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教你如何度過幼兒園期間的分離焦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幼兒園入園適應為什麼困難?讓我們先從3歲兒童的眼裡體會一下他遇到了什麼環境變化?什麼讓他焦慮和害怕?

孩子的焦慮

1、 入園前孩子天天和媽媽/爸爸在一起。

今天他們送到幼兒園門口就走了不見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回來?(他們說下午來接,但下午還要多久??好像等不到頭?)還不知道會不會來?!

2、 不少幼兒園規定家長只能送孩子到園門口。

有些小朋友不願意進去,是被老師或阿姨強行抱進去的,有些家長沒有和孩子正式告別,他們往往趁孩子剛進幼兒園新鮮好奇四處張望時,趕緊離開,以為「長痛不如短痛」,會讓孩子更快適應環境。

沒想到孩子回頭找不到媽媽,仿佛被騙來幼兒園不要他了一樣,哭的厲害,「以後再也不相信」媽媽了。

3、 午睡是孩子另一個脆弱時刻。

孩子平時在自己熟悉的床上,聽媽媽講故事唱兒歌,抱著小玩偶入睡。

現在躺在陌生的小床上,身邊是不熟悉的小朋友和老師,感到有些害怕和脆弱,特別容易想媽媽。

4、 孩子剛入園還不熟悉班級的幼兒園老師,也不熟悉身邊的小朋友。

有需要時不知道如何表達,容易有受挫感。

5、 孩子剛入園不熟悉環境。

有些園內設施和家裡不同(如幼兒園衛生間有些是蹲式的,和家裡不同),不知道怎麼用?也不知道怎麼請求幫助?有時會急的哭。

6、 入園時身旁有的的小朋友哭聲喊媽媽聲此起彼伏,容易被感染,聯想到媽媽離開,更容易覺得無助。

可以通過如下方式來幫助孩子渡過入園適應:

1. 孩子無法預估照料者什麼時候回來,因為他們還沒有清晰的時間概念,缺少掌控感。

如果幼兒園允許家長在入園適應期間適當陪伴和過渡(如一周),建議家長陪伴孩子一段時間,但要逐步增加分離時間,例如對孩子說:「媽媽要去外面買點東西,離開20分鐘好嗎?」離開一會兒後按約定時間回來,和孩子很高興地相聚。

通過對話(「媽媽是不是按時回來了?」「嗯!」)和相聚儀式(比如擁抱),會增強孩子對媽媽離開後還會回來的確信。

而後媽媽可逐步增加分離的時間,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半天乃至一天。

2. 家長離開時要對孩子說「再見」後才離開,也鼓勵孩子對父母說「再見」。

這能增加孩子的掌控感(他知道媽媽什麼時候離開,而且是他和媽媽說再見的!),促進他為自己行為負責,更有勇氣地去面對新環境。

3. 強行把孩子抱進園極不可取。

輕則讓孩子對父母和老師失去信任,仿佛他們是合謀把他騙到園裡,以後對上學更加警覺和抗拒;重則造成一定心理創傷,我所知的案例,有孩子入園三個月後還一直哭喊抗拒,持續很長時間都不願上幼兒園,甚至影響到小學。

4. 午睡時帶上孩子最喜歡抱著睡的玩偶或小毯子。

在陌生的環境下有了熟悉的玩偶和毯子陪伴,孩子午間入睡會容易很多。

有些家長會擔心男孩抱著玩偶不夠陽剛氣,其實多少有些誤解,玩偶或小毯子作為照料者不在時的替代物,既是想像的玩伴,又凝聚著愛,可以幫助孩子減輕與照料者分離時的焦慮。

5. 如果條件許可,家長在入園前可以帶孩子去熟悉教室的環境。

和孩子一起試著使用教室設施(桌椅、洗手台、衛生間等),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親切交談」,孩子會憑藉社會參照從而更信賴老師。

