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歲寶寶的模仿能力,這樣回應寶寶會更聰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年齡發展,不同階段的孩子可能出現哪些模仿能力呢?

(文字較長,建議收藏)

6個月之前:眼神接觸是模仿關鍵

剛出生的新生兒就會模仿大人吐舌頭或張開嘴巴的動作,不過這時候可能只是單純本能反射動作而已。

真正有意義的模仿大約要到3個月大左右,此時的寶寶喜歡注視著爸媽,看著大人的臉孔和嘴巴進行模仿動作。

然而,未滿1歲的寶寶,本身是個大近視眼,感覺通路尚未成熟,看不清楚太遠的距離,模仿能力因而有所限制。

在前6個月階段最重要的重點是眼神接觸,抱著孩子時,儘量保持眼神注視;當爸媽與寶寶四目相對,寶寶覺得有安全感,才會進而啟動模仿機轉。

否則若是寶寶看著你,爸媽卻不予理會,他就會開始哭鬧,因為寶寶覺得他被拒絕了,當然也就不會有模仿的出現了。

缺乏模仿經驗,話可能會說不好

許多爸媽都會覺得小嬰兒聽也聽不懂、看也看不清楚,就讓他自己躺在嬰兒床上,因而忽略了臉型及嘴型的模仿,寶寶沒有模仿的意願與動機,可能影響之後學習說話的能力。

象是有些寶寶學講話的速度較慢,可能是與模仿經驗有關,因為缺乏臉型與嘴型的模仿經驗,寶寶就不太會說話。

不要以為寶寶前6個月時期什麼都不會,這6個月反而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6個月~1歲:物品與動作沒有重要連結

寶寶6個月大之後,視覺功能逐漸發展,可以看見的範圍變得較遠,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也越來越有興趣,而且,不像小嬰兒時期只有反射動作,拿到東西就會因反射動作而抓著不放,此時身體動作已可以打破反射,動作模仿的能力變得較好。

只是這時候對於物品的概念還不太成熟,看到爸媽拿起手搖鈴敲打,寶寶也會隨手抓起東西就敲敲打打,無論那是玩具還是電話,光光老師提醒爸媽不要強迫寶寶這個東西只能這樣、那個東西只能那樣,因為這個階段的動作模仿比物品特質來得重要。

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在引導寶寶模仿動作時,加入簡單的單詞,象是教導6、7個月大的寶寶,揮手再見時,說bye bye;伸手打招呼時,說握握手,促進語言社交的發展。

12歲:語言能力也是模仿來的

等到將近1歲時,孩子就會進入語言發展的階段。

1歲的孩子對於動物或物體的叫聲很有興趣,能夠模仿大約4種動作的叫聲。

到了1.5歲左右,孩子差不多開始學著說話。

語言能力也是模仿過程,必須配合聽覺區辨能力,加上嘴型動作的模仿組合。

若孩子在嬰兒時期擁有許多模仿經驗,其語言發展也會更加成熟。

在語言過程之中,聲音分辨成主體聲音和背景聲音兩種:爸比媽咪直接與孩子對話,就是主體聲音;從音響撥放出音樂或電視節目的講話聲音,就屬於背景聲音。

如果希望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得好,就需要有主體聲音的刺激,也就要是有人與孩子說話,孩子才會模仿。

否則即便每日24小時長時間播放音樂或故事,也不太會誘發孩子模仿的動機。

物品有了特定配對用法

1歲大的寶寶在模仿動作的特質上,出現配對概念,也就是特定物品會有相對應的動作,象是孩子拿到梳子,就知道往頭上做出梳的動作;拿到電話的話筒,就知道要放在耳朵旁邊聽、嘴巴再念念有詞好像在與人對談,物品與動作之間的連結變得明顯。

大人注意言行做好榜樣

1~2歲的孩子移動能力更為成熟,除了在地上爬行之外,開始會走路,甚至爬到柜子上,對於環境周遭的一切都十分好奇,但孩子還不能分辨事情的對錯,因此爸媽應該將危險物品收置於孩子不易取得之處,並多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語與行為,以作為孩子的模仿好榜樣。

