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管教PK放任自流,家庭教育中的「度」你如何把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權威型」不是最合適的度!

初為父母意味著什麼?做好父母又意味著什麼?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有形形色色的思考:

我們對孩子的愛、為孩子做一切,就是溺愛孩子嗎?

對孩子嚴格的管束就是不愛孩子了嗎?

父母是否應該平衡管束和放任,在其中尋找合適的度,使愛而不溺,厲而不害?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本里,一直收錄有一個1960年的研究,即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Baumrind)的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孩子學習成績的研究。

其研究結果歸納出3種家庭教育類型: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後來在研究基礎上又加上了忽視型)。

權威型是指父母對孩子有嚴格的要求,同時給孩子以情感上的溫暖,使嚴格的要求得以實施,變成孩子自覺、主動的行為。

因為這個類型像是介於專制型和放縱型之間,許多人認為這就是度的把握,在黑和白之間有適中類型,也許是灰色。

但是,《溺愛孩子是編造的故事》一書的作者阿爾菲·科恩(Alfie Kohn)持有不同的立場!

他在書中寫道:「在尋求第三種選擇時,許多理論工作者和研究者推崇黛安娜·鮑姆林德的權威式家庭教育。

這種方式體現為,父母一方面為孩子的所作所為傾注感情、給予支持,另一方面牢牢掌控、執行規則不走樣。

推崇者認為,這兩方面的巧妙融合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我不主張這種權威型的家長方式,主要因為它仍然要靠權威的實施。

大多數人可能並沒有認識到,這種權威主導論反映了鮑姆林德個人所擁護的傳統價值觀。

對「權威型」的爭議和不同解讀

的確,鮑姆林德的育兒觀和對年輕家長的勸告,是大有爭議的。

比方說體罰。

她認為打嬰幼兒屁股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父母下手時留有分寸,不要過猛,打完再曉之以理就可以。

但她沒說,練過鐵砂掌的和手無縛雞之力的父母是否能有一樣的分寸,也沒說孩子聽不進去怎麼辦。

這和她給權威型養育的至高價值是一致的。

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和社會機構提出不同看法,全美兒童發展研究會2016年新出爐的社會政策報告《美國公立學校體罰現狀》代表了對鮑姆林德的回應。

還有一個在研究領域常見的趨勢是,重新解讀權威型家庭教育的內涵。

科恩在閱讀大量文獻時,注意到:「有時候研究人員對權威教養方式的定義,與鮑姆林德的相去甚遠。

他們的研究報告里提到的良好教育結果,多是因為家長少用甚至不用管束手段對孩子教育所致。

相反,靠權威約束和管控包括懲罰的教育,往往會妨礙孩子的道德發展,削弱孩子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減少他們主動助人的可能性。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味強調順服教育,特別因為孩子的行為讓家長內心不快,就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行進行控制管理,都只能帶來破壞性後果。

父母的強權教育,讓孩子能看到,也能立竿見影,但對孩子和社會都不利。

嚴厲管教PK放任自流

一個新近在加拿大的研究特別有意思,它把父母過去的教養方法和多年後孩子為人處世的能力做評測,力圖尋其因果關係。

研究者記錄了孩子2~5歲時父母的養育方式,8年後再調查這些孩子的情況。

結果發現,注重懲罰教育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較具攻擊性行為、易焦慮,不願助人或與人分享。

另外,美國一項兩年的追蹤研究也發現,排除家庭收入因素,那些家教嚴厲且不顧孩子感受的家庭的孩子,更易患肥胖症。

很多研究都表明,這類家庭教育的負向結果較多,特別與打孩子相關。

那麼,父母對孩子放任自流又會怎樣?

研究這類家庭教育的效果是不容易的事,很多研究者不能辨識這類家長。

一方面,有的家長對孩子做錯事或需要幫助一點不上心;另一方面,有的家長特別用心,會有意選擇少干預的教育策略。

但無論如何,證據表明,不用心的家長,雖然不太理想,但至少比獨斷專行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性要小些。

還有研究說,小時候受懲罰的程度可預測孩子長大後具有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的程度;而「不管不問、出爾反爾」的家教不會導致此結果。

對少年的家庭研究也發現,獨斷專行的家庭教育與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的「家庭生活滿意度」有相關性,但放任自流的家庭並沒有這類負向效果

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顏色

上述對比,並不能說明專制權威型和放縱型二者之間哪個更好些,更沒法說兩極之間要把握好一個何種的度。

這裡並沒有中間道路。

從嚴厲獨斷家長作風到聽之任之家長作風之間,任何一個度的努力都會徒勞無益。

在黑和白之間的選擇不應是灰色,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顏色!

這個全新的顏色,或家庭教育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科恩說這個新的方式是「跟孩子合作」

這種家庭教育與有些方式很相像,如積極回應孩子,父母努力移情理解孩子。

但與父母嚴格控制管束大相逕庭,與放任不管更是截然不同,更有別於鮑姆林德那種傾注感情支持又嚴格要求控制的權威式家庭教育方式。

也許,這個全新的顏色是我們家庭教育方式的新出路。

這種新方式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

請繼續關注我們的文章。


薛燁博士的這篇文章,似乎是在說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研究受到的衝擊和質疑。

但實際上,我們可以從他大量的分析和給出的心理學追蹤實驗結果中,反思到我們其實對很多教育心理學觀點的理解並不清晰和透徹,甚至研究領域本身,對這些觀點也有相差甚遠的解讀。

所以,家庭教育的迷思,更是因為我們往往太迷信某些觀點,而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以及對孩子的觀察、信心和「量身定製」的管教方式。


文/薛燁(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任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大學諮詢、教育心理學與研究系副教授)

聯合作者/董建村


想要學習更多育兒知識,歡迎添加小助手好友(微信號:haomamawxy)免費入群交流學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最好別讓孩子懼怕你?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說:孩子在家裡得有個怕的人。意思大概是說,如果沒有人管得住孩子,如果不能夠給孩子某個威懾或者顧忌,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毫無規矩。所以,家人都會有意識地塑造出這樣一個嚴厲的爸爸或...

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1、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及其類型特徵為了研究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我們有必要了解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以及不同家庭教養方式的特徵。1.1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對於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有多種,其中...

和善而堅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上周在群里與大家分享《和善而堅定,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課前小調查時發現,因為自己情緒管理沒做好、因為老人、因為孩子屢教不改......導致我們很難做到和善而堅定。您是否也感同身受?您是哪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