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任性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任性的表現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一刻不停地在屋裡又蹦又跳,一會兒竄到沙發上,一會兒又爬到床上,屋裡被弄得凌亂不堪,他自己也渾身大汗,滿臉通紅;有的孩子看電視時,總愛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裡人簡直無法談話、學習和休息,誰要說他幾句,他就大吵大鬧,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發「人來瘋」,客人來了,喜歡拿著東西亂扔,一會兒投個布娃娃,一會兒又拋個小枕頭,甚至能把一隻拖鞋踢進一盆香噴噴的雞湯里。

  孩子任性的原因

寶寶上幼兒園,老師評價寶寶各方面都不錯,就是脾氣非常大。

其實,寶寶從小就一股牛脾氣,一陣一陣的,有時候犯起脾氣,就任性地胡鬧,誰的話也不聽。

寶寶說喜歡同伴玩具車。

家長知道寶寶的脾氣,就趕緊給買來了。

誰知又不對寶寶的心思。

寶寶就開始發脾氣,又哭又鬧,怎麼勸說也不行。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父母過分嬌寵、縱容是寶寶任性的結果。

現代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呵護倍至,對孩子的要求誠惶誠恐。

無節制、無原則地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照顧不周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孩子自然會得寸進尺。

  1.隔代餵養。

這很常見,也極具中國特色。

祖輩不僅溺愛孫子,也不敢嚴加管教。

現在儘管許多年輕的爸媽都已經意識到其中的弊端,但由於雙方都得上班,又信不過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餵養進行到底。

  2.父母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聽話,爸媽開始還堅持原則,可當孩子繼續為所欲為時,爸媽覺得煩,認為「反正教了他也不會聽」、「孩子還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會好的」,而不再堅持。

這些父母其實不知道,幼兒的自制力還沒有覺醒,他們大多都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須堅持原則。

一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簡單: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時候不盡教導的責任而是一味妥協,就不要期待孩子將來自動會「變」好。

  3.幼兒自制能力差,易衝動。

思維帶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為。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問原由地用訓斥、打罵等方式回應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從而導致幼兒產生逆反心理,以執拗來對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長幼兒的任性行為。

  4.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

孩子任性時家長的態度如何,家長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等等,這是關係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缺乏行為規範和自我約束意識。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在知識方面要求嚴格,而在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社會適應性等方面沒有要求,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這樣的教養方式必然會造成幼兒的消極創造性行為。

  5.同伴交往機會缺乏。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

同伴的缺乏,導致幼兒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

由於親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種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

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就會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製的行為。

  放任孩子任性的危害

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

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如關心、謙讓、助人、同情等)的行為。

幼兒任性還會影響成人、同伴對他們的評價,並由此影響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

任性的孩子通常藉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情緒、要求與脾氣。

如果這些消極行為經常發生,就會強化他們的不良個性品質。

同時,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

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孩子任性怎麼辦

  秘訣一:讀懂寶寶的心

父母A:一個雙休日,我領著女兒逛商店。

興致正高時,女兒卻心煩意亂發脾氣。

我一邊哄,一邊勸,怎麼也不管用。

我急了,準備抱起孩子往外走。

就在我蹲下身來的瞬間,才恍然大悟:原來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看去,看不見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任性發脾氣,原來和我心情不一樣。

我突然領悟到,有時候孩子任性發脾氣,有他的道理,我們需要理解孩子,讀懂孩子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心理諮詢師點評:孩子任性不聽話,不接受大人講的道理,往往因為大人不懂「小人」心。

如果從孩子的立場,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們相通。

我們一旦讀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就會多一些順利,少一些失誤。

  秘訣二:不給寶寶把任性當作要挾父母的機會

父母B:我看過前蘇聯英雄舒拉小時候的故事。

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吃飯後才吃的粉羹,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同意,而且沒有哄他,屋裡只剩下舒拉自己。

他哭喊了一陣後,不見回音,自覺沒趣就用木塊碼東西玩了。

以後每次舒拉任性哭鬧時,爸爸媽媽不遷就他,也不給他當「觀眾」,事後再給他講道理。

就這樣,很快治好了舒拉任性哭鬧的毛病。

我們這樣對孩子,也沒有孩子任性的煩惱。

所以,我的切身體會是:最好開初時狠狠心,不遷就孩子,像舒拉的父母那樣防患於未然。

心理諮詢師點評:這位父母的感悟是有道理的,作為一種性格特徵,任性有很大的後天因素。

你是不是孩子剛一哭鬧,就心軟了,就百依百順?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鬧這個要挾大人的「法寶」,而無休止地惡性發展下去時,再想解決就很難辦了。

孩子會很敏銳地抓住時機,學會影響父母,甚至要挾父母。

所以,必須從很早就注意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不給孩子學會用任性要挾父母的機會。

