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兒子總被別的孩子欺負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廣秀老師:

我的孩子3歲半,鄰居都這麼說:這孩子多老實呀!的確,我平時比較注重對孩子進行守規矩﹑懂禮貌的教育,孩子並不任性。

可是隨著跟其他孩子玩的機會的增多,我發現孩子總被「欺負」。

比如:在親子班一起玩玩具,他拿起一個積木塊,有時就被某個孩子搶走,並被告知:這是我的。

而我孩子就不會搶別人的玩具。

我心裡挺不是滋味,那個孩子的家長也不說話,我也不好意思說其它的,我不太喜歡生事,怕掌握不好尺度容易造成矛盾,畢竟大家還要經常在一起。

所以只是讓我的孩子去拿其它玩具或吸引他的注意到其他事情。

請您幫我支支招,今後怎樣解決類似的問題呢?包括今後怎樣去引導這麼大的孩子,提高他的社會交往水平等等。

謝謝!

焦急的媽媽

一﹑孩子衝突之源:自我中心看別人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做了一個「三座山」的立體模型,如下圖所示:

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

實驗結果表明:三、四歲的幼兒無一例外地認為別人在另一個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樣的!部分五六歲的幼兒也是如此。

皮亞傑把幼兒思考問題時,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別人的觀點的這種現象稱為自我中心主義。

就以這位媽媽述說的搶積木這一衝突來說,她的孩子認為,「這塊積木好玩,它就是我的。

」而另一個孩子也同樣會想:「這塊積木我喜歡,我也要玩兒」,毫不猶豫地搶過來,根本意識不到這種搶的做法是不對的。

因為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看別人」的思維特點,在幼兒園裡孩子們經常會圍繞玩具﹑座位﹑遊戲先後順序等發生衝突。

二﹑家長如何看待孩子間的衝突

面對孩子間的衝突,家長應該理性對待。

這是人類從幼年走向成熟的一個必然階段。

孩子在與同伴的衝突和敵意中,可以克服自我中心,習得一些有效的交往技能。

況且,年幼的孩子情感發育不成熟,情緒的可控性不強,他們的衝突是即時性的,來得快,去得更快。

關於這一點,德國漫畫大師埃·奧·卜勞恩在他的《父與子》中有生動形象的刻畫(見下圖):

從漫畫內容可見,當家長為著孩子間的衝突拳腳相向時,孩子已經友好地玩在一起了。

因此
,家長沒必要把孩子間的衝突當一回事,更沒必要大動干戈,粗暴干涉。

家長直接參與孩子們的糾紛,既小題大做,影響成人間的關係,也會剝奪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獲得經驗的機會,反而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水平的提高。

這位媽媽看到孩子積木被搶,心疼孩子,又有點抱怨對方家長不干涉,覺得自己孩子被「欺負了」,卻沒意識到,孩子如何面對「欺負」,如何在被「欺負」中學會跟同伴自如交往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家長不能跟著孩子一輩子,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同伴﹑同學都友好地善待她的孩子

孩子必須學會獨立解決與同伴間的各種衝突和糾紛。

否則,他在群體中只能處於劣勢,對集體生活產生畏怯﹑自卑心理。

三﹑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提高其人際交往水平

3--4歲的孩子模仿性強,喜歡結識小夥伴並和同伴玩耍。

家長引導的重點是設法給孩子創造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幫助孩子擺脫自我中心狀態,學會換位思考,自信而友好地跟同伴進行交流。

具體可嘗試以下做法:

(一)發揮榜樣示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自居作用」是幼兒的重要心理特徵之一,所謂「自居作用」指的是幼兒模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教師等的言語、動作、表情,並以他們的形象來認同自己的行為。

美國社會學家班杜拉等人也通過大量的實驗,提出觀察和模仿是兒童早期學習的重要方式,並且兒童年齡越小,模仿性越強。

基於這一點兒,家長在人際交往方面要給孩子作出榜樣,發揮良好的示範作用。

比如:舉止大方﹑待人熱情﹑主動跟人打招呼問好﹑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等等。

(二)創設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

孩子就要跟孩子玩兒,假如家長怕危險﹑怕被欺負﹑怕孩子跟人學壞等,一味兒地把孩子圈在家裡,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跟同齡人交往,其性格和交往技能當然無法充分發展。

