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小氣娃,怎麼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家娃今年2歲,特別小氣。

別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玩具都不肯借別人;哪怕是平時不怎麼喜歡的玩具,也不讓別人碰一下。

雖然我們反覆和他說,別人只是借去玩一下,會還你的,可他還是緊緊拽著不鬆手。

搞得我很尷尬。

我和他爸爸都不是小氣的人,他這小氣的樣子真是太丟臉了。

我們平時給他買的玩具還挺多的,沒人來玩的時候,也沒見他多稀罕,可為什麼一有人來玩,他就那麼小氣呢?我們該怎麼教育呢?

首先,想告訴這位家長的是,孩子這種「對自己物品特別在意」的表現,可能要持續到五六歲。

這是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自我價值判斷初步形成的關鍵期——對自己物品的占有和掌控,正是在這種心理發展特點主導下的外在表現。

所以,並不是「小氣」。

「是我的,我不給」

自我意識萌發,開始對「界限」進行初步的探索

其實,當孩子還是個小嬰兒時,他是分不清自己和環境,以及自己與他人的區別的,常以為自己和周遭的一切是渾然一體的。

但當進入1歲半至2歲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逐漸發展起來了,開始意識到「我」和「你」,以及「我」與周遭的環境是相分離的,「我」是獨立的。

隨著這種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孩子開始需要建立和滿足「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主導權了,其中包括對自己物品的掌控權。

因此,當家長要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時,即便是孩子平時不怎麼稀罕的玩具,他也依然不願意。

這是因為孩子感受到,「我」對所擁有物品的掌控權受到了挑戰。

「反抗」,是他在捍衛「我」的權利。

而且,往往家長越要孩子分享,孩子反抗得越厲害。

其實,這樣的表現,也是孩子對「界限」的初步探索——通過對物權的爭取,明確自己的權利界限。

「你真小氣」

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影響自我價值的良性構建

如果不了解這個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需求,而一味以成人的價值判斷,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甚至因為孩子不願分享自己的物品而責備或打罵孩子,不但會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還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因為孩子的自我評價和價值判斷往往來自「鏡像的自我」——也就是說周圍的人怎麼看待和評價他,他就怎麼看待和評價自己。

所以,當孩子的物權意識屢遭挑戰和破壞後,他就會對這件事變得不確信了,漸漸便不敢再爭取這項權利了(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變得不敢爭取屬於自己的權益);更為關鍵的是,在這種行為屢遭責備和否定後,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不好」「不對」,這不但會導致孩子低自尊、不自信,還嚴重影響了自我價值的良性構建。

「就是借,也不行」

生活經驗缺乏,將「借」「分享」等同於失去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其實還不太分得清「送」「借」「分享」的區別。

因為2歲的他們,生活經驗還比較缺乏,也許在被要求將自己的玩具「借」出去前,還不曾獲得過「借」「還」的生活體驗,所以在他們眼裡,不論是「借」還是「分享」,往往都與「失去」是同一種概念。

所以,即便家長一再保證對方會還給他,他依然不會「放心」地將物品「借」出去。

「你來決定」

尊重孩子的心理發展,「自我滿足」後才能更好「利他」

當了解了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後,在與他的相處時,我們就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所以,當下次再發生這樣的情況時,不妨事先將孩子這個階段的特點和表現與對方家長做一次溝通,取得對方的理解,並請對方到時也帶一個玩具過來,這就避免了到時的尷尬。

另外,在這樣的場景中,也不妨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來決定要不要分享、分享什麼。

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並擁有一定「權利」後,反而更可能表現出符合大人期待的行為。

當然,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依然有可能牢牢守著自己的東西,對你say「NO」。

那也無妨,尊重他對自己物品的主導權。

當孩子幼年時對自己的物品獲得「擁有」的充分體驗後,日後對他人才能更有底氣地「給予」。

全文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所有的爸媽都應該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特別有趣: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

寶寶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

當你想讓寶寶分享的時候,你是否這樣說:「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吧。」「把你的零食和分點給其他小朋友吧!」而寶寶的態度是:「不給、不給,這是我的!」寶寶這麼堅決,感到很尷尬,心中有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