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到就搶,搶不到就打?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物權概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

在天才寶貝,父母通過發現問題、反思、分享,育兒智慧不斷地提高,他們常常感慨,「在天才寶貝,育兒路上不再孤單」。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概念。

問題的提出

媽媽問:今天帶孩子坐高鐵時,鄰座有個姐姐在玩塑料花,他也想玩一下。

他一開始問:「姐姐,我能玩一下嗎?」姐姐不同意。

他又拿出故事書去交換,小姐姐還是不同意。

他又說:「過1分鐘可以給我玩嗎?」還是失敗了。

最後他終於生氣了,上前去抓小姐姐的頭髮。

我趕緊把他抱開時,他也哭了。

和他溝通了半天,效果並不好,他雖認錯了,但他還是說想玩塑料花。

再遇到這事時,我該怎麼做呢?

在這個問題中,可以看到孩子是願意溝通,並且能夠堅持想辦法去得到自己想要玩的玩具,但是由於他對物權概念的不理解,導致他到最後都是非常困惑的,為什麼我努力了,還是得不到呢?

許多家長可能會覺得「物權」的概念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太生疏了?然然媽媽作為一名全職媽媽,用專業的角度分享了她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概念,然然在媽媽的引導下,他又收穫了什麼呢?一起來讀一讀。

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概念?

很多朋友都問過我同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少看到你家然然和別的小朋友搶玩具?」仔細回想這也許和我們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的物權概念有關。

家長們或許會認為這麼小的孩子哪裡會有什麼物權概念?

大家是否還記得哈佛大學教育學王濤博士在《規矩和愛》的講座中分享的視頻:剛出生十分鐘的寶寶就會模仿爸爸做伸出舌頭的動作,他能準確的知道舌頭是屬於他的,在身體的什麼部位,他能夠如何控制。

所以說很多東西不是孩子不具備,而是家長認為他不具備而不去重視,孩子在與生俱來的權利被忽視後,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捍衛,這就產生了種種家長們覺得棘手的行為。

很多孩子在物權概念沒有培養起來的情況下,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就理所當然的認為:我想玩,就要拿過來,拿不到就搶,搶不到就打。

於是乎孩子動手,家長干預,接下來是勸說,教育,道歉齊上陣,結果下次同樣的情形同樣的情節照舊重演,家長沒轍,孩子也無辜。

對於我家然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問題,王濤博士曾經說過:「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不是因為他特別乖,而是你們在問題發生之前做得足夠多,讓他明白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問題又該怎樣處理?他就能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他會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他就會少了很多煩惱,這對他的成長很有幫助。

物權概念的培養

在然然一歲兩個月開始牙牙學語時我們就同步培養他的物權概念,每買回來一樣玩具都鄭重其事地跟他說:「這是買給然然的玩具,然然要自己保管好,誰想玩這個玩具都要經過然然的同意。

」並由他指定位置擺放這個玩具,讓他深刻意識到這是真正屬於他的玩具,他有完全的擁有權與支配權。

孩子只有在得到足夠的尊重與滿足後才會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才會設身處地地考慮別人的感受。

我們在生活中也不斷的對他進行訓練,讓他分清我、我的、我的東西以及別人的東西。

比如收衣服的時候,反覆告訴他然然的衣服,爸爸的衣服,媽媽的衣服,哥哥的衣服,姐姐的衣服,之後讓他自己辨認並幫忙分類,他對這項工作樂此不彼。

家裡的其他東西也教他如此辨認。

到超市里也明確告訴他,沒付錢的東西都不屬於我們,可以拿下了看,但是看完要放回去。

然然在家裡想要玩哥哥姐姐的東西時,我們都會鼓勵他自己去和哥哥姐姐商量,並且事先告訴他:「一定要哥哥姐姐同意才可以拿,就像你的玩具也要你同意了別人才能拿一樣。

開始我們也擔心他這麼小能理解嗎?事實證明我們低估了他,他表現得很好,沒有搶,沒有哭,也沒有得不到的失落。

而且對自己經過努力得來的東西格外珍惜。

當孩子的物權概念越來越清晰時,他也就自然而然地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不會隨意去搶別人的東西了。

家長的誤區

家長在生活中常忽略孩子物權概念及感受的一個行為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分享,甚至在孩子表示拒絕分享後對他進行批評教育。

殊不知這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作為孩子最信賴的人,你們不但不保護他的物權不受侵犯,還要幫著別人來侵犯,他自己捍衛自己的物權時還要被批評,還被要求下次不能再犯,要主動分享。

請問孩子何錯之有?

家長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作為人,我們必須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思想,行為,情緒,時間,資源等等,並對之產生的結果負責任。

如果不確立「我的」這個概念,我們就不能明確自我,不知道哪些是屬於我們的,我們可以支配什麼,我們要對什麼負責,也就無法產生責任心,不能對自己的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運用。

因此,我們應盡力幫助孩子建立並保護他的物權概念,不要強迫他們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屬於他的物品,等到他的物權意識充分鞏固,安全感得到足夠滿足後,在他樂於分享的情況下,再鼓勵他進行分享。

例如有次然然在大廳很開心地玩一個玩具,有個小朋友衝過來要搶那個玩具,然然把玩具放到身後,伸出一隻手擋在身子前面說:「我不同意,是我先拿到的。

」那個小朋友眼裡只有玩具,根本不理會然然的話,伸手就抓住他的衣領使勁拽,然然大聲說:「我生氣了。

」站起來轉身走開,那個小朋友沒搶到玩具急得大哭,他媽媽拉著他說:「不哭了,小哥哥不願意給你玩,我們去玩別的玩具。

」小朋友哪肯罷休,越哭越凶,他媽媽看著我,或許是希望我能叫然然把玩具讓給小朋友,讓他停止哭。

我很平靜地對她說:「不好意思,這個玩具是我兒子先拿到的,要等他不玩了才能給你們,如果是你兒子先拿到的玩具,我也會叫我兒子要等待。

希望你能理解。

或許很多家長覺得我這樣是教孩子小氣,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別人的孩子為搶不到玩具哭並不是我和我孩子的錯,而是對方沒有適時給他的孩子建立物權概念導致他的孩子在哭。

