺負哭,要麼一衝上去就死死摟著人家脖子不撒手,要麼因為手腳重將對方推倒了,要麼就是因為爭搶玩具對對方大打出手……

一說他還急,什麼都不管不顧地往地上一躺就大哭大鬧,弄得周圍家人都不敢讓孩子跟他玩。

出門他又偏偏往跟前湊,弄得我也是天天盯著別的大人的白眼和冷嘲熱諷,硬著頭皮上趕著跟人家玩,還得提心弔膽,別讓他惹事,愁死了,可怎麼辦?

需要看到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了同伴交往的萌發或意願,會不自覺地找小夥伴玩,哪怕一開始可能只是被對方手中的玩具或好吃的食物,好看的氣球等吸引。

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表達情緒是很直接的,高興了就大鬧大笑,你追我趕;不痛快了會直接摔玩具撂挑子,大哭大吵。

父母怎麼辦?要看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交友意願的信號,抓住孩子的社交敏感期,鼓勵孩子的社交嘗試,千萬不能因此阻止孩子的交友熱情,但同時也要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社交技巧:

比如孩子一見到小夥伴就熱情地上去抱人家,其實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表達喜歡可以大聲地跟對方打招呼,或輕輕拉拉對方的手等;

比如孩子想要玩對方的玩具和零食,父母每次出門時,不妨帶上一些玩具或零食,方便孩子更對方交換著玩。

同時也需要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意願,徵詢對方意見:「我能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我可以跟你換著玩具玩嗎?」

同時,父母還要引導孩子恰當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被小朋友不小心撞了,不妨大聲說出來:「你撞疼我了,我很不高興,你要給我道歉。

」小朋友不跟自己玩了,不是推對方一下,不妨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我想要跟你一起玩,一起玩好開心,一個人玩我好難過啊。

」當然,孩子的願望無法達成,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其它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比如跟媽媽說一說,比如吃點小點心開心一下,比如跟媽媽玩等等。

專家解惑:

1歲後,有人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反應是疾風驟雨似的,這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快速發展。

孩子一個感受是,覺得自己什麼都能行,都想要去嘗試,但現實生活中卻處處不被允許、受限或受挫。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打」人更多是帶有情緒的。

他本身也真的陷入到當下這個情緒裡面(不管是開心還是傷心難過也好)。

也因此,對於3歲前寶寶,父母工作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關注和引導孩子的情緒。

很多父母會覺得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好管教了,叛逆不聽話了,會一味給孩子立規矩,事實上,還需要同步關注孩子的情緒,注重孩子的情緒疏導和情商培養。

也因此在發現孩子帶著情緒「打人」時,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我們需要給孩子呈現的是他的情緒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樣的反應效果,會帶來什麼後果,怎麼做才能更好表達和發泄自己的情緒……

在認識情緒處理情緒跟情緒和平相處的過程中,父母本身也是帶孩子認識、了解自己的過程。

唯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在未來遇到問題不是責怪他人或大哭大鬧,情緒崩潰,而是第一時間思考,我怎麼了,我該怎麼辦……

高情商孩子,就是這樣在日常養育和互動過程中,被父母養成的,並不難,我們都可以做到!

3-6後仍打人的孩子,父母需要關注孩子行為引導了

有父母求助:

孩子打人行為難糾正,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經常被老師叫家長,十次有八次都是因為打架。

我們孩子比較獨,希望各玩各的,有有些霸道,他看中的東西,別人不能碰。

幼兒園活動區,老師要求輪流玩,他不,自己喜歡搭積木,就一個人霸著玩夠了才行,誰來就得挨揍。

孩子從小爺爺奶奶帶大,跟我們關係也不親,平時想要跟他說個什麼,他也是心不在焉的樣子,不順心就大哭大鬧一場,怎麼哄也哄不好,搞得我和他爸精疲力盡……怎麼辦?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這樣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父母需要從小重視孩子良好行為的塑造和習慣的培養,包括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習慣等,他們都將在未來成為孩子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改變很難。

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三歲看大,7歲看老」。

在此提醒父母,如果孩子3歲後,仍動不動就打人,或用打人、哭鬧等發泄極端情緒,是時候重視起來,並對其行為做引導和糾正了。

從深層次原因來看,也可以發現,這類孩子本身是缺乏安全感的。

他們能夠明白一定的事理,父母好好說,也能聽進去,但為什麼卻會固執打人行為呢,就在「安全感」的問題沒有解決。

父母需要去反思,平時是否從不跟孩子談感情,而多是要求和命令;很少看到孩子的進步與努力,不給鼓勵,卻經常批評孩子的錯處和不當……

改變從父母本身開始,我們試著少孩子一做錯事就發脾氣,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心理建設和溝通,幫助孩子去了解父母是關心他的,對他的積極變化和改變是欣喜的,孩子自然才有動力做出改變。

從個體發展來看,3歲後,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就提上了他的成長日程,關注孩子行為的引導很重要,它決定孩子未來是否獲得好的人緣和同伴支持。

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一些小問題,對孩子不當行為做引導,孩子才會越來越好。

專家解惑:

要怎麼做呢?

關係的建立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營造一個溫暖安全的氛圍,修補跟孩子的關係,孩子是天然親近父母的,如果你的孩子對待你的態度是一會兒冷一會兒熱,一會父母不在就焦慮父母不滿足就煩躁,那麼都需要反思,你並未給到孩子一個「一直在、一直在關注、一直在陪伴」的讓他覺得倍感安心的父母形象。

這時,我們需要多花一些耐心去感受孩子,去陪他,去跟孩子溝通,去看見孩子,了解他的內心,並讓孩子感受你和你的愛的存在。

有一句話說:「唯有內心充滿愛的心靈,才會一直向善。

」孩子也是一樣,只有不一直糾纏於自己是否被愛、不患得患失的孩子,才可能願意以同樣的愛和友善回報他人。

父母不妨首先從做一個接納孩子的情緒的海綿開始,哪怕孩子大哭大鬧,也不要第一時間將自己的情緒亮出來,而是去聽聽看孩子的情緒是什麼,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越是大,固化的行為就越是難改,所以我們父母需要更多耐心才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歲以前寶寶老打人?

我女兒剛還好好的,突然就打我一下;我家兒子每次和小朋友玩兒的時候,不順他心意他就打人……這種場景大家估計都不陌生吧?同時也讓很多要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心裡犯起嘀咕,這怎麼和其他孩子好好相處呢?其...

3-6歲孩子教養問題大集合,推薦收藏

孩子長到三歲之後,父母們普遍反映孩子好帶多了,不會動不動就哭鬧了,能很好地表達自己了,能自己獨立完成很多事了……同時父母也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甚至還會...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看看專家怎麼說!

編輯說:我家孩子老愛打人怎麼辦?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給就動手打。沒啥事也會突然打。高興了也可能打。有時候動不動會說:「打死你!」……上面的問題,你有沒有遇到過?是不是覺得很頭疼?最讓人頭疼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