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小事扼殺了寶寶的社交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最近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最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里,超過七成的家長選擇了自信和溝通能力。

這兩者都是有利於孩子終身學習的社會能力。

在現實環境中,由於受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下,許多家長仍按照自己的理念為孩子創設出自己心中的成長模式,殊不知卻違背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從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兒童心理和社會交往的問題。

1、只在幼兒園裡學開口

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不該只局限在幼兒園,家庭和社會才是更廣闊的空間。

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自我表達,每個幼兒一開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開口,比如爸爸媽媽等,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選擇熟悉的場地,讓孩子開口。

比如,先在家裡人面前表現自己,說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漸漸的,當家裡來客人時,可以讓孩子嘗試為大家表演,之後可以帶孩子到小區或朋友家中,與陌生人交談。

幼兒的情感框架就是在與父母交流和共處中搭建起來了,會影響他未來的與人交往能力。

「但有些父母太過依賴早教等社會培訓機構,有時候因為工作太忙,甚至把孩子『外包』給這些機構。

當親子相處時間越少,孩子沒有辦法得到幸福感時,他就極有可能不願說話或變得性格內向。

2、過度保護寶寶

在幼兒園裡,小朋友間時常會因為玩具或事物產生衝突,甚至吵架、打鬧。

孩子吵架,吵過就忘,但部分家長卻頗為「記仇」。

有的家長會說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負你,他是壞人』之類的評價。

殊不知,家長這樣做不僅是過度保護,並且人為地給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

其實,吵鬧是孩子交往的一種方式,而且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

家長不該簡單地充當法官,而是了解事情前因後果以及孩子內心想法,幫助他分析和解決問題。

3、不讓孩子搶玩具

不少家長害怕孩子間產生衝突,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往往息事寧人地說:「不要搶,我再給你買一件。

」家長千萬別做「和事佬」,其實這樣是扼殺了孩子與人交往的一次機會。

孩子或許就在爭搶玩具的過程中,領悟到怎麼才能與人溝通,並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要進行交流和相互交往,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寶寶在小群體中能很快地適應,與夥伴們相處得很好,而有些寶寶不僅不能適應,反而會鬱鬱不樂,這應當引起家長的注意,要適時加以引導,讓寶寶快樂、自如地處理這些關係。

寶寶不僅要敢於與人交往,樂於與人交往,還要會與人交往。

在這一點上,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方式起著決定性的因素。

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民主型的,尊重寶寶,有關寶寶的事情要和他商量,聽聽寶寶的想法,即使只是一個形式,也能讓寶寶感覺到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遇到事情應該互相商量。

小編總結: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會不利於他們融入集體,和其他孩子產生距離感。

其實父母應該給孩子適當的自我空間、尊重孩子,鼓勵他們與人交往,培養性格開朗的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幼兒之間為什麼容易發生衝突?

文章選自作者新書《寶寶入園-陪孩子度過入園關鍵期》幼兒園老師的困惑:在幼兒園,孩子之間的小糾紛幾乎每天都有,如:互相爭搶玩具、某某小朋友打其他小朋友等等,幼兒之間為什麼容易發生衝突?作為教師,面...

快樂育兒:孩子受到欺負時該怎麼辦?

前一段時間在問答上見到一個問題:「孩子同桌總是欺負我女兒,我找過他的家長,他家長很不講理,護著他的孩子,怎麼辦?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他們將一步步踏入社會。入園上學將面臨和更多的不同的孩子相處,而...

增強自信心,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我是一名幼兒教師,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容樂觀,父母只注重幼兒的知識教育而忽略對幼兒的情商教育,所以我寫這篇文章,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重視幼...

爸媽三件事 扼殺寶寶交往能力

在現在競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家長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寶寶光學知識點是不夠的,決定孩子未來的還有更多另外的因素:據最近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最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里,超過七成的家長選擇了自信和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