如果我們在自己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強迫他去分享,是會給孩子帶來缺失感的,你從他手中拿走的不僅僅是玩具,更重要的是情感和對你的信賴,你在把他的物權界限弄混亂了,你是在用行為告訴他,他也可以隨意拿別人的玩具,也可以通過哭泣,耍賴,動手搶來達到目的。

我想這一定是所有家長不希望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

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概念其實也是尊重他成長發展的規律,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對物品的占有欲越來越強,這需要我們及時幫助他建立「所有權」概念,讓他明白哪些東西是屬於他的,他有權利處置,別人要拿他的東西必須經過他同意,他拿別人的東西也必須經過別人同意。

這對孩子道德觀念的形成非常重要。

適時為孩子建立物權概念的意義

  • 孩子在物權獲得明確和尊重的過程中,能源源不斷地感受到父母家人對自己的愛,從而增強對父母,家庭的感激和熱愛之情,家人通過尊重的形式贈與他的小物品,他會視為寶貝格外珍惜。

    就像然然在一歲多時,問姐姐要了一個玩具豬豬俠,至今一年多了,他仍保管得很好,經常念叨:姐姐送給我一個會賣二手棒棒糖的豬豬俠。

  • 在他眼中他最喜歡的玩偶是豬豬俠,最喜歡吃的是棒棒糖,上音樂課有棒棒糖的歌他學得格外認真,和好朋友Andrew哥哥的見面儀式是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大聲唱《豬豬俠之歌》。

    這就是尊重與愛得到充分滿足後的泛化表現。

    反之孩子在感覺自己遭受委屈和忽視時,也會泛化出一系列帶有壞情緒的行為。

  • 尊重孩子的物權,能讓孩子感覺到他是這些物品真正的小主人,隨之增強的還有自信心,責任感,自豪感以及自主意識。

    這對減少孩子的依賴性,幫助孩子逐步從依附地位走向主導地位很有幫助。

  • 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孩子在保管,整理,使用這些物品的過程中,動手能力,管理能力,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等等相關的優良品質都會得到很好地培養。

    在這一過程中接受的教育是主動,自然,全面的,會潛移默化植入他的心靈,伴隨他的一生。

  • 孩子的情商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大大提高。

    比如上周,然然在小區里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他想玩一個妹妹的玩具電話,妹妹沒有同意,他就用自己的玩具小汽車和另一個小朋友換了一個會唱歌的小兔,接著用小兔和妹妹換到了玩具電話,當時他一拿到電話立刻興沖沖跑過來叫我看,可見他當時是多麼的興奮,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了多大的滿足。

  • 我稱讚了他,問他:「你有沒有和小朋友說謝謝?」他轉過身跑去和兩個小朋友分別道謝,又回到我身邊報告:「媽媽,我和小朋友說謝謝了。

    」他玩過電話之後還知道按順序把玩具換回來並向小朋友道謝。

    可見孩子在物權得到滿足之後隨之而來的情緒和行為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喜悅的。

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概念小提示

  • 訂立規矩,明確事先告知的必要性。

    媽媽事先告知孩子哪些東西可以拿,哪些東西不可以拿。

    也告訴孩子想要什麼東西是要先告訴媽媽他想要,讓媽媽幫他看可不可以。

  • 從借用和輪流使用開始鍛鍊。

    通過短時間的借用遊戲,讓孩子感覺玩具會很快回到他手中,不讓他產生失去玩具的焦慮。

  • 堅持原則。

    規則訂立之後,就要切實遵守,千萬不要隨著家長的心情或為了貪圖方便(讓孩子儘快停止哭鬧)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又不可以,朝令夕改,會令孩子莫名其妙,產生混淆不清的誤導。

  • 每天和孩子共同回顧所發生的事情。

    進行有效的親子對話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鼓勵他說出一天所發生的大小事情,可以防範一些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行為。

  • 適時鼓勵與讚美。

    對於孩子取得的小小進步都要給予適時的鼓勵與讚美,孩子會更有信心和動力去做到更好。

如果我們從以上這些方面為孩子做了鋪墊,孩子還是會在一些行為上無理取鬧,那麼家長需要觀察孩子的飲食、睡眠和身體狀況,讓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健康成長,這是樹立規矩的基本條件。

切勿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看完然然媽媽的分享,您有什麼感受呢?不要總說孩子小,3-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提前給孩子做好鋪墊,陪伴他更快樂自信地長大。

文章部分內容和觀點源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與我們聯繫

閱讀更多內容,請關注」蘇州天才寶貝「公眾號,育苑小飛叔微信號mftksz.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偷」東西 與物權意識有關?

不少媽媽在寶寶上幼兒園後,總會在孩子的口袋裡、書包里發現一些不少自己買個孩子的東西。這讓媽媽們有種晴天霹靂的感覺:寶寶小小年紀怎麼就學會偷東西了?!麻麻們要hold住,別輕易把孩子拿別人東西的行...

正確面對孩子的「自私」,家長要這樣做

孩子到了自我意識萌生的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自私」的行為,比較常見的有霸占玩具、私藏東西、搶占家人等。很多父母感到很頭疼,對此「自私」行為所採取的政策就是斥責打罵, 希望孩子不要養成自私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