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睜著眼睛說瞎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幾天,一位學習過P.E.T.父母效能訓練的爸爸和我說,孩子會睜著眼睛說瞎話。
我問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這位爸爸告訴我,孩子玩了玩具不收拾,他用面質性我信息和孩子說:「我看見你把玩具放在箱子上了。
」孩子看了一眼,說:「那是桌子啊,那不是桌子嗎?」
如果您是這位爸爸,您會怎麼辦?
這位爸爸很生氣,給了孩子一巴掌。
這讓我想起了我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一天早上,已經快遲到了,女兒仍然不緊不慢地收拾東西,我很著急,於是對她說:時間快到了,再不出門就要遲到了。
女兒回答:遲到就遲到唄,有什麼大不了的。
在P.E.T.父母效能訓練里,遇到這樣的情況,意味著孩子有情緒,需要父母「換檔」,即父母暫時從面質的姿態轉變成傾聽的姿態。
我知道我該換檔,但時間來不及,看女兒東西快收拾好了,我便沒有再說話。
下樓時,我說:你剛才說遲到沒什麼大不了的,我覺得不大合適。
女兒回答:我沒有說過。
我再次換檔,說:你說沒有說這句話。
女兒說:是的。
我:我聽到你說的是遲到就遲到,有什麼大不了的。
女兒說:說了我沒說過。
我:你不認為你這麼說過。
女兒:我就是沒說。
這時,我徹底失去耐性,給了女兒一巴掌。
女兒哭起來,我也心跳加劇,面紅耳赤。
女兒說:我不去上學了。
我說:回家。
學習了P.E.T.之後,我們都知道使用面質性我信息時,有時會遇到孩子的阻抗,這時需要轉換到傾聽以讓溝通能夠繼續下去。
我在過程中使用了幾次換檔,可孩子都否認自己說過的話,我感到很無力,很久都沒有想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最近,我突然想明白了其中的緣故。
在《好好說,孩子也不聽》這篇文章里,我說到了孩子需要感受到安全,才談得上溝通。
而孩子對自己行為和語言的否認,其實是一種防禦機制。
>當某人相信看到的、記住的、聽到的、渴望的、信仰的、或者感覺到的某種信息,正在或者將會讓其陷入危險之中,TA會啟動防禦機制,以避免將會體驗到的消極情緒,用以保護自己看重的既脆弱又有價值的東西(例如自尊)。
正如我的女兒,她知道自己說的「遲到就遲到有什麼大不了」是不對的,我指出來時,她即刻否認,避免承認自己的錯誤以保護自己的自尊。
也許您會說,知道錯改了不就行了嗎?何必不承認呢?進化精神分析師奈斯論述說,對於像人一樣具有社交性並且善於溝通的動物,如果想對同種類的其他成員隱藏某些事情,一個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首先讓這些事情遠離自己的意識。
也就是說,防禦是發生在意識之外的。
而我們通常的看法,和文章開頭的那位爸爸一樣,認為孩子睜著眼睛說瞎話。
其實仔細想一想,孩子為什麼說箱子是桌子,我女兒為什麼不承認自己說過的話,就是愛面子嘛(保護自尊心嘛)。
然而我們在那個當下,很難與孩子共情。
魯道夫.施坦納說: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養育中最難的部分就是回過頭來看自己。
當我們難以控制對自己的情緒時,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信念,了解自己習慣的情緒處理方式。
女兒不承認自己說過的話,我冒出的念頭和那位爸爸一樣:睜著眼睛說瞎話,有膽說卻沒有膽承認。
這個念頭背後的價值觀是:人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敢做就要敢當。
