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熊孩子究竟該不該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來「熊孩子」已然成了一個熱詞,這本是北方地區形容孩子不懂事、調皮的一句方言,帶著相當程度的親昵成份(各地這樣的方言也很多),但是,現在「熊孩子」這個詞一出現,親昵的嗔怪很少,指責、怨忿和無奈更多,以至於很多人調侃「慈母手中線,勒死熊孩子。

騰訊今日話題曾有一期跟「熊孩子」相關的專題—《割斷工人安全繩:「熊孩子」怎麼治》,話題中提到:因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太吵,影響到自己在家看動畫片《喜羊羊》,一個10歲男孩想到的處理方法,居然是用刀子割斷工人的安全繩。

還好繩子有兩根,工人只能懸吊空中等待營救。

被割斷繩子而懸在空中的工人

我們周圍這種極端案例可能比較少,多的是一些尋常調皮的「熊孩子」,但這兩種孩子都應該引發我們思考。

現在的教育理念上又主張不能打孩子,實行「零體罰式教育」,甚至在很多的國家立法禁止家庭教育里體罰孩子,父母管教孩子,不再是家庭的「私事」,自己也不想打孩子,畢竟是自己的心頭肉啊,但孩子的種種行為真的讓人難以忍受,作為父母,該怎麼辦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熊孩子們具備什麼樣的特徵。

一般來說,讓家長覺得煩惱的熊孩子們有以下特徵:

具有攻擊性

總是以打人或傷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情緒容易激動,暴躁,經常成為校園欺凌裡面的實施者,並且不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讓父母傷透腦經。

以自我為中心

完全以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來做事情,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簡而言之,就是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或者同理心。

沒有規則意識

無視外界的規則和行為規範,隨著自己的性子來,時常讓家長覺得哭笑不得。

熊孩子為什麼這麼「熊」呢?

無論是具有攻擊性、以自我為中心或是沒有規則感,都是和孩子的道德發展水平是相關的,而道德發展實質上取決與孩子的認知發展。

父母對孩子規則感的建立

2-5歲的孩子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孩子以自己本能的願望實施著事情,而這個時候正是給孩子樹立規則感的關鍵期,父母不能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願望,也不能完全封閉孩子的需要,當父母的要求和孩子的本能願望產生衝突的時候,規則的樹立會逐步發展出孩子人格中用於調節自己本能情緒慾望和絕對道德的自我,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在堅定性和靈活性之間做出平衡。

每個年齡段父母對孩子是非的引導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是非,好壞,事情的危險性,在某個具體的場合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站在他人的角度體會他人的感受,學會合作,責任感和自律......而孩子的這些對事情的認知、行為規範和習慣並不能單純以打罵權威的方式傳授給孩子,而是需要一步一步慢慢的讓孩子知曉明白,以孩子的年齡段適合的方式去進行引導,比如:角色扮演遊戲,繪本故事,換位思考,說服等等。

家庭教育模式的關聯

有研究表明,具有攻擊性的孩子對別人行為的意圖理解和預期是帶有攻擊性的,也就是說,孩子會很容易將對方說的話或行為動作歸因為敵意的,進而先採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而無法構想出解決問題的反應。

這樣敏感的認知和敵意的歸因往往是自發性的,和孩子過去經歷的事情和留下的情緒感受是相關的,孩子直接習得了以暴力達到自己目標的辦法,以及與過去的事件經歷相關。

有過度攻擊傾向的孩子往往和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模式有很大關聯,內在情緒沒有很好的管理和解決途徑,而直接以暴力和攻擊來宣洩。

怎麼治理這些熊孩子們呢?

這是一個需要逐步學習和探索的過程,自省一下,為什麼家長一遇到熊孩子的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將孩子打一頓呢?

