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傾聽代替吼罵,你不知道對孩子有多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一個朋友,面對老公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在抱怨:爸爸認為孩子要多練習寫字,以後長大就會更聰明學習更棒!於是買了好幾本描紅本來給孩子每天練習,而且一寫就是兩三頁,剛開始孩子還乖乖地完成爸爸的任務,後來就不樂意了,每次一寫就皺眉頭,才寫幾個字就開始發獃。

他爸爸看到這樣就劈頭蓋臉的指責道:「寫這麼點字就不想寫了?你怎麼都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考100分?」「爸爸,好累啊,我不想寫這麼多!」孩子流著眼淚說。

朋友也說小孩子還小,寫不了這麼多,寫多了也沒效果。

可孩子的爸爸卻一意孤行,不聽孩子的想法,非要兒子按他原來布置的去做,有時甚至還讓孩子多寫點,覺得這樣做是為孩子的將來好。

孩子沒辦法只能聽話照做。


轉眼2年多過去了,那天去朋友家,看到朋友的兒子正好在寫作業,我拿起一本作業本來看,發現作業本上的字不太端正,歪歪扭扭,而且還喜歡塗改。

這時朋友的老公說:「我這孩子挺聰明,成績也不錯,就是字寫得亂七八糟,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改不過來,氣死我啦!」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的教育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

對兒童的傾聽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價值的尊重與接納。

如果朋友的愛人能在兒子不願寫字的時候能停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分析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及時調整教育方法,我想現在的情況會大有不同。

01。

發脾氣,會讓我們錯失很多孩子好的一面

一個手忙腳亂的早晨,米媽正準備一家人的早飯,突然聽到客廳傳來什麼東西打碎的聲音,探頭看見兒子站在柜子邊的凳子上,手足無措地看著一地的碎玻璃。

「幹壞事」被逮到現行,米媽當時忙的脫不開手,氣得大吼大叫,恨不得馬上要去揍兒子。

兒子嚇到了,一會走過來,邊哭邊說:「我想拿杯子給你們倒果汁…」

米媽一下子呆住了,就算再怎麼趕時間,再怎麼擔心孩子的安全,也抵不過誤解孩子的好意而怒吼他帶來的傷害。

喜歡發吼的家長,確實容易錯過孩子很多不一樣的面。

面對孩子,我們很多時候都有這些困惑——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是我想的那樣?

為什麼Ta總是不聽話?

為什麼我費盡口舌,孩子就是改不過來?

我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憑著自己的經驗,理所當然地解讀孩子的心思。

大人習慣了從自身的角度去想孩子的問題,一旦孩子出現與我們期望所不符的行為時,就覺得「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孩子怎麼如此麻煩!「如此不聽話」,進而對孩子大吼大叫。

但是,我們若克制自己不去吼叫,並且蹲下來,耐心、仔細傾聽孩子,也許就會像米媽一樣,其實,孩子都不是「問題小孩」。

02、不發脾氣,才能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

大家有沒有見到這樣的情景:家長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總愛自行其事,愛搭不理,這種無效的對話溝通方式,常導致家長下達指令後不見執行而多次嘮叨,最後發展到大聲訓斥,然後甚至打罵。

上班的時間就要到了,兒子在門口穿鞋。

「快點,快點!」 西西媽一邊催孩子,一邊急急忙忙收拾,可是兒子卻在門口磨蹭著。

「為什麼每次上學前你都這樣慢!」 西西媽 又像往常一樣訓斥他。

「媽媽,我的鞋穿不起來……」兒子小聲說。

「這麼大個人了,還不能自己好好穿鞋!」 西西媽 火冒三丈,拎起孩子的書包和自己的背包,又三下兩下替他穿好鞋,拉著孩子就往樓下跑……

下班一到家,西西媽忙著去做飯,留下兒子在門口換鞋。

過了好大一會兒,只聽丈夫在門口嚷嚷:「你是怎麼搞的?給孩子買這麼小的鞋!」

怎麼會呢?這是新鞋,買的時候特地注意了尺寸的,難道拿錯了?西西媽拿起鞋子看了一下,果然比兒子的腳小了一碼!

晚上替兒子洗漱時,發現他的兩隻小腳磨起了小水泡,西西媽再次大聲責問兒子「為什麼不早點和媽媽說鞋子小了呢?」

「我早上想說的,可你沒讓我說!」兒子委屈巴巴地說。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在與父母作對,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態度。

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表達的機會,我們不要一下子怒氣上頭,就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

家長不能用一貫的固定思維去考量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而是要先學會傾聽,再找解決的辦法。

03、耐心傾聽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❶ 耐心等孩子把話說完整,不要中途打斷。

傾聽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儘量聽孩子把話說完,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大人如果用粗暴的怒吼,宣洩的只是自己的情緒,卻同時阻斷了與孩子交流的機會。

而且,大人對孩子的發吼,即使孩子表面上服從了,內心可能一直是不服氣的,甚至一點點地疏遠我們。

作為幼兒園老師,果果很擅長和小孩子打交道,她發現總有孩子喜歡找她訴苦,比如被調皮的弟弟捉弄,向媽媽說卻被呵斥「不讓著弟弟、不愛護弟弟的姐姐」;