我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女兒之上,我看不到孩子,也沒有看自己。
還好,在給女兒一巴掌之後,心疼和懊惱讓我及時傾聽自己。
回家之後,我向女兒真誠的道歉:媽媽錯了,無論如何媽媽都不該動手打人,請你原諒媽媽。
應對阻抗,其實並不難,有多種方式。
#####一、回應孩子
文中的爸爸,當孩子說箱子就是桌子時,可以這樣說:你認為這是桌子,我認為這是箱子。
要說出這句話,爸爸可以自己使用一次ABC合理情緒方法。
最初,爸爸的情緒是這樣的:
A: 孩子說箱子是桌子。
B:我認為這是狡辯。
C:生氣,給孩子一巴掌。
之後,爸爸改變了自己的認知:
A:孩子說箱子是桌子。
B:這也許是孩子的視角,有創意。
C:說「你認為這是桌子,我認為這是箱子。
」
爸爸說出這句話以後,描述的是一個事實,孩子最可能的回答是:是的。
學習了積極傾聽的父母們常說,傾聽之後,孩子最常見的回答是「是的」。
之後,父母們就不知道該如何繼續話題了。
我們要知道,孩子回答「是的」,往往表示孩子已經從拒絕聽你說話到肯聽你說話的階段。
你可以繼續你要說的話。
在這個案例中,表示著爸爸換檔成功。
爸爸可以繼續說: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對我來說,把玩具放在箱子上很不方便,如果我要用箱子裡的東西就得先把玩具挪開,會很麻煩。
孩子可能會不樂意:我覺得它是桌子,放著挺合適的。
爸爸:你覺得合適,沒有考慮我,我很遺憾。
孩子:你是爸爸,我的東西就該你幫我收。
爸爸:你覺得爸爸得幫兒子收東西。
孩子:嗯。
爸爸:我覺得很不公平。
……
看,溝通可以繼續下去,而不是以一巴掌結束。
######二、共情孩子
另一種方式,是體會孩子的感受。
爸爸如果聽到孩子這麼說,可以共情到孩子是因為害怕才說箱子是桌子的,他可以這樣和孩子說:爸爸說你把玩具放在箱子上,你怕爸爸罵你。
孩子的性格不同,看重的東西不同,回答也可能不同。
如果孩子回答「是的」,那麼恭喜你,孩子感到你理解了他。
如果孩子因為好面子而繼續拒不承認,繼續傾聽:爸爸這麼說,你不好意思了。
孩子得到這樣的理解,通常能夠敞開心扉和爸爸繼續溝通。
如果不能,繼續共情。
運用這個方式,最重要的是爸爸對情緒的敏感度。
每位爸爸媽媽都是平凡人,有自己的情緒方式、需求和價值觀,這些都有可能妨礙我們共情孩子。
更深的理解自己,探索自己,我們才更有可能共情孩子。
######三、積極地應對
積極地應對,需要整合前面兩種方式。
我向女兒道歉之後,她哭了,我靜靜地陪著她,眼裡同樣噙著淚。
在生氣抱怨過後,她對我敞開了心扉,開始訴說。
她說:最近壓力真的太大,小升初補習班連續十幾周的考試,她真的有點受不了了。
當她說到她有時候去上小升初,走在小升初補習班的樓梯上,腿都是軟的時,我感覺我的心都碎了。
而當她說到她從排名第7掉到排名50幾名,對自己的失望時,我更是心痛。
我說:你每天睡不夠,媽媽真的很心疼。
但媽媽不知道你心裡有這麼大的壓力,你一直沒有和媽媽說。
女兒:上小升初,是我自己選擇的,我覺得沒必要增加你的煩惱,你已經是很理解我的媽媽了。
我說:可是你不說,媽媽覺得沒有足夠的理解你。
女兒:你已經很理解我了,我再和你說,就是抱怨了。
我:你認為抱怨不好。
女兒:我喜歡的偶像,工作很辛苦也不抱怨,我這一點壓力就要抱怨,我覺得不好。
我:嗯。
可是如果你不跟媽媽說,媽媽不完全理解你,就會造成你和我之間的誤會,容易產生矛盾了。
女兒:嗯,我真的覺得小升初壓力太大了。
所有的假期都沒有了。
我:是啊,我也覺得太辛苦了。
女兒: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了。
我:我也特別希望你有時間玩。
你沒有和媽媽說,媽媽更著急啊。
女兒:我說了也不能改變什麼,我不還是要參加小升初嗎?
我:是啊。
可是,每個人都需要有支持者啊,媽媽就是你的支持者啊。
女兒:嗯。
我:你說出來不能改變現狀,但你現在說出來,有沒有覺得心裡輕鬆了?
