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可以無條件愛你,但不能無原則愛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在所有父母的意識里,為了孩子,傾盡全力,竭盡所能,那都是理所當然、在所不辭。

所以我們一直在費盡心思地學習如何愛我們的孩子,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看各種教育書籍,參加各種育兒班,關注各種教育公眾號……一旦發現孩子有點「不對勁」,就焦慮得茶飯不思。

有家長在一本教育名著看到「鼓勵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於是,用心地鼓勵孩子、肯定孩子。

只是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並無太多改變,依然不自信,依然不積極,家長也就更迷茫了。

有家長看了篇深度教育文說:「沒有脾氣的胸腔,才是裝滿愛的教育」,於是開始溫柔,但沒效果,孩子依然不聽話,不愛學習,調皮搗蛋……,家長就又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了。

有家長在相關育兒課堂上學到「對待孩子要賞罰分明「,於是,在孩子的每次進步都記得獎勵、孩子每次犯錯也記得批評糾正。

只是孩子卻是犯錯越來越多,最後幾乎都是「罰」了,都沒什麼機會獎勵,於是家長得出結論:教育理論都不那麼靠譜的。

於是,有家長開始感概:對待孩子,我們如此用力用心地愛,這樣無條件付出,為什麼孩子還是如此讓人頭疼?

其實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你在教育的過程中,失了原則,或根本就無原則!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沒有把原則加入,你的溫柔,你的賞罰分明,你的鼓勵,你那些所有用心用力,所有無條件,所有用心良苦,都無意義!

02

什麼叫「無原則教育」?我們舉例說明吧:

1.

4歲的明明和媽媽去逛超市,想買個小玩具,媽媽說:「不可以。

」過了一會,明明不死心,又提出要玩具,媽媽仍然拒絕。

明明堅持要,於是哭!媽媽不理,明明繼續哭,媽媽也有點生氣:「你哭就更不買了!」明明開始耍賴,邊哭邊搖晃著購物車,媽媽找了個相對安靜的地方躲起來以免哭聲影響他人,明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哭得滿地打滾,媽媽措手不及,也覺得丟臉,只好妥協買了玩具。

2.

青青是位霸道調皮的孩子,她的媽媽很溫柔賢淑,每當青青犯錯,媽媽總是輕聲細語和青青溝通:「你再這樣,就不帶你去公園了。

」青青從不以為然,因為青青很清楚,只要自己哀求下,哭下,媽媽就會不忍看到自己哭哭啼啼的可憐樣,就會改口說:「下次再不聽話,就真的不帶你去了!」然後高高興興帶著自己去公園了。

3.

有些家長的口頭禪是這樣的:

「你再這麼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再這樣調皮搗蛋,媽媽就不愛你了!」

「你再不好好做作業,你就別上學了!」

4.

有些孩子總在某些時刻,蹭在媽媽懷裡,用軟糯的聲音跟媽媽撒嬌:

「媽媽,我累了,不想刷牙,直接睡覺好不好?」

「媽媽,玩具我不想收拾了,我不會收拾。

「媽媽,我不想吃這個,我只想吃冰淇淋。

很多家長的心就這樣融化在孩子嬌滴滴的聲音里,隨他去吧,這一次半次能有多大關係?

以上案例中的場景並不少見,面對孩子,這些那些「沒原則」的屈服,很多家長早已習以為常。

事實證明,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剛說了不會買的東西,轉眼就給孩子買了;才說了犯錯不可以去公園,但孩子犯錯了,依然可以去公園;天天嚷嚷著不要孩子,但從沒任何行動;孩子一旦說「不」,就趕緊棄械投降……

家長這些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表現,貌似是為了滿足孩子短暫的需求或討孩子歡心又或許是為了激勵孩子進步,但卻失了原則,失了立場,還損害了自己的信譽度,慢慢地,孩子對家長失了信任,孩子自己也失了規矩。

什麼叫原則?

原則是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原則是言出必行,原則是一諾千金。

03

為什麼「無原則教育」,會讓家長的努力前功盡棄?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大都樹立了規則,並堅持執行。

如家長在孩子面前無原則,立場不堅定,就會對孩子有各種錯誤的引導。

我們總結如下:

1.大人說的話是隨時可變的。

當父母先是 「不可以」到後來的妥協「可以!」,孩子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只要自己堅持,哭鬧,大人是會隨時改變的。

2.耍賴、哭鬧是很有用的。

當孩子試著用哭聲,耍賴撒野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慾望,並被得到滿足時,令孩子對哭鬧,耍賴,撒野等壞習慣有了依賴,日積月累,孩子也就越來越霸道,越來越任性!

