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特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是否也和很多家長一樣,經常因為下面這些狀況頭痛?孩子哭鬧、強求、無理取鬧;孩子與小夥伴打架;孩子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寫作業或者做其他事情。
很多家長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不乖在外邊闖了禍,除了要苦口婆心地教育他這樣做不對之外,作為家長的我們還要一次次替他捅的簍子買單,跟老師道歉,跟別的小朋友道歉,跟小朋友的家長道歉……
沒面子不說,這樣做還一點用都沒有,下次他還是會闖禍,還是會一不留神就搞出一堆事情讓我們來處理。
這樣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障礙多多,成年後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很難順利,一不小心就會當起了啃老族……
這真是讓家長們煩透了心啊。
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呢?
其實,作為一個小孩子,闖禍肯定是常有的事。
我們總不可能讓孩子一點錯誤都不犯吧。
但是,孩子犯了錯,其實不一定非得讓我們替他們解決問題。
如果能讓孩子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家長需要操心的事兒就會少很多。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如何提高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1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別讓孩子的大腦「生鏽」
保護孩子是我們父母的本能,有時候孩子遇到挑戰和困難,父母會本能地想立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直接給出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方法讓孩子去執行。
但是,這反而扼殺了孩子的自我思考的能力。
大腦跟機器一樣,如果長期不轉,就會「生鏽」,自己就轉不動了。
這樣一來,即使孩子將來長大了,出了問題他還是會依賴你,讓你替他解決問題。
家長怎麼做?
下次孩子犯了錯,先不要急著替他出面解決問題。
與他溝通,聽聽他有什麼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平時遇到問題時,不論是他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都可以詢問他有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你可以說:「寶寶,媽媽今天不小心把一個阿姨的玻璃杯打碎了,你知道媽媽該怎麼辦嗎?」
2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他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所以他也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體會自己的行為會給被人帶來什麼感受。
最好的方法是先讓孩子試著理解父母的感受。
一位媽媽的案例:
今天早上出門前,我跟 7 歲的兒子小凱說好了按時完成作業,等我下班回來之後帶他去吃必勝客。
但是下午下班一回來,發現熊孩子一點作業都沒做,日記只寫了一行。
我非常生氣,大聲地訓斥了他,然後讓他乖乖寫作業了。
寫到晚上 9 點才結束,必勝客也沒吃成。
晚上睡覺前,孩子問我:「媽媽,你還愛我嗎?」。
這讓我很驚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這個案例中,媽媽很生氣,但是沒有告訴孩子原因,孩子不一定知道媽媽為什麼生氣。
孩子看到媽媽生氣,乖乖做了作業,但是將媽媽的憤怒誤解為:「媽媽不愛我了,所以嫌我做不好」,而沒理解成「媽媽是因為看到我沒有遵守承諾寫完作業,才生氣的」。
因此,孩子會變得十分恐慌,但仍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所以,明確表達自己生氣的原因,幫助孩子理解周圍人的情緒,是幫助孩子解決自己行為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家長怎麼做?