  秘訣三:以合理的方式滿足寶寶的合理需求

父母C:我認為,適時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預防孩子任性毛病的一個方法。

比如,孩子一天沒見到你了,想跟你親熱一番,讓你講個故事什麼的,這就是合理要求。

你為什麼非要等他大哭大鬧犯起性子來再滿足他呢?我孩子剛進幼兒園的時候,我就堅持這樣的原則,送孩子的時候,不等孩子鬧,我就把孩子抱在懷裡,擁抱親吻一番,滿足他的親情和皮膚感覺需要,之後絕不再遷就。

孩子總能高高興興地跑進幼兒園,從沒有因為不想離開媽媽而任性犯擰的時候。

心理諮詢師點評:不錯,孩子的任性常常是為了爭取某種需要的滿足。

聰明的做法是以合理的方式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等孩子任性發脾氣了再來答應孩子的要求,是最愚蠢的做法。

當然,滿足孩子的需要一定要講究條件,對於不能或不該滿足的需要一定要堅守原則,毫不妥協。

  秘訣四:給寶寶創造集體生活的機會

父母D:一次,我的孩子帶著剛買來的自動坦克在外面玩的時候,鄰居幾個小朋友想和孩子交換玩。

孩子不願意,我們趕緊勸說他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他就是不聽,而且和我們任性地大鬧。

別的小朋友則繼續玩起了他們的遊戲,非常開心。

我的孩子不鬧不吵了,靜靜地看著他們,最後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換玩具,一起玩。

由此,我感到,預防孩子任性的毛病,最好是讓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從此,我想了好多辦法,給孩子創造集體活動的機會。

心理諮詢師點評:任性是自我中心的產物,集體活動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徑。

因為集體活動有其規範,遵從集體規範是參與集體活動的前提。

而孩子的天性就是不喜歡孤獨,所以,讓孩子到夥伴中去,到集體中去,的確是富於遠見的對策。

  秘訣五:寶寶任性時不予理睬

父母E:我孩子兩歲的時候,常常任性胡鬧,我呵斥他就跟誇獎他一樣,越是呵斥他越是來勁。

有天他又任性胡鬧,恰好我手上正忙著一件事情,根本沒顧上他。

幾分鐘後,等我忙過了,孩子已經在旁邊安靜地玩起來了。

這偶然的發現,讓我找到了一個對付孩子任性的秘訣,那就是有時候孩子發脾氣胡鬧,我全當沒看見,一會兒就風平浪靜了。

心理諮詢師點評:孩子都有引起成人關注的強烈願望。

有時候孩子胡鬧,與其說是任性不如說是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

而這時一旦對孩子給予批評呵斥,恰好滿足了孩子被關注的願望,於是孩子學會了用任性來引起成人的關注,因此,不予理睬是可取的對策。

等孩子終止任性行為的時候再給予關注,這樣,就把孩子引起成人關注的需要和良好的行為表現建立了暫時神經聯繫,從而也就抑制了任性的行為。

  秘訣六:及時轉移寶寶的注意

父母F: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其他方面去,我們就抓住時機用轉移注意來避免孩子的任性。

比如,孩子任性哭鬧,我突然拿出個新奇的東西自言自語;「唉呀!這東西真奇怪。

」或者故作驚訝地說:「瞧!街上那大汽車裝的是什麼?」,要不就說「走,到外面去。

」時過境遷,孩子會忘記了剛才的事。

心理諮詢師點評:人的心態是由注意決定的,注意轉移了,心態也就變化了。

因此,轉移注意是矯正孩子任性毛病的可行辦法。

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不著哄勸,不知不覺間就會淡化孩子的擰勁,消除任性的毛病。

  別把寶寶任性當個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質、膽汁質、抑鬱質和粘液質等先天類型。

受遺傳的影響,有的寶寶天生氣質就屬於較興奮的類型,情緒表現較強烈,屬於那種所謂「有個性」的,如果後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現任性的行為。

所謂「有個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見,在碰到問題時,能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與合理行為,不違心屈從,不隨風搖擺。

個性表現的方面很多:有善良、勇敢、誠實、守信等。

任性雖然也表現為堅持自己的想法與行為,卻是無理取鬧,所堅持的不是合理的觀點和行為。

顯然,天天爸爸還沒有真正理解「任性」與「個性」的本質特徵與本質區別。

天天也並不是「有個性」,而是非常「任性」。

爸爸已經承認錯誤,可是在爸爸的再三懇求下,天天就是不聽,這顯然是一種任性的表現。

  挖一挖任性的根

1、遺傳因素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質、膽汁質、抑鬱質和粘液質等先天類型。

受遺傳的影響,有的寶寶天生氣質就屬於較興奮的類型,情緒表現較強烈,屬於那種所謂「有個性」的,如果後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現任性的行為。

