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療癒正念 - 自我慈悲學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雍置疑的,當代的正念在身心健康專業與臨床應用上愈來愈普遍,早在2007年, 就有調查發現這個趨勢,並發表於美國心理治療雜誌,根據針對心理治療師的調查, ... 當代的療癒正念 劉益宏 分享在facebook 分享在linkedin 分享在twitter 分享在email 無雍置疑的,當代的正念在身心健康專業與臨床應用上愈來愈普遍,早在2007年,就有調查發現這個趨勢,並發表於美國心理治療雜誌,根據針對心理治療師的調查,當時已有41.4%的治療師在治療上應用到正念在他們對個案的治療上,雖然認知行為治療在美國仍然最普遍(68.8%),但是先前很熱門的心理分析與心理動力則已經掉到35.4%,而這個正念逐步普及流行的趨勢,現在還在持續當中。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1960-1970年代,有大批的靈性追求者轉向尋找並投入以禪修及靜坐為主的東方靈修,他們之中有相當比例的人,直到目前仍從事臨床研究或臨床治療的工作,他們由於個人投入正念練習,並且獲得許多好處,也就持續將他們所獲得的助益分享給其他人,特別是接受他們治療或幫助的個案。

心理治療師們也發現,正念不只是佛教心理學的核心,也更是所有各種心理治療的核心與基礎,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在心理治療界,不論治療師採用的是那一種心理治療模式,幾乎都會應用到正念,因為心理治療上最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幫助個案接納他們當下的處境,而當代正念則特別強調這一點,也最能助個案逐漸接受他們當下的處境。

正念之所以這麼流行最重要的原因,則來自科學實證上所呈現的效益,這也是正念至今仍持續盛行最大的動力,有關正念的研究一再證實其的效益,正念因而成為當下腦神經科學、身心醫學與心理治療相關議題最熱門的研究主題,與正念與自我慈悲及慈悲相關的研究數量,近年來一直呈現大幅成長的趨勢。

回顧當代以認知為主的心理治療,有人將其在發展上,區分為三波的發展潮流,第一波潮流是以傳統刺激與反應的制約理論為核心的治療模式,第二波則是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的治療模式,目前則進入到第三波,而第三波則是以正念或接納為基礎的認知治療模式,例如ACT、DBT等。

我們目前正處於科學心理學與佛教心理學交融激盪,結出豐碩果實的年代。

對於現代的正念的瞭解,最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從當代最流行的正念減壓課程的創始人卡巴金教授對正念的定義說起,卡巴金教授對現代的正念所提供的操作型定義是:正念是一種覺知,這樣的覺知可以靠著刻意的訓練來培育,而培育的方法,就是刻意的專注在當下每時每刻所感受到的內在經驗或外在刺激上。

當代的正念和古典正念一樣強調刻意專注的覺知,但是特別強調這樣的覺知是帶著不評價、全然接納的態度,也就是說,當代的正念強調這是一種覺知的能力,這種覺察的能力,當你帶著全然接納,不評價的態度專注在當下時,在那這一刻所升起的覺知。

當代的正念特別提醒我們,當我們帶著不評價、全然接納的態度去覺知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時,我們會經驗到,正念所覺知到的經驗不必然是正面的,也不必然是好的經驗,這時,我們需要練習的,只是如實的體驗當下的感受,這對我們而言,其實也是最困難的操練。

當代的正念有以下這幾個特點:第一個他是全然專注的,第二個他是刻意停留在當下的經驗的,第三個,當他覺知時,他是帶著不評價的、全然接受的態度的。

這樣的體驗生活的能力,過去在⻄方教育或現代的生活中,是比較少被如此強調,為現代人甚至是比較不熟悉的,然而,這個不評價、全然接受的態度,現在卻被認為能貫穿當代各種不同的身心醫學與心理治療,這也是不同心理治療方法都一致同意能發揮療癒效果最重要的關鍵。

這樣的靜觀方法帶領我們以開放的、接納的、不評價的態度觀察內在的經驗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覺知態度,來練習正念,例如我們可以先從用這樣的態度來觀察外在環境給我們的刺激。