結合上面的案例,分享給大家一種以父母情感為導向的溝通方法,以下是媽媽的當天晚上對小凱說的話:
①今天媽媽看到小凱沒有做到自己承諾的完成作業,媽媽很生氣。
客觀陳述事實,確定情緒範圍——媽媽不是氣你的人而是氣這件事 ②媽媽生氣是因為小凱本可以做到的,然後可以開開心心跟媽媽去吃必勝客。
但是媽媽的計劃被打亂了。
告知情緒產生的原因,用於表達媽媽的訴求 ③雖然今天沒有達成目標,但是明天媽媽還想帶小凱去吃必勝客,明天小凱該怎麼做呢?情緒產生之後啟發提問孩子該如何做的更好
④如果明天還沒做到要怎麼辦呢?設定「保險」,孩子沒做到要有懲罰或者負刺激,孩子自己說出來會讓孩子更願意承擔 ⑤謝謝小凱懂了媽媽的想法,為媽媽考慮。
對孩子理解媽媽的感受表達感謝,讓孩子知道理解別人感受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
以父母情感為導向的溝通適用於:
親子間情緒對立的時候。
家長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而孩子則選擇頂嘴、逃離、暴怒來應對的情況下。
可以在事後大家都冷靜之後,跟孩子進行上述方式的對話。
3讓孩子關注於問題的解決,而非陷入犯錯的愧疚
很多時候,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不好時,會感到很難過,很愧疚,很容易陷入這些負面情緒當中,但這樣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
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犯了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發掘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另一位媽媽的案例:
今天按照老師的指點,將婷婷一天的作業分成了 4 個小任務,每個任務有計時,然後孩子自己估計晚上 7 點之前能夠完成。
設立的獎勵是 7 點前完成就能看一集「我愛發明」。
但是因為中間有點拖拉,自己東摸摸西碰碰,然後 7 點多一點完成的,孩子都快崩潰了,很著急很著急,哭著把作業寫完的。
但是能看出來他很想做好。
左飛老師,晚上我該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這個案例中,媽媽用正面積極教育的方法激勵了孩子,讓孩子非常想變好和改進,可是剛開始不可能做得完美。
遇到自己的問題,孩子不知道如何改進,於是很焦慮和著急。
媽媽首先的任務是安撫,但更重要的是要藉助這次難得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下一次如何做的更好。
家長怎麼做?
藉助這個案例,給大家分享一個以結果為導向的溝通方法,下面是媽媽當天晚上睡前跟孩子說的話:
①婷婷是不是非常想在 7 點鐘做好作業,得到獎勵呢?接納孩子的感受+明確目標 ②今天很遺憾,婷婷還差一點點就能得到獎勵了。
告知今天的客觀情況和規則 ③那下次婷婷如何做才能得到獎勵呢?7 點之前完成,對吧?放眼未來 ④那怎麼做才能更快的完成作業呢?啟發孩子思考具體如何操作才能達到目標 ①還有嗎?發散思維,不要僅思考一種解決方案
⑥那明天開始,我們第一步應該怎麼做呢?第二步呢?…進一步啟發孩子思考操作性較強的方案
大家可以看到,可能前幾步很多家長都做到過,但是效果不佳。
有可能是因為孩子還沒思考第⑤和第⑥步。
很明顯,孩子知道自己更認真一點,速度更快一點就可以提高寫作業的完成效率。
但是如何「更認真」,孩子不一定能思考清楚,我們要更細化我們的問題,每一步都耐心引導孩子,確保孩子真正想明白了。
以結果為導向的溝通方法適用於:
引導孩子用正確和適當的方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不會讓孩子跟家長長期陷入情緒的陷阱里無法自拔,更平和、理智的跟孩子探討問題,與孩子站在同一立場上幫助孩子,讓孩子更接受家長與自己共同設定的目標。
只有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我們才能放心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自由奔跑。
共情——這節媽媽必修課,你一定要知道!
現在的育兒書籍,都會提到「共情」這個詞。很多媽媽們也在使用這個技巧,當孩子生氣或者傷心時,會感受到孩子的情緒並加以說明,告訴孩子此刻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其實,「共情」可以算作媽媽的一堂必修課,這也...
作為家長 你能把孩子的話聽完嗎
今天一進家門,婆婆就跟我說,妞妞今天一天都在重複問一個問題:「奶奶,我今天上學嗎?」婆婆擔心是不是因為妞妞太小,而我給她報了三個興趣班,會不會弄巧成拙的成為孩子的思想負擔?我趕緊抱起妞妞問:「...
孩子不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親子關係緊張,為此父母感到焦慮,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這是為什麼呢?有這麼一個故事:媽媽帶女兒逛街,回來後媽媽讓孩子把今天所見都畫下來。媽媽看完孩子的畫後十...
孩子不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親子關係緊張,為此父母感到焦慮,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其實,問題基本上出在這裡:家長不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更好地關愛自己的孩子?
不吼不叫,父母們都應該學習的育兒方式
孩子,如「天使」,也如「惡魔」,讓人歡喜,也讓人抓狂。當媽媽們遇到熊孩子時,總會忍不住對孩子生氣發火,但過後又後悔,結果往往是「兩俱敗傷」,明知道吼叫的不好,但怎麼才能控制得當,淡定去呵護寶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