這是人最本能的情緒發泄方式,攻擊別人來緩解自己的情緒暴怒。

也有的家長覺得在孩子犯了一個錯誤的時候,一下將孩子打怕,形成恐懼的條件反射,就會長記性了。

或者是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比如把別人給打了,家長將自己孩子打一頓,其實打給對方看,對孩子抵罪性的懲罰。

也有的家長是在乎自己的面子,覺得自己無法制服一個孩子而覺得非常的沒面子,傷自尊。

打孩子是最簡單直接粗暴的方式,往往會很湊效。

個人的情緒管理和心理狀態是千差萬別的,很多國家立法禁止體罰孩子,在於有些家長從懲罰孩子變成了家庭暴力,我也遇到過一個爸爸因為孩子犯了一個錯誤而將孩子打到肋骨骨折,眼圈紅腫,難以想像。

立法規定家庭教育中不能體罰孩子,也會容易走向極端,孩子甚至會以此來「勒索」父母,在提倡兒童權利保護的現在社會,一方面不主張對孩子教育實行家庭暴力。

另一方面一味的寬鬆也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教育也應遵循平衡之道,對家長來說,理性的、有分寸、有節制的打屁股作為懲罰,對孩子來說有時候也許比說道理更有用。

一味的說教孩子往往並不會聽從,或者當時記住了,過後就忘了。

懲罰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家長需要藉助一定的合理懲罰,讓懲罰可以在孩子的身上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懲罰並不總是有效的。

對於孩子的懲罰很多父母多以抵罪性的懲罰,比如:孩子把東西打翻,弄的到處都是,媽媽發完火之後,懲罰孩子去小房間站禁閉,以此來抵罪,自己開始收拾東西。

問題是這個過程中孩子並沒有體會到自己犯了這個錯誤給媽媽帶來的麻煩,下次也並不會記得,只記得自己被站禁閉了,覺得很委屈。

懲罰孩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任,以回報性的懲罰為原則。

媽媽需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犯了錯誤之後,自己去收拾打翻和弄亂的東西,孩子下次便會記得需要小心一些。

當有必要懲罰孩子的時候,這種懲罰最好建立在回報性懲罰原則而非抵罪型懲罰原則之上。

比如:打罵別人的孩子可以在家長了解事情原委之後,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道歉並以禁止他和其他小朋友來往,以此來懲罰他;不收拾打翻的東西的孩子,可以將其沒收拾的東西剝奪掉來懲罰他等等。

在合理懲罰的過程中,家長也需要注意步入犯錯之後,孩子只需要說「對不起」的誤區。

生活里很多孩子在犯錯之後覺得自己只要說了「對不起」就抵消掉了自己犯的錯誤,甚至很多家長也這樣認為,更重要的是,需要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以解決問題為目標。

比如:帶孩子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孩子打翻了隔壁桌的菜,有的家長在罵完孩子之後讓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就了事了,孩子也覺得自己已經道歉了就可以了。

這樣的教育方式無異於將孩子直接打一頓,而讓孩子自己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去收拾和打掃自己打翻的菜,媽媽可以幫助他,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主動解決問題,對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意義。

作為未成年孩子的監護人,有對孩子保護、監督和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對孩子的教育中更多採用適當的正向獎勵方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了解孩子,學習以適當和適應的方式教育孩子;處理好自己的家庭關係和婚姻關係,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幸福的家庭氛圍;父母給孩子做一個好的行為榜樣,也許我們的孩子便不會那麼熊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怎麼懲罰孩子才能無害有益?

女報記者 范開雲最近,家有3歲孩子的劉女士被孩子氣得不行,數次想把熊孩子揍一頓,但是想想朋友的勸告又生生把火氣壓了下去。「我聽說,孩子越打越不聽話。」「打孩子對孩子傷害特別大。」但是老公和父母的...

學習一下:美國父母如何有效地管教孩子

在美國家庭管教中,法律明令禁止任何人,包括父母對兒童進行體罰。當小孩子情緒失控、胡攪蠻纏或蠻橫哭鬧時,美國家長經常釆取二種方式:「Time Out」和「Time Limit」。孩子犯錯該懲罰嗎?...

家長再生氣,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也不能打

1、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也因此,打罵對孩子來說不但起不到警示作用,還有可能由於下手過重對孩子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影響。但孩子6歲以後,就...

話題 |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導讀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

體罰能讓孩子理解錯誤甚至修正不良行為麼?

體罰有沒有用,首先要明確的是,家長體罰孩子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通常來說,家長希望能通過罰站、打屁股、打手心等體罰方法,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並且以後不會再做這樣的錯事。如果從這個目的出發,那麼...

懲罰孩子的四個前提

大小家長該不該打孩子?以我個人的觀點,無論如何我都不贊成打孩子。但現實中幾乎每個家長都有過「動家法」的時候。最近就聽說了一個故事:一位爸爸扇了女兒一巴掌,原因是她教爺爺翻繩失去耐心,扇了爺爺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