2、處於心理反抗期正常情況下,寶寶兩三歲開始出現心理反抗現象,出現強烈的獨立需求意識,如要自己吃飯,上下樓梯不願別人牽領,自己家的東西不讓別人動。

處處以自我為核心,遇到不滿意不順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鬧,勸阻和強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協,自己滿意為止。

3、後天養成

父母對寶寶溺愛、嬌慣、放任、遷就。

父母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造成寶寶的逆反心理,不管你說的對不對,他都不願接受,從而埋下了任性的種子。



父母蔑視寶寶的人格,總愛諷刺、挖苦、責罵他,或者當著眾人的面數落他。

你的話雖然是對的,但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寶寶雖然心裡明白錯了,可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評,於是就「擰」著來對抗。

父母平時一意孤行,不聽勸告,在潛移默化中,寶寶也慢慢形成了任性的性格。

4、錯把任性當個性把寶寶的缺點看成優點,寶寶越是強硬,越感到他有「個性」,助長了任性行為。

  孩子任性的解決方法

1、滿足寶寶的合理要求如果不尊重寶寶,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沒有實現的可能,都予以否認,這樣寶寶的要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不滿心理,產生對抗情緒,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出正當的要求,一味地順從大人,行為畏縮,膽小怕事,從而失去個性。

2、不能無原則地遷就寶寶如果寶寶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滿足,你無原則地遷就他,漸漸地,寶寶必然為所欲為,自私自利,不講道理,任性蠻橫。

因此,只有寶寶得到尊重的同時你又不遷就他,寶寶的心理才會健康發展,才能使寶寶既有鮮明的個性又不至於任意妄為。

3、讓寶寶明白:滿足是有條件的如果覺得寶寶的要求合理,再有條件地滿足他。

讓寶寶明白:滿足是有條件的,不能隨心所欲。

父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寶寶的自主性和獨立意識,如吃什麼菜、穿什麼衣服、玩什麼玩具,多徵求寶寶的意見,同時給寶寶一些限制條件,例如,讓他只能在幾套方案中選擇,超過了條件限制便不能滿足要求。

只有這樣,寶寶才會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必須放棄不合理的要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5歲孩子為什麼特別任性

許多父母與幼兒教師都發現,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時,就不那麼聽話了,大人讓他幹什麼,他偏對著幹。這種情況大多在2歲時開始出現,3歲後走向高峰。其實,這就是心理學家所稱的兒童的「第一反抗期」。 在第一...

孩子太任性怎麼教育

孩子的任性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的嬌縱的結果,常常是在父母的寬容、嬌縱下慢慢形成。而愛不適度和放鬆教育,無節制地滿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無一定的生活常規和行為準則,則是孩子產...

寶寶脾氣大怎麼辦?看看別人家媽媽怎麼收拾的

有些孩子外表很可愛,但是脾氣非常大,如果有什麼事情不順他的心,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他可以鬧個天翻地覆,大聲哭鬧、在地上打滾,或撕扯自己的頭髮、衣服,或抱著成人的腿部賴著不走,耍盡花招,讓父母無...

孩子總是哭鬧,爸媽該怎麼辦?

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如關心、謙讓、助人、同情等)的行為。

智慧父母:聰明應對孩子的任性行為(下)

應對:糾正任性行為的基本法則1.蹲下來,站在孩子高度看問題。媽媽經驗談一個雙休日,我領著女兒逛商店。我興致正高時,女兒卻莫名其妙發起脾氣來,怎麼哄都不管用。沒辦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

獨生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問:我的孩子快三歲了,平常家裡人都寵著他,造成孩子的脾氣很大,稍有不順心便要大哭大喊,甚至躺在地上打滾。真不知該怎麼好?答:獨生子女任性、愛發脾氣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沒能滿足,就大哭...

孩子發脾氣的定義 如何改善

孩子發脾氣的定義是什麼呢?發脾氣是指兒童在受到挫折後哭叫吵鬧的現象。在各年齡階段均可出現,以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更為常見。該行為的發生與兒童的素質及所受的教育有關。困難氣質兒童易於出現這種現象。父母...

孩子脾氣不好怎麼辦?媽媽需要知道的糾正方法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脾氣不好的孩子,換句話說就是太任性。任性的孩子通常會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等方式,來表現他們的情緒、要求與脾氣。 其實任性是小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孩子...

如何教育任性的寶寶

寶寶任性的表現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一刻不停地在屋裡又蹦又跳,一會兒竄到沙發上,一會兒又爬到床上,屋裡被弄得凌亂不堪,他自己也渾身大汗,滿臉通紅;有的孩子看電視時,總愛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