23歲:模仿一連串的序列動作

2~3歲的孩子開始出現一連串的動作模仿。

光光老師舉例說明,1歲孩子的模仿動作就是反覆地玩切比薩的遊戲;到了2歲,就可以將動作組合起來,象是切了比薩之後,把比薩放在盤子上,再把盤子端給別人…等進行一連串的動作和序列的動作。

在美國社會學家米德(Mead)的兒童社會化理論之中指出,2~3歲的孩子會模仿不自覺模仿他覺得重要的事情,包含模仿媽咪拿著眉筆化妝的動作、模仿爸比拿著公文包去上班…等特定的動作舉止。

不立即反應而是延緩模仿

這時候也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具有延緩模仿(delayed imitation)的能力,就是當孩子將日常生活發生的事件,或是對於人物的觀察儲存於記憶中,不像以往只能在當下立即模仿動作,而是在某一個環境之中,再把過去的記憶叫出來,不需要直接看著對象做出動作,這就是延緩模仿的能力。

眼前沒有對象為何孩子還是能夠模仿?根據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的解釋,本來模仿是實時照著對象做出來行為,然而,隨著身心發展,幼兒模仿範圍逐漸擴大,模仿動作內化(interiorization)而形成心像。

出現不當模仿不需要處罰

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可以鼓勵他,藉以強化好的行為,相反地,如果孩子出現不恰當的模仿反應,建議爸媽儘量不要使用高壓處罰方式,而是以冷處理或是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以免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因為可能只是孩子在某個情境模仿了不適合的動作而已。

孩子口味也會模仿爸媽?

孩子的味覺適應在2.5歲之前會固定,小時候吃過的東西這一輩子就會記著。

因此,在2歲之前,爸媽越常給予的食物,就會變成是孩子味覺的喜好,象是家裡都吃很咸,孩子以後就會習慣吃重口味;愛吃辣的爸媽,總是提供偏辣口味的食物,孩子很自然地也會喜歡吃辣。

人類是雜食性動物,有一個生理性特質是小時候媽咪提供給他吃的東西,都是安全的;長大之後,擔心有中毒的可能性就不再隨便吃東西。

也因為是雜食性動物,對於食物有敏感期,若在2.5歲之前曾經嘗過的味道,之後的接受度就較高,此與模仿不一定有關係,因為不是模仿爸媽吃的味道,而是與經驗有關。

34歲:玩扮家家酒模仿角色

孩子從一開始模仿大人的表情、動作,再來是出現配對的模仿動作到一連串的模仿動作,大約到了3歲開始有角色的概念,也就是會模仿角色。

這時候的孩子十分迷戀扮家家酒的遊戲,很喜歡扮演各種不同角色。

出現了性別認同概念

孩子起初是沒有性別概念,所以,小女孩在2歲之前像個小男生也不用太擔心。

隨著孩子意識到男生與女生的區別之後,逐漸地女生較像個女生,男生像個男生。

在扮演遊戲時,通常會選擇扮演與自己同性別的角色,象是小女生就會傾向模仿媽咪或姊姊、小男生會想模仿爸比或哥哥,此種性別模仿,是兒童心理發展中性別認同的重要學習歷程,也是因為開始有了角色的概念所致。

這時可以協助孩子創造遊戲情境及提供適合的遊戲道具,引導孩子在活動中對社會角色及規範的認識及了解。

避免引以為戒的示範

這個時間點還有一個模仿特質就是,孩子的模仿能力越來越好,幾乎什麼都可以模仿,但推理能力還沒有那麼成熟,所以,爸媽一定要避免做出引以為戒的示範,否則等於是挖洞給孩子跳。

光光老師指出,這是爸媽最常犯的錯誤,十個媽咪就會有八個媽咪都會這樣做:告訴孩子這邊有個洞,不要踩它,但卻故意做出踩的動作,下一秒,你就會看到孩子伸出腳想要踩那個洞。

習慣與大人溝通的爸媽,通常告訴他人不能做某事時,為了強調為什麼不能這樣做,而會特別口頭解釋,並身體力行示範,但對於未滿4歲的孩子來說,看到那個動作就會想要執行動作,你問孩子這個動作可不可以做?雖然他耳朵聽到了爸媽說不可以,但是眼睛看到的動作是執行,就會想要模仿動作。

45歲:從模仿促使同理心發展

進入團體生活的4~5歲孩子最喜歡模仿老師,總是要求爸媽扮演小朋友,自己則是模仿老師的角色。

除了角色之外,還會加入許多在學校發生的情境,甚至找更多的朋友一起來扮演,每個人扮演不同角色配合玩出一個遊戲。

在這些演練的過程之中,孩子就會推理,並察覺別人感受。

當孩子扮演媽咪,就會猜想媽咪在此情境之下,會做出什麼決定。

從推論的過程之中,孩子可以理解媽咪的想法,這也是孩子在同理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有個情境可以扮別人角色,藉以促進孩子的同理心發展。

4歲多的孩子也正處理問題解決萌芽的階段,孩子會身處某一個情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如何回應孩子的模仿行為?