女兒:嗯。
我:你心裡的事不說出來,壓著你,無形中影響著你,時不時就會小火山爆發一下。
這樣,對你對我都不好啊。
女兒:嗯。
我:但是,無論如何,媽媽動手打人都是不對的,對不起。
女兒:媽媽,我也有錯,可我不想承認錯誤。
我:挺沒面子的,是吧?
女兒:嗯。
我:今天怎麼打算呢?
女兒:先睡一覺吧!
我:嗯。
你先睡一會,睡夠了再起來做小升初的作業吧。
女兒:做不了,我下午還去學校上英語課呢。
我:下午也別去了,在家休息一天。
英語差了那麼久,也不是一兩節課補得起來的。
女兒:可是我得考畢業考呢?
我(笑):有人拿不到小學畢業證嗎?
女兒:沒有。
但如果分數低不是太難看了。
我:我們有個權衡吧,現在小升初更重要,先安排好這邊的事吧。
學校的作業,不做我覺得也沒啥。
女兒:我覺得我還算是好學生,該做的作業還是要做的。
我:好吧,我就是覺得你太辛苦了。
女兒(笑):沒事,也不看看我是誰。
我(笑):嗯,也不看看是誰的女兒。
女兒(大笑):啊,媽媽你好自戀。
……
溝通繼續。
雖然我和孩子產生了衝突,還動手打了孩子,但我知道,任何危機都會帶來轉機(這絕不能成為父母任意發脾氣的理由)。
這段對話,我無形中給到了孩子一些應對壓力的方式:1.尋求可靠的社會支持(有效的情緒聚焦型應對策略);2.適當的宣洩(有效的情緒聚焦型應對策略);3.為問題解決承擔責任(有效的問題聚焦型應對策略);4.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樂觀(有效的問題聚焦型應對策略);5.幽默(有效的情緒聚焦型應對策略)。
再次想到魯道夫.施坦納說的「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我想,這一刻,不僅是孩子的成長機會,更是父母的成長機會。
當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出現錯位,千萬別掉進原生家庭的陷阱
壹姐說又是共情。這個話題一再被提及,因為它太容易被父母們當作「止哭大法」來對付哭泣的孩子,然而又太容易讓父母們遭遇挫折感。好的共情,能讓孩子從我們的理解中獲得力量,但我們往往一不小心就把共情做成...
育兒丨愛,從好好說話開始...
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提到過一個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詩作《大人》:《大人》不管誰來了看到我「又長大了」「上幾年級了」「就要上三年級」「這麼快啊上次還是一年級呢我記得」說著就來摸我的頭
為什麼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因為你沒做最關鍵的這一步!
我們總輕易給孩子「定罪」,卻極少耐心傾聽作者:心心媽前幾天,心心和子萱、嘉嘉一起玩的時候,子萱一不小心被塑料玩具割破了手。很快,小指頭上沾滿了血,子萱忙跑到媽媽身邊指給媽媽看,她依偎在媽媽懷裡,...
知道嗎?孩子撒潑時父母的反應,孩子長大會記得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孩子無理取鬧、撒潑時,你是如何對待的?一個周日的早上,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家長們在一旁聊天拉家常。突然,一位臉蛋粉嘟嘟的小男孩把一架玩具飛機緊緊抱在懷裡,帶著哭腔大喊...
沒有不願意溝通得孩子,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無微不至的起居照顧,就是所謂親密的親子關係?忙碌的工作和繁瑣的家務,使得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難以實現?其實在點滴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空間和機會,但是大部分被父母忽略無視了。看看下面的漫畫,是否是...
寶寶孩子氣重怎麼辦?對面的爸爸看過來!
都說孩子氣孩子氣,可你真的理解孩子「氣」的事是什麼嗎?那我們來看看孩子是如何「氣」的?下面這組漫畫,充分且清楚地演示了孩子「氣」時,內心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一個心理過程,父母如何應對才是恰當的。希望...
想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的父母看過來——爸媽應時常訓練共情能力
情商高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懂得控制情緒,經得起挫折,意志力堅強,而要具備這些特徵需要父母時常做到接納孩子情緒,共情孩子需求。多數專家認為,孩子學會做人處事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情商高是孩子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