邀請小朋友來家裡共同完成研究作業,卻被家長武斷地認為「貪玩,不寫作業、不練琴」…

而且這些孩子訴苦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最討厭被媽媽教訓了」,所以,他們變得不喜歡跟大人說話,甚至還防著大人,更不願意說心裡話。

孩子的表達方式跟大人是不一樣的,大人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說得沒有道理就輕易打斷,一定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把話說完。

如果孩子的說法合情合理,還要給予Ta鼓勵和讚揚,讓Ta感受到父母是重視並且尊重Ta的意願,這樣孩子才能更容易與父母達成共識。

❷ 聽孩子說話時,不要居高臨下

如果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爸爸媽媽站在決對領導者的位置,尋找一切機會指出孩子的缺點、指導做事的方法,這種形式上的對話,對親子溝通並不討好。

如果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在分析和評價自己,Ta就不想再說了。

這跟吼孩子是一樣的效果,時間長了,孩子也不願意繼續跟我們交流的。

孩子特別再意自己說話時父母的態度,如果你能欣喜地,或者微笑地點頭同意,就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號,讓孩子感知你很想聽他說些什麼。

孩子就會非常認真地說出他要說的內容。

相反,如果你心在不焉,沒有積極的回應,孩子可能從一開始就不願意說下去,轉而做其他事。

所以,在聽孩子說的時候,不要直接作出評價或質問,最好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來讓孩子自然地講出自己的內心想法。

❸ 不僅要聽孩子說了什麼,還要聽出孩子沒說的

孩子還處在成長階段,表達能力肯定不能和大人比。

我們在聽孩子說話時,除了要心平氣和地聽孩子說,還要能夠聽出孩子沒有說出來的話。

如果孩子在訴說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讓孩子舉一些例子。

孩子可能說「老師們都不喜歡我……」,父母可以很平靜地接著說「你怎麼知道的?」、「比方說……」或「你可不可以舉幾個例子」等,讓孩子說的更清楚、更具體一些。

實際上,傾聽,不僅是讓孩子說出想法,更需要在聽過的過程中,觀察孩子,發現孩子隱藏在表層之下的想法和感受,從更深一層去幫助孩子解決的行為問題。

否則,我們還是容易陷入新一輪的吼叫中。

❹ 聽孩子傾訴完,要及時給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也有家長可能會說,「我也聽孩子說了呀,可孩子還是會犯錯,這時就特別容易控制不住要吼他了。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要好好想想,是不是傾聽的環節哪裡出了問題。

孩子跟父母溝通,除了希望我們能理解Ta,也希望能從父母這裡得到建設性或啟發性的建議,還要是具體可行的。

有的孩子在家玩耍,習慣性破壞。

惹得家長每次都大吼大叫,嚇得孩子當時會規矩了一點,但是之後,某一天孩子又開始在屋裡作亂起來,繼續破話...其實,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家長就應該及時糾正,甚至給孩子多種選擇或提供建議。

比如,可以到門口玩,或者玩這種遊戲,必須在自己的臥室玩等等。

孩子可以怎麼做?哪些不能做?要達到什麼樣程度?很多家長並沒有在孩子犯錯後,及時給予建議和選擇,導致,很多問題一錯再錯。

提出建設性、啟發性、具體可行性的建議,是傾聽孩子後,讓孩子做出改進的第一步。

04

傾聽孩子,要注意有效溝通的小細節

我們在傾聽的時候,還有一些小的細節要注意:

比如,注意眼神交流和身體語言。

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儘可能多地和孩子進行眼神交流,這會不自覺地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傾聽是彼此心靈的關注,如果家長和孩子在交流時缺乏目光關注,而是很隨意應答,便無法培養孩子目光交流時的專注。

很多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後,上課時眼睛四處亂看,甚至亂講話,這都與平時家長過於隨意和孩子交流有直接關係。

再有,傾聽孩子時,表現很感興趣的樣子。

讓孩子確認你在傾聽。

孩子在講一件事時,家長需要積極回應,以讓孩子確認你在認真傾聽他講話。

比如可以在孩子完整講完一句話,或者一句話時回應,「嗯!」「是嗎?」「怎麼會這樣?」「哇,真是有趣呢!」「好,繼續講,我非常感興趣」等。

這種積極的回應並不會打斷孩子正在講的內容,不會造成專注力的破壞。

這些其實也是溝通中的一些注意事項,Dora媽就不再多舉了。

傾聽孩子,讓他們講出心中的困惑、想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容易與孩子達成共識。

有一句話這樣說的:傾聽花開的聲音,我們能讀懂花兒的心思;傾聽溪水的歌聲,我們能讀懂山林的呼吸;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擇學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台。

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涵靜說養育|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溝通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其實,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第一部分 孩子不願和家長溝...

孩子在青春期,家長怎麼做才不會傷到孩子!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其實,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