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真的是正確的管教方法嗎?很多家長都做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養孩子難,教育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家長們好不容易在寶寶餵養的路上摸爬滾順利通關,又要開始面對各種寶寶早期教育難題。
terrible 2 ,horrible 3 ,孩子越大越難管教,似乎每一天都會把自己氣吐血個三百回合……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內容是關乎中國千年文化中的棍棒教子文化。
打孩子究竟是不是正確的管教方法?對孩子和大人又有哪些影響呢?先來聽一個故事。
坐公交車時,我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哭鬧,大概原因是不願意去幼兒園。
在我看來,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正處於分離焦慮的體驗時期,不願意和父母分別,拒絕投入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是再正常不過的。
當媽媽的先生了氣,對著孩子他爸喊了起來:「你也不管管!」
孩子他爸倒是挺有執行力,一把拎起孩子放到腿上,對著屁股就是一巴掌。
哭鬧戛然而止,全車靜默了漫長的三秒鐘後,孩子口中噴湧出爆炸般的哭喊。
孩子的母親更生氣了,說:「哪有你這麼管孩子的!」 我悄聲對身邊的老婆說:「這根本不是管,這就是打。
」
打孩子,真的是為他好嗎?
在很多人眼裡,體罰仍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管教手段,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
雖然管教可以促進行為的塑造與品質的養成,體罰卻並不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什麼指導性的幫助。
管教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在某些具體的情境下「應該怎麼做」,而「打孩子」這件事,充其量只能讓孩子知道「不能做什麼」。
拋開有暴力傾向、以及通過暴力來宣洩自身情緒的父母不談,對於大多數家長而言,打孩子,是家長們證明自己在教育中並不是「無能為力」的最終底牌。
作為一名父親,我非常理解,為人父母在很多時候挺無助的。
當辦法用盡,好話說完,孩子依然不去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暴力就有可能成為最後逼不得已的選擇。
父母們總會為自己開脫:「我是打了他沒錯,可我不是為了他好嗎?」 但這並不能構成打孩子的理由。
原因很簡單:你以為通過「打孩子」能讓孩子越來越好,可實際上,「打孩子」這件事情,會帶來巨大的身心健康風險。
生理與心理傷害
暴力必然會導致生理傷害。
孩子可能不得不帶著紅腫的雙眼、明顯的淤青與傷痕進入學校、操場等社交環境。
生理上的痛楚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可傷痕累累很有可能給孩子帶來更多困擾。
孩子們很在乎在自己小圈子裡的形象、表現與評價。
而挨打這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他的朋友、同學甚至師長對他的評價,也很可能影響到他對自身的認識和態度。
並不能因為一個孩子年齡小,就忽視他的自尊與自我認同。
此外,在公共場合——尤其是對孩子有特殊意義的公共場合——打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將是巨大的。
與心理創傷相比,生理上的那點兒痛苦甚至都算不上什麼。
有研究發現,在一些於公共場合遭受父母毆打的孩子身上,會有類似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它主要源於爆發性的傷害,還會在相當程度上誘發其他的心理問題,比如極度消沉、拒絕社交、甚至自殺、自傷傾向。
「體罰」的惡性循環
對於某些不幸的孩子來說,挨打這件事已經司空見慣。
他們的父母已經將之看成一種行之有效的管教手法。
已經有眾多的研究表明,在有「打孩子」風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不少重要的心理指標都受到了影響。
他們的自尊程度往往更低,而攻擊性、失落感和焦慮程度往往更高。
這其實很好理解: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對挨打的擔驚受怕之中,他肯定沒法獲取長期有效的安全感——自然會變得焦慮、敏感、緊張、急於保護自我。
也許恰恰是因為缺乏穩定的情緒狀態,這些孩子們在智力水平、學業水平以及注意力水平的發展,經常有所欠缺。
而恰恰是這些欠缺,又很容易把他們重新帶入「挨打」的惡性循環。
越表現不好越挨打,越挨打就越表現不好,在這種情況下,體罰已經徹底喪失了任何管教的意義。
與此同時,童年的慘痛經歷並不僅僅影響當小孩的這幾年。
最近的一些研究還發現,孩子童年挨打的次數越多,長大後越容易產生物質濫用的問題,比如有菸癮或酒癮;主觀幸福感的平均程度,也普遍比同齡人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重男輕女」思想的家庭中,如果女孩子僅僅因為自身的性別原因而遭遇暴力,很有可能對她成年後在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之中的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受害者不僅是孩子