因此,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間的交往,並給孩子創設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

三歲左右的孩子儘量送到條件好點的幼兒園,讓他在集體生活中習得規則,掌握與同齡人的相處之道;同時要介紹他認識親朋好友家跟他同齡的孩子或街坊鄰居間年齡相近的玩伴,創造孩子和同齡人一起玩的機會。

孩子實戰經驗越多,越容易掌握人際交往規則,增強人際交往的主動性。

(三)對孩子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家長絕對不能代替孩子解決人際衝突,但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孩子因勢利導。

在引導孩子時,要注意不能讓孩子能忍則忍,那會讓孩子變得懦弱無能;也不能鼓勵孩子以暴制暴,以牙還牙,那會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

重點是精神上的鼓勵和技巧上的引導。

比如:當孩子的積木被搶時,仔細觀察孩子在被搶後的表現。

假如孩子很平靜,又拿起另一個玩具玩了,事後表揚他,懂得退讓是懂事的表現;再啟發他,如何化被動為主動,比如,下次玩的時候,看到那個小朋友也喜歡這塊積木,不等他搶,就主動讓給他,努力跟他做好朋友。

如果成為好朋友了,兩個人在一起玩就會更有意思;假如覺得被搶很憤怒,很生氣,可以大聲表達不滿:「你為什麼搶我的玩具?你再這樣,我就不跟你玩了!」讓搶的孩子意識到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或者試著跟那個孩子商量:你拿了我的玩具,什麼時候還給我?能否把你的玩具拿來跟我交換等,讓孩子學會平等互換。

(四)注重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

四條之中,這條最重要。

因為性格決定命運。

在人際交往中,性格活潑開朗﹑舉止大方自信的人更有人緣。

培養孩子性格的措施很多,主要建議如下:

1.家長要愛孩子,多鼓勵和肯定孩子,培植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2.家長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對話和交流,遇事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家長要善於給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比如家裡來客人時,讓孩子給客人打招呼,問好,表演節目......;讓孩子不懼怕客人;平常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走動,主動挑起話題,讓孩子跟人對話,趁機夸孩子聰明,乖巧等,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暗示孩子「你能行!」「大家都喜歡你!」讓孩子喜歡並樂於在人前表現。

4.鼓勵孩子在幼兒園和日常生活中多交朋友。

有意地問他諸如「你在幼兒園最喜歡的小朋友是誰?」「你為什麼喜歡他?」「你今天和哪位小朋友在一起最開心?」「你今天幫助了哪位小朋友?」「老師今天有沒有表揚你?你覺得你今天表現最好的是什麼啊?」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合作﹑共享﹑幫助等品質,樹立與他人相處的信心。

5.通過卡通片﹑講故事等,讓孩子知道面對欺負時如何處理,怎樣正面解決問題;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等等(註:本文選自廣秀育兒專著《好家教培養好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

強化「接受邀請」的行為。不合群的孩子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偶爾接受個別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發現孩子接受了別的小朋友邀請,並表示願意參加,更要大...

原創:寶寶在幼兒園不合群怎麼辦?

孩子上幼兒園後,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不能夠迅速地融入幼兒園的生活中,不愛與其它的小朋友講話,不愛與其它小朋友一塊玩,對於別的小朋友主動的問話也不回答,顯得很不合群,很孤獨。孩子在幼兒園時期不合群,是...

孩子的人際關係好不好,要從小抓起

讓我們把目標投向幼兒園,有一項研究把兒童把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並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

孩子,不要再變得默默無聞了!

你的孩子是否是這樣的:在熟悉的人面前很活潑開朗,話也特別多。但一到學校或是有許多陌生人的場合,孩子就變得默默無聞,怎麼都不愛說話。作為家長的你,重視過這個問題嗎?孩子性格內向從表面上看這是孩子的...

幼兒之間為什麼容易發生衝突?

文章選自作者新書《寶寶入園-陪孩子度過入園關鍵期》幼兒園老師的困惑:在幼兒園,孩子之間的小糾紛幾乎每天都有,如:互相爭搶玩具、某某小朋友打其他小朋友等等,幼兒之間為什麼容易發生衝突?作為教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