拍張媽媽和孩子在教室的照片,放在教室的相片牆上或小床上,也能增加孩子對陌生環境的信任。

6. 平時讓孩子多表達自己感受和需求,多和小朋友接觸和社會交往。

孩子在陌生的幼兒園環境下也會更容易適應。

7. 親子共讀相關主題的繪本佳作。

8. 親子通過遊戲扮演有助於孩子安撫分離的焦慮情緒。

大家或許會注意到有趣的場景:孩子生病去醫院打針回來,有時會做些簡單的扮演,比如抱著小熊給它打針,安慰它「不痛不痛,很快就好了!」在醫生和生病的小熊兩種角色間,孩子總是希望扮演更有力量的角色(醫生),在遊戲中復現了打針的場景,在言語安撫小熊(病人)的同時其實它也是在對自己說,從而安撫了自身的焦慮情緒,內化了成人的期望表現。

可以通過這些遊戲來幫助孩子渡過入園適應:

1.捉迷藏遊戲

①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裡(一般是在自己家),與孩子一起玩Ta平時最喜歡的玩具,並逐漸引導Ta自己在那裡玩。

趁著孩子玩的入神的時候藉機離開。

②孩子一開始沒有發現父母不在了,可是當Ta發現屋裡只剩自己一人時,便會開始尋找。

③這時候父母要躲在孩子找不到但是還能觀察到孩子的地方默默地觀察孩子。

④當孩子找不到大人開始焦慮哭泣時,忍住不要出來,繼續觀察。

⑤直到孩子停止哭泣,又從新開始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父母這才出來給與孩子擁抱和鼓勵。

⑥嘗試多次之後,直到孩子發現大人不在身邊時不再哭泣,即可停止遊戲。

這時一種脫敏療法,玩這個遊戲其實就是在給孩子建立一個條件反射——就是越早停止哭泣,父母就會越早出現在眼前,最後孩子竟然發現,自己已經不需要父母了,自己仍然可以好好玩玩具。

同時,這個捉迷藏遊戲還能來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促進孩子傾向於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2.撤出孩子的同輩社交圈

這個標題的意思很簡單。

就是當孩子跟同伴玩耍時,不要主動或者被動的給孩子出主意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干涉孩子的自我社交。

很多家長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幫家長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在旁邊玩,稍微遇到一點問題和困難可能就會有孩子跑過來想爸爸媽媽求助。

這時候父母應該拒絕為孩子提供幫助和建議,除非是迫不得已。

(例如有安全隱患的遊戲,家長必須參與等)

當孩子跑來向父母求助時,父母應該用簡短的語言拒絕孩子的撒嬌和救助。

例如:」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我相信你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或者告訴孩子「我想這個問題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商量解決,我也沒法幫你。

這樣來迫使孩子不得不邁出獨立解決問題的這一步。

當然,這還沒完,有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或者其他技能才導致在與同伴玩耍時遇到麻煩。

所以,家長在拒絕了孩子的求助之後應偷偷在旁邊觀察孩子之後的表現,如果真的是因為缺乏某些社交或遊戲技能而導致的苦難,那麼等晚上回家之後,在孩子心情尚好,周圍干擾較少的時候,與孩子共同探討當時自己應該怎麼做可以做的更好,以便提高孩子的社會化進程。

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人格更健全和獨立自主,更重要的是,這時孩子情商培養的必修課。

修的好的話,不光上幼兒園容易了,就是到了小學甚至是中學、大學之後,孩子都會因為這種鍛鍊和鼓勵而受益匪淺。

摘自:知乎(劉建宏、左飛)

訂課通微信號 mbcdkt (←長按複製),關注後獲取專屬於你的親子早教育兒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不想去幼兒園!」

朋友家的孩子3歲了,9月份就要去幼兒園了,可是小傢伙哭著鬧著不肯去,朋友急的不知道該怎辦才好。幼兒園入園適應為什麼困難?那麼讓我們先從3歲兒童的眼裡體會一下他遇到了什麼環境變化?什麼讓他焦慮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