也許很多父母打孩子,是出於他們自己口中的「愛」。
但在年幼的孩子看來,打了就是打了,基本上跟愛不愛沒什麼關係。
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成人認為的那麼能夠了解長輩的良苦用心。
通常來說,孩子對於父母有積極的情感,所以孩子們會黏著自己的爸爸媽媽,擁抱、親吻他們。
可暴力,是對這種積極情感的直接否定,嚴重弱化了孩子與父母之間原本充盈的吸引力。
針對孩子的家庭暴力,尤其在孩子的學齡期,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也直接衍生出了更多的問題。
比如,孩子會拒絕與父母溝通,向父母撒謊,與父母的關係逐漸淡漠。
除此之外,「打孩子」這件事還會影響到其他關係——別以為打孩子這事,孩子是唯一的受害者。
受害者還有可能是孩子的父母:
許多研究探討了「打孩子」的夫妻之間的關係,發現越是愛打孩子的夫妻,他們之間打架的頻率也更高,因為孩子的原因產生劇烈分歧的可能性也更大。
受害者也有可能是孩子的孩子:
很多小時候被父母打過的人都會說「我以後絕不打我的孩子」,但是,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成為父母之後,大約三分之一,依然會沿用自己父母當年對待自己的方法,用體罰來教育下一代。
孩子和他們的家庭都各有差異,有的家庭感情比較親密,有的孩子「皮」一些。
所以,站在科學統計的角度上,上面那些不一而同的症狀,並不是「打孩子」的絕對後果。
但是,您不要因此鬆了一口氣。
上面這些風險,與家庭中針對孩子的暴力行為有著非常高的相關性——並不是因為孩子足夠「皮」,就可以不加控制的打罵。
不能因為給了這些打罵一個「我是為了你好」的面具,就掩蓋了它給一個孩子心理發展所埋下的巨大隱患。
家庭教育高招: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文 | 蛋殼媽 為了給北京蔚藍的天空做出一份貢獻,最近蛋殼媽上下班都乘坐地鐵,今天下班在換乘地鐵的時候剛好趕上晚高峰。蛋殼媽乘扶梯下樓的時候,聽到上行扶梯上有什麼東西哐里哐當的從上面滾了下來,順...
當你忍不住要動手打孩子時,進來看看
當孩子調皮搗蛋時,爸爸媽媽到底該不該打罵孩子呢?幾乎所有教育專家都反對打罵的教育方式,但是根據實際調查,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父母會用打罵或者體罰的方式管教,其原因或者是他們從小是在打罵的教育中長大的...
美國暴力專家:常挨打的孩子比正常平均成績低5分,性格差異最大
美國暴力專家:常挨打的孩子比正常平均成績低5分,性格差異最大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父親因女兒頂嘴,拿皮帶狂抽6歲女兒一個多小時,直到孩子說:「爸,我起不來了。」從盛怒中驚醒的爸爸把女兒送進了醫院,...
爺爺超市扇孫女致流鼻血大哭:小孩不聽話該不該打?
一般人都說隔代親,隔代親。尤其是現在的孩子,簡直是家裡的寵兒。大多數的爺爺奶奶,都是比較疼愛自己的小孩的。但總有一些例外的存在。就比如上周就有個爺爺在超市,因為孫女哭鬧不肯離開,這個爺爺就朝其臉...
這兩個年齡段孩子,再生氣也別動手!影響孩子一生
記得汪涵說過這麼一句話:「父母的雙手是用來擁抱孩子的,而不是用來打孩子的。」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甚至會動手。嬌媽在這裡提醒各位家長,以下2個階段的孩子千萬不能打罵。
「虎媽」、「狼爸」的嚴厲教育是最危險的教育
孩子是脆弱的,成長需要鼓勵,一切嚴厲的對待都可能隱藏著某種傷害。大部分父母同意「棍棒」教育有害,克制自己放下手中的棍棒,那心中的棍棒呢?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情。飽含真誠的寬容教育...
哈佛大學最新研究,看了之後你還敢打罵孩子嗎?
「嘭」的一聲響,隔壁又傳來了媽媽的訓斥聲和孩子的啼哭聲。經常在樓道里碰到這對年輕夫婦,一來二去就認識了。雖然才剛二十出頭,但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四歲的寶貝,叫「小豆包」,因為長得可愛性格又活潑,基本...
父母再生氣,這3個年齡孩子也萬萬不能打,只會越打越不聽話!
當很多孩子頑皮不聽話時,父母都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甚至會動手打孩子,但是在打了孩子之後,很多家長心裡又特別後悔,後悔自己太衝動了,沒忍住就對孩子動了手。
這兩個年齡段的寶寶打不得 寶寶爸媽千萬要謹記
一般來說,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很少會打孩子了,不像以前家裡孩子多,真是不打不成材。雖說少,但是並不是說沒有,但是爸爸媽媽一定要謹記,孩子在兩個成長階段是不能打的。兩個年齡段的寶寶不能打儘量控制自...
孩子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看一看就明白了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在遭受「軟暴力」。「軟暴力」,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它潛在的危害,往往被忽視掉,甚至有時會被界定成一種「習慣」。在對孩子的「軟暴力」當中,語言暴力是最常見的,也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