一名念中班的孩子,上課上到一半,突然站上椅子,舉起手奮力喊著抗議!抗議!不公平。

原來是孩子的爸比平時喜歡看政論節目,也曾帶著孩子到抗議現場。

光光老師指出,大喊抗議的孩子其實並不了解這些動作的意義,也提醒總是以自己生活為主的大人,忘了這些生活型態可能淺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

好的模仿行為眼神及口頭鼓勵

若是希望孩子模仿這個行為,就應該讓孩子感覺受到獎勵,可以對他微微笑或是鼓鼓掌,跟孩子說你做得很棒這樣就可以。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眼神鼓勵,否則不管口頭上再怎麼鼓勵,如果雙眼沒有看著他,孩子還是會覺得爸媽只是在敷衍他。

不好的模仿行為教導怎麼做才對

家中的哥哥姊姊隨手亂丟東西,孩子看到了也跟著把東西拿起來亂丟,此時通常爸媽會和孩子警告不可以這樣做。

與其責罵孩子,不如教導孩子應該怎麼做才對──如何收好、擺好玩具。

對於孩子而言,可以學習到替代行為,這也是一個模仿,以適當的行為取代不好的行為,否則有時候爸媽不斷地告知孩子你不可以做這些動作,反而是提醒了孩子你還可以怎麼做。

爸媽的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身教

有些爸媽會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因而沒有注意到自己行為的影響力。

孩子的確還不懂這些行為的意義,但他們就已經會模仿了,也正是因為不懂又會模仿,於是將眼前不開有的行為全都照單全收,在不適當的情境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因此,這就是爸媽本身的身教問題了。

若是爸媽不希望孩子模仿某個不適當行為,除了不要鼓勵這個動作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自己的身教,也就是修正爸媽的行為!大人本身減少出現在孩子面前的不良行為,孩子就沒有這個機會模仿。

反之,在孩子面前出現的總是好的行為,孩子當然就會模仿好的行為了。

為了吸引大人注意,就忽略之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模仿行為是為了要引起大人注意,象是有些孩子故意把水倒得滿地都是,這時候王意中心理師建議適度的忽略是較妥當的做法。

不過,爸媽也注意到不同階段孩子的發展重點。

如果是未滿1歲的寶寶,把水倒在桌上再以小手觸摸,其實寶寶只是想要了解桌子與水之間的關係,爸媽應該適時地讓寶寶探索。

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孩子還是會故意把水打翻,吸引爸媽來到孩子身邊關注他,爸媽就應該忽略孩子的這個行為。

經過1、2次的忽略之後,孩子知道這樣做沒有什麼效果,可能就不會再做了。

好聽的睡前故事,關注微信公眾號:從小聽故事,點一點手指就能哄孩子安靜的睡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個合格的父母所要掌握的知識

想要當一個合格的父母,就要儘可能的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想要什麼,知道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照顧孩子,引導孩子,使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0~1歲寶寶的心理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小階段。從出生...

6-12個月嬰兒智能遊戲和感統訓練

到了這一時期,嬰兒的聽力和視力都已相當發達,對所聽到的節奏歡樂的音樂很感興趣,並能夠隨著節奏手舞足蹈。所以,這一時期要儘可能多地發放他所喜歡的音樂,也可以在媽媽的指幫助下,跟著收音機和電視做幼...

三歲前寶寶大腦發育的高峰,錯過不可逆!

寶寶三歲,我們應該充分關注的是寶寶的行為發展、認知提升,比如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展、語言的發展、邏輯性的發展等等,而絕不是以為抓住一個寶寶的興趣點就是未來培養方向的線索了。三歲前是大腦的「組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