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說教不管用 爸媽先去傾聽 孩子才會聽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家長們最困惑的事情就是孩子不聽話,不聽勸。

而當問到孩子們「你最煩父母的是什麼事情」時,孩子的回答都是嘮叨

對於孩子,我們慣用做法是用說教的方式,讓很多孩子明白道理,平復情緒。

但是這種方法其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

家長唯有學會傾聽,才能更體會孩子的心理感受,才能理解孩子情緒的來源,幫助孩子學會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可是如何去傾聽呢?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困惑了我很久。

比如,聽孩子說等於讓孩子掌握主動權嗎。

當家長被孩子哭煩了,尤其在外面覺得沒面子,會為了止哭而屈服:「別哭了,都聽你的還不成?」

又比如,當孩子哭泣時,是應該先讓她安靜的哭一會兒,還是要勸他冷靜下來,好好的表達情緒,表達想法?

……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打開了一本《接納,給孩子一個好性格》,找到了上述問題的答案。

作者簡介:

邵一傑: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作家,兒童性格管理專家,薩提亞家庭親子教育高階指導師、香港NLP教育指導師,國家教育部幼兒培訓計劃特約講師,國家文化部美德育兒專家。

從事兒童性格管理研究工作十餘年,針對兒童性格發展特點,獨創「性格能力」動態評估系列課程,集科學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為父母提供個性化解決兒童發展問題方案,幫助孩子獲得均衡發展。

謝金瀾: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主攻兒童情緒與思維研究。

留學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深受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影響,繼承並發展了以兒童心理發展為基礎塑造創造性思維和性格的教育體系,提出塑造兒童堅毅、激情、自制力、樂觀、感恩、社交智力、好奇心七大性格品質。

主導推行的思維及性格教育教學體系已經在中國設立兩百餘家早教中心,服務了百萬兒童,超過兩千萬家庭深受其理論影響。

傾聽時應該全神貫注

咱們大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說你在跟朋友和愛人傾訴自己的感受的時候,他卻心不在焉,或者一邊聽你講話,一邊玩著手機,那麼你一定會很生氣,很受傷。

將心比心,當我們在聽孩子說話時,我們就要做到全身貫注、集中精力的去聽,讓孩子體會到極大的關注。

父母的關注帶給孩子的是安全感,讓他明白爸爸媽媽很重視,他也值得爸媽的重視。

這樣,孩子就能慢慢建立與家長之間的信任渠道。

如果我們三心二意地去聽孩子說話,他就會覺得不被重視,就不能去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基礎。

如此下去,家長講的道理再深刻,孩子也不會聽。

傾聽時不要嘮叨說教

有時候,在聽孩子說話時,我們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急於把自己的經驗體會傳達給孩子。

但用力過猛的結果是,表達成了說教,孩子反而什麼都聽不進去。

因此,在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時,家長不要急於說什麼,而是應該與孩子多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比如眼神的交流、點頭、身體前傾、擁抱等等。

這些身體反應都在給孩子一種肯定的暗示,使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夠更加沒有顧慮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此時無聲勝有聲,非語言的交流容易讓人接受,也容易建立感情連接,所以請與孩子多些身體接觸,讓孩子的傾訴更加順暢。

傾聽時充分接納孩子

成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跌倒哭泣時,媽媽會對孩子說「別哭了,不疼。

」其實這時候孩子會產生疑惑和錯覺,明明我感到是疼痛,可媽媽為什麼說不疼呢?是媽媽說的對,還是我的感覺對呢。

時間長了,孩子就不願意與父母交流了,因為我的感受和你的感受是截然相反的。

書中說到這麼一個小故事。

在一個火車站的餐廳里。

有個小朋友問:「現在幾點鐘了,媽媽?」

媽媽說:「不著急,我們的車還早著呢。

兒子繼續問:「媽媽現在幾點鐘了?」

媽媽說:「快了(排隊)就快排到了」。

這時候兒子有點急了,大聲的喊起來:「媽媽,我問你現在幾點了!」

這時的媽媽才如恍然大悟般回應說:「哦,現在是7點一刻。

整個過程中,媽媽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聽到孩子的傾訴,給予的反饋也是單向的,這樣的傾聽方式多了,孩子肯定不願意和家長交流了。

其實就像前面摔疼的那個小寶寶那樣,他其實不想聽媽媽告訴他「男孩子不該嬌氣,不該摔倒就哭」。

他只想聽媽媽說一句:寶寶,你是不是摔疼了,是不是嚇了一跳,害怕了呢。

當媽媽表達對孩子情緒和感受的接納時,他就不會再哭鬧。

反之,他會覺得憤怒和委屈,就會哭鬧不止,除非大人用更大的暴力和威脅,比如「再哭就揍你」,「再哭就不要你了」,讓他把哭鬧憋在心裡,成為心頭流血的傷痕。

允許孩子用哭泣發泄情緒

假如孩子真的很傷心,爸爸媽媽去安撫或者說轉移他注意力都不能讓他好轉,反而會讓情緒更加激烈時,那麼不妨就讓孩子先大哭一場。

其實我們成人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在痛快大哭(而不是寂寞的哭)之後,感受的並不是更加悲傷,而是痛快和輕鬆。

當孩子大哭的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靜靜地陪在一旁,等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哭泣或者很生氣的時候會說出一些很傷人的話,比如「我最恨媽媽」之類的。

這個時候,請家長保持理智,不要生氣,不要上綱上線,不要把小朋友的氣話當真。

而是要充滿愛意的擁抱孩子,對他說:寶貝你很傷心對嗎,我了解你。

用同理心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如果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能夠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狀態,比如說「媽媽,我又傷心又難過,我希望這些感覺能離開我,所以我才打人。

」這樣家長會更加理解孩子在想什麼。

但是,語言能力不夠成熟的孩子往往不太會這樣表達自己。

他們亂發脾氣,為的是吸引別人的注意。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說出「我知道你的感覺」,或者說「看起來你今天心情不好」來表達同理心

當父母能準確描述出孩子的心理狀態,並且說出「你現在很傷心,還很害怕,是不是難受極了」之類的話時,其實是一步一步在教孩子如何說出感受、表達情緒

當孩子能夠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情緒時,負面情緒對他的影響也會逐漸降低。

做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工作。

我們習慣於用管理的方式來培養我們的孩子,我們總在抱怨孩子不聽話。

那麼,你有沒有好好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忽視了這一步

有一句老話說: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很多家長也常常感嘆,平時看著是可愛的小天使,一發起脾氣來就變成了小惡魔,大喊大叫、哭鬧、撒潑打滾,管都管不住。其實,孩子發脾氣並非全是壞事,比起害怕...

應對愛哭鼻子的孩子有技巧

哭鼻子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哭,就會斥責他們。結果適得其反,孩子會哭的更加強烈。面對孩子的哭泣,一定要明白他們哭泣的原因,適當安撫。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安撫他們呢?

孩子總哭鬧?有「一半」都是你的錯!

前幾天,有個家長,在壹壹的交流群里抱怨,說孩子總是愛哭,怎麼勸也沒用。該怎麼辦?聊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來有一次送大兒子去幼兒園。進門的時候,一個爸爸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個爸爸懷裡抱著弟弟,要去送姐姐...

「不聽話」的父母,親子關係最差

央視曾推出的一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片中都是一些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孩子」在《鏡子》里家長與孩子之間各種問題被毫無遮掩地展示出來其中交流的缺失、溝通的無效是片中幾個家庭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