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正確認識兩性,保護好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性教育不必遮遮掩掩

記者金偉巍製圖陳靜

把女兒送去外地夏令營,晚上接到女兒的哭訴電話,說是男教練在晚上查房時「欺負」她了。

這叫家長如何不心疼、不氣憤。

最近,杭州西湖檢察院剛剛辦了這個11歲姑娘參加夏令營被猥褻的案子。

女童被性侵、猥褻的新聞,也折射了兒童性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實情況是,中國的父母趨於保守,本身就羞於談「性」,更別說對孩子侃侃而談。

即使覺得有教育的必要,也把責任推給了學校和老師,自己能避就避。

但從心理醫生的角度,他們主張對孩子進行正面性教育是啟蒙的必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證。

應該主張「性方面,父母是老師,家庭是課堂」,那麼該怎麼進行呢?家長該如何給孩子進行有關性的教育呢?

現狀

流動人口子女、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

尤其缺乏

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其實離不開性教育。

然而很多家長一直以為性教育是教孩子怎麼性生活,怎麼使用安全套。

包括我們在內很多人都疑惑孩子這麼小是不是還不需要性教育?畢竟大家以前也沒有經過性教育,不也照樣長大了嗎?

其實,性教育很重要。

就以防性侵教育為例,以前媒體沒報導,大家可能不知道。

隨著性侵兒童的新聞越來越多,家長們的意識才有所加強。

台州市婦聯維權兒少部部長李萍介紹,從他們所做的調研來看,流動人口子女、留守兒童在性教育方面比較缺乏。

台州有不少流動人口,他們忙於生計,為生活奔波,對孩子的關注度不高,加上有些家長的安全意識不高,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去年,天台某小學一名10歲女學生疑遭到學校一名書法老師的猥褻,這名女生便是留守兒童,父母均在外工作。

事情發生後,這名女生第一時間告訴了在家的姐姐,父母也是從姐姐口中得知這件事情的。

「一般來說,小朋友在遭到猥褻或性侵之後,都會被對方恐嚇,導致孩子不敢告訴父母。

要讓小朋友有安全防範的意識,家長們一定要做好性教育的工作。

」李萍提醒,其實預防性侵的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一句話:「如果有人要摸你隱私部位,你一定不能答應,哪怕是自己熟悉的人,一旦別人觸碰了你的身體,對你做了不禮貌的事,一定要及時告訴家長,爸爸媽媽是愛你的。

」另外,家長在得知後要及時報警,維護權益,因為時間長了不利於證據的保留,也可能錯過維權的良機。

認識

兒童的性別認識是這樣形成的

性身份就是一個人的性別身份,是一個人感到自身是男是女的方式。

這種感知,兒童早早地就有了。

我們會發現,兒童總是喜歡跟同性玩。

有研究表明,2歲時女孩會喜歡和女孩玩,男孩3歲時喜歡和男孩玩。

到6歲半左右,兒童和同性別的夥伴相處時間超過異性同伴相處時間10倍左右。

這是因為兒童有特有的性別分離現象。

那麼,這種性別分離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麗娟介紹,兒童性身份的形成有一個過程。

其實大約在1歲半到2歲時,兒童就能通過穿衣打扮、上廁所等正確認識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並在這個階段牢固地建立了性認同。

然後是認同和模仿,孩子會對自己身邊某個熟悉的人的特徵進行全方位的模仿。

毫無疑問,父母是兒童最重要的模仿對象。

那麼父母等被模仿對象就給孩子提供了男人和女人的行為方式和角色模型。

最後是強化,這是性別形成的最後一步,這受家庭教育理念以及社會一些行為方式影響,對孩子的要求也會相應的不同。

當然強化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對這種行為更加牢固。

此外,社會也會給予兒童性別角色觀。

大約到孩子3歲左右就有了相當多的關於社會對男性、女性的期望的知識。

比如知道女孩玩洋娃娃,要穿裙子,男孩要玩各類車等。

4-5歲左右對相關職業也有了條條框框的認識,比如女孩將來要當教師、護士等,男孩要當警察、醫生這樣比較刻板的初步認識。

觀點

性心理健康在兒童時期就需建立

在我們許多人的認識里,人的性心理只是到了青春期以後,性生理的成熟才逐漸產生。

在兒童期,尤其是嬰幼兒的時期,即便是孩子認識了自己的性別,也根本不存在性問題。

其實,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現象出現,第一個對幼兒性心理進行系統討論的是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他指出幼兒的性衝動的胚基是與生俱來的。

也就是說,嬰幼兒期也就相應存在著性心理問題,只是表現形式和認識程度不一樣。

佛洛依德把嬰幼兒性慾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潛意識情意綜合期。

嬰幼兒的性好奇是性認知的一部分,傳統的性觀念是封閉的、壓抑的、神秘的,一旦嬰幼兒玩外部性器官以滿足求知慾時,父母或者其他大人就會生氣地制止:「髒死了!」當稍大一些的嬰幼兒提出男孩女孩外部性器官為什麼不一樣,並好奇地詢問「我從哪裡來的」等有關性的問題,父母不但不予以講解,還會呵斥:「你不學好,問這個問題。

