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奧德曼——請不要給孩子下定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5歲的年紀,其實自己都還是小半個孩子,所以跟小孩子相處起來可能會更隨性一點。

作為父母,考慮的東西就會周到很多,比如安全意識。

安全意識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當像我們(青年人)跟孩子接觸時,要確保他們的安全,時刻注意。

比如水邊,過馬路。

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什麼會危險。

我覺得不要強迫他們做些什麼,如果這件事對他們產生傷害,不良影響就要加以交流,讓他儘量理解,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可能就要強硬制止。

是對的事,總有一天他會明白。

現在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所以有的媽媽或者爸爸很辛苦,出現的現象就是他們的內心無法強大到讓他們默默的吞下所有的苦,給孩子以輕鬆快樂的環境。

而是會在孩子身上傾注很多期望,或是延續自己的夢想。

或者有時候自己承擔不過來的時候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這時候,孩子是很無辜的,他們需要被尊重。

以前我還小的時候並不覺得這會有什麼很大的影響。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生觀世界觀有所認識的時候,也許這個因素從小就在對你的性格人格潛移默化,你可能都沒有察覺出。

我覺得一個孩子出生,他們的基因是決定的一部分東西,但是60%是後期形成的,是可控的。

這也是為什麼父母會努力給小孩子最好的,最明顯的就是選擇最好的學校。

你想要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你自己的言行,還有對他灌輸的思想。

我覺得概念很重要,因為他們是無知的,凡事都有先入為主的思想,大人也不例外。

所以如果第一次你沒有正確的告訴他們關於某些事情的觀念,導致他的認知錯誤,很可能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確保告訴他們的一些概念儘量是正確的,比如他會問你,他是不是親生的,我覺得還是如實告訴,沒必要開玩笑說垃圾堆撿來的,石頭蹦出來的。

如果有機會,一定要跟他講講當時你在懷他的時候是什麼心情和感受,看到他的驚喜,更小時候的是何如,怎樣的可愛或是吵鬧。

讓他體會到一個生命的不易和奇妙,對媽媽也有了進一步了解。

這種交流可以促進孩子與父母感情。

等他再大一點,可以告訴他父母是如何相識的,如何會結婚。

他們可以通過這些了解到父母的感情,知道他們是相愛,會覺得安心,因為他是你們愛情的結合而不是胡亂或者因為錯誤而來到這個世界。

他也會為你們的愛情而高興。

不要對小孩子敷衍。

其實小孩子是很敏感的。

一個動作一句話,你可能都不在意以為他不懂,但是他會在意的,所以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氣什麼。

跟他們不能急,因為他們都是混沌的,對世界的認知很少理解也很少。

比如要教給他們愛,熱愛自然。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想網上這種圖片很多。

真的很重要,不要覺得沒什麼。

有時候你可能本來不會這麼做的,你可能很生氣想像年輕人一樣抱怨、爆粗口,可是孩子就在旁邊,這時候就要表現的更加客觀有素質。

也不要隨便討論一些中性問題的對錯,可以讓他自己去觀察理解這個世界。

不要給孩子定義。

下定義可以說是貼標籤,一旦你貼上去了,就會把孩子給框住,這是很狹隘的做法。

也不要過多的跟別的孩子比較,比如老是說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

也要預防孩子有攀比的心理,如果有要加以引導和溝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的自我成長之親子溝通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解、鼓勵,還是引導、規矩、塑造,或者說約束、管教、懲罰?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兒。

孩子愛亂發脾氣 四部教會他控制情緒

(1)父母要先理清哪些是自己的情緒 孩子哭鬧發脾氣時,父母本身也會有負面情緒;認為孩子是在無理取鬧,故意跟自己作對;感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很失敗,因此很受挫;甚至覺得孩子的這種表現讓自己在朋友面前...

新媽媽最易犯的10大錯誤

經歷了「十月懷胎」,寶寶終於呱呱墜地。喜悅之餘不免有些慌亂,寶寶怎麼餵養,病了怎麼辦,工作、家庭怎麼合理分配時間等等的問題,於是尋找解決方案,習慣新的生活,開始越來越自信,新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常常...

兩歲半孩子「迷之」難搞?因為有個「極端期」

源於羅玲的空間兩歲的孩子是那麼的溫順,那時你們的生活是多麼美好愉快啊。因此,當他到了兩歲半變得暴躁、倔強、情緒波動大時,許多父母一時難以適應。很多小男孩、小女孩兩歲的時候都是簡單、直接的,所以照...

孩子自己犯錯還鬧脾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會遇到這樣令人頭疼的情況:明明是孩子犯了錯誤,可你要是批評他,他不僅不聽,還鬧脾氣,更有甚者對父母拳打腳踢。有的父母脾氣上來了,只能揍孩子一頓,揍完也許又會覺得心疼、內疚,而且這不僅不能...

爸爸一句話,孩子竟選擇自殺!後悔一輩子

點擊上方「育兒網」即可訂閱獲得專業育嬰師定製備孕至6歲育兒知識與孩子交流也需要藝術。也許你覺得沒必要,似乎對孩子只要進行嚴加管教,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訓斥兩句也沒什麼。所以很多家長與孩子說話都是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