這些外在環境給我們的刺激,可能透過身體的五官,轉化成五感進入我們的覺知。

也就是說,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身這五個感官,將環境當中的光線、聽音、空氣中的味道、食物的味道,身體感受到的刺激,轉換成我們能體會的經驗。

當這些外在的刺激,進入我們覺知時,我們內在所興起的感受、認知、信念、情緒或感覺,我們也可以練習以正念的態度加以覺知,也就是以時時刻刻專注的,臨在當下,以不評價的態度來觀察這些內在經驗的起伏與變化,只是觀察不給予評價,不管我們所接受到的,讓我們感覺舒適,還是不舒適,或這外在刺激,激起我們興起的想法是好,還是壞,或我們對其所下的判價,我們認為的是對的還是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或者我們所感受到的我們身體是健康還是病痛,或者外在事情為我們是重要,或者是細微,我們都只是觀察,都不加以評價,全然接受。

當代的正念在心理治療上應用愈來愈為廣泛,因此當代的正念可以稱為療癒性的正念。

療癒性的正念大幅的擴展了傳統經典上正念的概念,而最主要被加入,或者被強調的元素,則是不判價、接納與慈悲或自我慈悲這幾個概念。

當代正念的定義,最為大家熟悉的,當推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教授所提出的定義。

卡巴金教授指出:正念是一種覺知,這個覺知是透過刻意的、不判價的對當下生命經驗保持時時刻刻專注所產生的。

”Theawarenessthatemergesthroughpayingattentiononpurpose,inthepresentmoment,andnon-judgementallytotheunfoldingofexperiencemomenttomoment”(Kabat-zinn2003) Bishop則是在2004年整合了諸多學者的共識,對正念提出了另一個定義:正念是一種可以自我調節的專注力,這個專注力可以維持在當下的生命經驗上,藉此幫助人提昇對當下心智活動的辦識,因而人可以調適對特定的經驗的反應;這個專注力同時具有好奇、開放與接納的特質。

”Self-regulationofattentionsothatitismaintainedonimmediateexperience,therebyallowingforincreasedrecognitionofmentaleventsinthepresentmoment”and“adoptingaparticularorientationtowardone’sexperiencethatischaracterizedbycuriosity,openness,andacceptance”這個定義很清晰的呈現了當代正念在臨床應用上所強調的接納特質。

簡單的說,療癒性的正念主要在於開發帶著接納態度,對當下生命經驗的覺知與專注,也就是說,覺知(awareness)與接納(acceptance)兩者是同樣重要的,可以這麼說:缺乏接納特質的覺知是無益的;同樣的,盲目沒有覺知的慈悲與接納,也是無助於療癒的。

在這個以正念和接納為基礎的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們將他們的重點導向幫助病人重塑對接納他們的經驗,而不是去探究他們病態的想法,情緒或行為,當病人不再厭惡他們不健康的想法,情緒或行為時,一個嶄新的治療向度反而展開了,缺乏這個向度,正是過去治療失敗最常見的共通點。

當我們可以用接納、不評價的正念態度去生活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內在的經驗本質開始產生改變,所謂境隨心轉,當我們全然接受我們的經驗,反而才是轉化我們經驗的開始,當我們的經驗改變,也會帶來生活的改變。

這也就是當代正念最吸引人的地方。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留言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個人網站網址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上一頁上一篇正念的特質 其他文章 練習檔案 當代的療癒正念 無雍置疑的,當代的正念在身心健康專業與臨床應用上愈 劉益宏 2021年1月16日 自我慈悲 正念的特質 正念幾個重要的特質正念來自巴利文中的Sati,中 劉益宏 2021年1月7日 練習檔案 我是誰? 靜觀中我們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我是誰?不論答案 劉益宏 2020年12月22日 相關網站 -正念與自我慈悲 -台灣正念工坊 -正念自我慈悲中心 網站地圖 -關於我們 -正念與慈悲 -師資介紹 -課程服務 -最新文章 聯絡我們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2021自我慈悲學堂.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