」或者掩蓋過去。

張麗娟認為,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早期性心理有很大的傷害,會使孩子從小形成這樣的一種觀念:「外部性器官是髒的、性活動是醜惡的」,有的孩子會走上另外一條路,那就是反而更加觸動好奇心。

我國的性教育專家提出,當孩子提出類似的性問題時,父母和老師應該客觀、科學、委婉地回答問題,不要欺騙孩子。

美國性教育專家瑪麗考爾德倫博士認為,建立健康的性心理要在早期,尤其5歲以前。

父母的態度以及正確地引導與教育,周圍環境的積極影響,能夠使得幼兒性心理正常、健康發育。

如果兒童時期性心理扭曲,往往在長大成人後顯露後果。

學習

保守的家長在性教育中該怎麼做

對孩子進行正面性教育是啟蒙的必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證。

那麼,當孩子提出的有關「性」的問題,父母應該怎樣解答呢?

對於相對保守的家長而言,首先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刻板印象。

當孩子突然問了一些讓家長很吃驚或者尷尬的問題時,比如「媽媽,為什麼你的胸這麼大?」「爸爸,為什麼你的小雞雞長毛了」家長要先告訴自己是,孩子僅僅是好奇,絕對不帶有成年人眼中的色情。

所以,家長要以平時說話那樣正常的語氣回答孩子:「因為媽媽是女孩子,女孩子長大了乳房都會變大,這樣子就可以給小寶寶餵奶了。

」「每個人長大了『下面』都會長出許多毛。

對於家長的難以啟齒,一些教育專家建議可用比擬植物、動物的方法進行解釋,也可以通過漫畫的方式讓孩子理解。

在實踐中,一些家長也證實了這樣的方法很管用。

椒江的王女士有個5歲的兒子,有一天,兒子一臉好奇地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啊?為什麼奶奶說我是從路上撿來的?」王女士當時正在澆花,於是靈機一動,回答說:「爸爸媽媽相愛了,爸爸在媽媽的肚子裡種下一顆種子,種子慢慢發芽,漸漸長成一個小人,小人成熟後媽媽就把他生出來,讓他見見這個美好世界。

你就是這個小人。

」聽到這個答案,小朋友很滿意。

「哦……就像這棵花一樣是不是?種花種子長花,種小人種子長小人呀!」

椒江三甲中心小學老師王晨陽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兒童性教育繪本。

諸如此類的一些好的繪本都是能非常有趣地解答孩子們的疑問。

當然最好不要給孩子書以後就不管了,家長陪著孩子一起看,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當場問爸媽。

連結

一位媽媽通過改寫童話來教育孩子保護自己

一位媽媽在看到接二連三的女童性侵事件後,通過改編童話這個創新而柔和的方式讓女兒懂得保護自己。

她給女兒講的第一個故事是《新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深知男女有別,所以雖然跟7個小矮人是好朋友,但每次洗澡和換衣服時,她都會關好門窗,而且每晚都會回自己的房間睡覺。

其實白雪公主,並沒有真的吃下巫婆給的毒蘋果。

她趁巫婆不注意,偷偷換了一個好蘋果,然後假裝中毒。

如果真的中毒,怎麼會那麼容易就活過來呢?白雪公主會換蘋果,是因為她知道,公主不能吃陌生人給的食物,否則自己就會有危險。

而且當時小矮人不在家,如果直接揭穿巫婆的詭計,她可能會受到傷害……」

女兒驚訝地叫道:「原來是這樣呀!我就覺得白雪公主不該那麼笨,死了一次又一次,否則王子怎麼會喜歡她呢?」

這位媽媽便以諸如此類的改變童話,對女兒進行安全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媽媽們不妨學習一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性教育,你和孩子一定要知道的8件事!

說起「性教育」,估計不少家長都會顯出為難的神色。雖然現在的社會開放了許多,年輕的家長們開始覺得性教育這件事很重要,但真到了生活中,家長們還是覺得難以開口。「以前誰接受過性教育,長大不都無師自通了...

孩子性教育要怎麼教才好呢?

隨著人們對於性的錯誤認知,導致現在社會出現很多關於性方面的犯罪案增加,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杜絕此類事情發生,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孩子性教育呢?以下就為大家推薦幾個幼兒性教育技巧的技巧,讓幼兒循序漸進的認知性!

早期性教育很重要 你知道進行性教育的方法嗎

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現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接觸了網絡。接觸網絡多了,就會接觸到一些性方面的內容,這時候有些家長會出現打罵孩子,嚴厲孩子去接觸那些事物,但是這是正確的做法嗎?其實這樣做是錯的...

這堂性教育課 成年人可能都掛科了

這兩天,「兒童性教育」這個話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引來了議論紛紛。起因大致是杭州的一位二年級孩子家長在微博上吐槽學校發放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認為該教材尺度太大,並曬出其中的圖片。與此同時...

幾歲開展性教育最合適 幼兒性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的父母趨於保守,本身就羞於談「性」,更別說對孩子侃侃而談,即使覺得有教育的必要,也把責任推給了學校和老師,自己能避就避,但從心理醫生的角度,他們主張「性方面,父母是老師,家庭是課堂」,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