3.孩子的主觀認識出現偏差。

因父母沒有用規則限定,只知道無條件的給予,孩子無法明確很多行為的不可行,不懂很多東西的獲得是需要通過自己努力。

孩子只會形成這樣的主觀認識:

「只要哭聲夠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耍賴不僅不會被罰還會有獎勵!」

「拿100分可以去遊樂園玩,拿60分也可以去遊樂園玩,那我為什麼要努力拿100分?」

4.大人所謂的「懲罰」是不會履行的

父母總說:再怎麼樣就怎麼樣,但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又不忍心真「罰」,孩子自然就明白「父母說的怎麼樣」都只是父母的口頭禪,父母不會這麼做的,所以孩子就繼續我行我素。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他的不聽話並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那麼就漸漸習慣於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後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04

那麼,怎麼有原則地進行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穩定的規則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的需要。

所以,如果父母的話語陰晴不定,立場也多變,有時「行」,有時「不行」,孩子摸不著頭腦,更容易焦慮不安,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時,必須言行一致、原則明確。

那家長要怎麼做?

我們舉個例子吧:

比如孩子想去公園玩,你正好有工作上的事需要在電腦上處理,暫不能帶孩子去玩。

孩子無法理解你的事情,孩子覺得你應該帶他去玩,於是就哭鬧。

面對此情形,作為家長的反應是怎樣的呢?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A.耐心哄,跟孩子講道理,孩子不理解,所以一直鬧脾氣。

B.生氣,吼孩子,結果孩子不聽,反而鬧得更凶,於是親子間的小戰爭開始,最終家長還是放下手上的事帶孩子去公園了。

C.騙孩子,說什麼時候會帶孩子去,孩子相信,高興地自己玩去了,一會就忘了此事,家長也就不再提了。

D.溫和平靜地告訴孩子:媽媽有工作上的事要馬上處理,等忙完工作一定帶你去。

孩子可能會繼續鬧騰,但媽媽言出必行,埋頭專心做手上的事,不再受孩子的哭泣影響,這過程甚至會溫柔地跟孩子商量:「哭得小聲點,好嗎?你這麼大聲打擾到媽媽工作了呢」。

基本上,孩子哭了一會就不再哭了,因為知道哭沒用,只能自己玩去了。

媽媽工作完成後,就帶孩子去了公園。

以上ABCD四個選項,你選了哪個?

A.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聽不懂,也聽不進去,還不如直截了當告訴孩子,去或不去。

B.孩子哭了鬧了,家長也吼了,嚴重點的甚至打了,最終結果是,自己手上的事做不了,孩子的公園也照樣去,但對親子關係沒任何好的影響,因為打罵的事實已傷害到孩子,最關鍵的是,在這個事件上,孩子和家長都一無所獲。

C.這個家長如果最後帶孩子去了,就做得很棒了,最後沒帶孩子去,就是「騙」了,別以為孩子忘了,總玩這一招,總有一天孩子會不再相信你。

D.這是最正確的做法,家長很尊重孩子,會告訴孩子為什麼現在不能去,也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能去,態度溫和而堅定,這中間不僅沒有譴責,也給了孩子希望,這就是原則!

兒童教育家埃斯特斯曾說過:「適當地拒絕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可以滿足他的,也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哲學家洛克在名著《教育漫畫》里說:你的舉止應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還是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於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認識到這幾點:

1.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時,一定要拒絕,不容商量。

2.與孩子的相處中,定要做到言出必行。

3.那些類似「不要孩子」「不愛孩子」的話很扯,別再說了。

4.有原則,並不是在孩子犯錯或達不到目標時,就對孩子非打即罵,這不是「原則教育」,這是最失敗的「暴力教育」, 家長們要知道有種態度叫「溫柔的嚴厲」,請任何時候都要記得溫柔。

嬌媽小結:

我們是絕對可以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但我們也務必要知道:無條件的付出並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

孩子來到這世上,單純如白紙,對世間的規則全然不知,只有家長言行一致,立住規則,並溫和堅定地堅守規則,才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世間的邏輯,才可以讓孩子獲得探索和成長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在探索和成長中懂得自覺自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公共場所大哭大鬧

家長們是否經常在超市或者寶寶遊樂場會看到有些孩子因為買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還想繼續遊戲不想回家等諸多原因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不依不饒,讓當父母的非常難堪。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些問題呢?"

任性、倔強的孩子如何正確引導?

故事:周末,媽媽帶著四歲半的明明到超市買菜,一進入超市,明明就拉著媽媽走到了玩具區,一眼就看中了一個火車玩具,媽媽看出了明明的心思,馬上就說到「明明,上周爸爸剛給你買了一輛小汽車,今天不能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