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其實也就是考驗父母的「功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的犯錯就像時學習中遇到難題,父母需要像老師I解題一樣幫助孩子去分析。

首先是行為動機,如果動機是好的,先表揚他,以降低孩子的焦慮;其次再看方法對不對,方法不錯,或者部分不錯,就肯定他,讓他知道部分行為還是被認同的;最後看結果如何,錯誤怎麼形成的。

孩子也許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父母需要告訴他任何行為不僅需要自己的滿足,還需要別人的認同、要得到認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規則,告訴他通常有哪些處事的規則。

通過這樣的教導,孩子很快會從犯錯中學到很多好的東西,同樣的錯誤也不會一犯再犯,犯錯有幾種類別:

1、無心之錯。

原因是因為孩子缺乏經驗,對行為的後果不能預見,這些錯誤是可以理解的。

2、有意之錯。

有好的動機但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好心辦壞事,幫倒忙,比如想幫媽媽洗碗,卻不小心砸壞了一疊盤子。

3、無理之錯。

想要發怒氣、報復或者攻擊誰,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協調不好本能與環境的關係。

只要我們提醒孩子不要總犯同樣的錯誤或者不要去犯無意義、低級錯誤就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

要讓孩子在錯誤中獲益,家長們一定要避免兩個不好的傾向:

一是父母竭盡全力來預防孩子犯錯,一旦犯錯有竭盡全力讓孩子避免受罰,以為孩子犯錯一定是父母教育的不好,要替孩子受過。

其實不然,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證孩子不會出差錯,但好的教育一定把犯錯看成是教育的良機,使孩子從犯錯中成長。


二是過度懲罰,以為不管多大的孩子幹了錯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是品行或道德的問題。

凡事上綱上線,把事態說的很嚴重,甚至不惜用謾罵體罰來糾錯,使小錯誤變成重大的心理創傷。

犯錯違規的衝動沒有化解,而是被壓抑或雪藏,成為一種心理情結,削弱了孩子的防禦能力與生存能力。

糾正孩子的錯誤要先解決父母內心的情結,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不會那麼有理性,當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父母也是人。

孩子的有些錯誤還會激發父母童年時的心理創傷,無意識地想通過教育孩子去糾正自己幾十年的錯。


在親子關係不良的家庭,孩子遭受輕微的體罰,不會形成長久的心理創傷;親子關係不良的家庭凡事要小心,一句不恰當的話,會讓孩子記仇一輩子。

應對錯誤的原則一般是:

孩子2歲前,父母不能責罰孩子;

2-5歲,父母對犯錯的教育要順其自然,多鼓勵和肯定;

5-12歲,幫助孩子從錯誤中獲益,學習社會規則和承擔成長的責任;

12-16歲,如果孩子外向,心理承受能力強一些,對錯誤的批評可以引入是非觀念,對內向的孩子要多注意關注心理健康。

對道德、良知的培養,父母不要心急,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會變得善良與懂事。

>>關注微信:jtxjy516 學做好爸爸好媽媽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犯錯,父母如何懲罰是一種藝術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需要聽孩子自己的說法,而不是知曉犯錯就立即氣急敗壞的上來對孩子罵上幾句,甚至拳打腳踢。」教育從來都是「潤物細無聲」的活兒,粗暴往往是無計可施的下策。「...

探討|熊孩子究竟該不該打?

近來「熊孩子」已然成了一個熱詞,這本是北方地區形容孩子不懂事、調皮的一句方言,帶著相當程度的親昵成份(各地這樣的方言也很多),但是,現在「熊孩子」這個詞一出現,親昵的嗔怪很少,指責、怨忿和無奈更...

美國親子專家教你如何正確地打孩子

指導專家:鍾越娜,美國親子關係專家,婚姻諮詢專家,美國《真愛》雜誌特約講員及作者。一說到懲罰孩子,很多人都會皺眉頭,腦子裡浮現出氣急敗壞的父母和無限委屈的孩子。尤其是一些小時候因被嚴懲而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