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獨立性決定孩子能做什麼事

場景再現

曾經有一個朋友講過這樣一個經歷:他去八達嶺長城遊覽,在入口處遇到一位外國婦女帶著三個孩子也來游長城,這三個孩子中有兩個跟著母親走,還有一個大約兩歲躺在嬰兒車上睡著了。

母親要去買票,於是她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對檢票員說是否可以把孩子放在那兒,得到許可後,轉身就去買票。

過了一段時間,母親還沒有回來,睡在車上的孩子醒了,他看見母親不在,並沒有哭,也沒有害怕,而是把蓋在身上的東西拿開,在旁邊人的幫助下,從嬰兒車裡站了出來,還與另外兩個孩子玩了起來,絲毫沒有對母親的依賴。

「深度詮釋」

這個真實的故事使我不由得產生了感慨,聯想到中國的父母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

這位外國婦女沒有對孩子過分的擔心、過分的保護,所以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孩子也會自己獨立對待,而不是驚慌失措,大哭大鬧。

一位中國學者曾去美國訪問,深切感受到美國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

一天,他的鄰居過來興奮地告訴他,她兩歲的兒子卡瑞會用剪刀了,還會抹膠水了。

這位學者過去一看,發現床單被剪了好幾個洞,膠水也被抹得到處都是,但是這位母親並沒有心疼,也沒有因此責怪孩子,而是稱讚孩子的敢於獨立嘗試的勇氣,然後再告訴孩子怎樣合理地使用剪刀和膠水。

兩歲的小卡瑞已經會自己洗澡了,母親幫他把熱水給兌好,把衣服脫掉,卡瑞自己爬到澡盆里,玩了一會兒,就自己往身上抹肥皂,問他用不用幫忙,他認真地搖了搖頭,說「不用」。

抹完肥皂,又用毛巾擦,最後用水擦乾淨,爬出了澡盆。

一個只有兩歲的孩子竟然如此熟練而迅速地洗完澡,都是由於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因為雖然孩子現在還弱小,但是總歸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獨立地在社會上闖蕩、生活,所以獨立性這種將來的立身之本需要從小培養。

心理斷乳不是突變的過程,而是孩子對父母的關係從依賴到獨立的較長的變化過程。

21世紀社會變化更加劇烈,科技發展更加迅猛,因此,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孩子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

「專家支招」

家長要樹立現代教育觀,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1.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從兩歲開始,隨著他們身體的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步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孩子已經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步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睡覺,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習慣,逐漸樹立獨立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認識到,年幼的孩子總是在反反覆復中感受著勞動的樂趣,獨立做事的快樂。

從不會做到逐步學會做,從做的不像樣到逐步像樣,這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從中孩子也獲得了自身的發展。

正因如此,家長就應放手讓孩子鍛鍊,不要怕他們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

對於孩子獨立去做的事,只要他們付出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自信。

「我行」這種自我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

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再去做,絕不能動輒就說「我說你不行吧,就會逞能」,更不要見孩子做不好就動手代勞。

當他們執意去做那些難度較大的事時,家長應予以鼓勵並給予幫助。

這樣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增加他們的鍛鍊機會,養成獨立的行為。

2.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國著名的孩子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有的家長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例如,我常見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一頁頁的講,一本本的講,孩子只是靜靜地聽。

其實,給孩子講故事,家長也應適當提出問題讓他們自己參與,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作決定的能力

我國傳統家教中十分注意培養孩子「聽話」,「順從」,卻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

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一概由父母決定,孩子缺少自己作決定的機會,這就不能培養他們的抉擇能力。

然而,自我抉擇能力也是獨立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現在,隨著家教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家教觀,教子有方的家長,不僅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時,往往同時需要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們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克服一定的困難的。

因此,家長的作用就是對孩子們作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和要求他們克服困難,尤其是那些依賴性較強的孩子,家長更要堅持要求。

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獨立做事時,最關鍵的是家長自己要戰勝自我。

我們常見有的家長一見到孩子碰到困難,不是鼓勵他去克服困難,而是立即代勞。

還有的家長明知應要求孩子克服困難,堅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鬧,立即「心軟」而「妥協」,依順孩子,從而前功盡棄。

因此,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應下決心甚至下狠心,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

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得了的,深愛孩子的父母們,讓你的孩子從小學著自己走路吧!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場景再現

「媽媽,我來幫你洗碗吧。

」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吃飯的小雨很興奮,她急於想做點事情來表示高興的心情,因此媽媽剛剛開始收拾碗筷的時候,小雨便主動請纓了。

「好啊!可是有一條,你今天洗碗了,以後的碗可都要歸你洗了。

」媽媽自然很高興,勞累了一天,她巴不得能夠早點去休息一下。

「沒有問題。

」看到媽媽同意自己幫忙,高興中的小雨根本就沒有考慮媽媽話中的「以後」兩個字對她來說意味著什麼。

看著媽媽洗碗已經很多次了,但真正動起手來還是第一次。

「哎呀!」手一滑,碗就落到水池邊上的水泥台上,碎了。

女兒是第一次做這個事情,媽媽的注意力一直沒有移開,她在關注著女兒。

「沒關係!小雨,你做得很好,繼續!」媽媽的鼓勵對小雨來說是最重要的,打破碗的窘迫一下子就消失了。

「第一次,誰都一樣,關鍵要逐步掌握要領,集中注意力。

小雨洗碗越來越熟練了,漸漸地,甚至閉上眼睛,她也可以把碗洗得很乾凈,放得很整齊。

但是小雨的新鮮勁和耐心也逐漸消磨殆盡。

「今天我不洗了!」小雨撒嬌道。

「隨你的便,別忘了你答應過父母什麼。

「還有碗沒用過,我明天洗行嗎,媽媽?」

「洗碗是你的事,你自己決定吧!」

「洗碗沒勁,媽,我換個活乾乾吧!」

「不行!幹完再說。

」這次媽媽回答得很乾脆,直接否決。

小雨的招都使盡了,媽媽還是沒有反應。

「我不洗了!」實在不想洗的時候,小雨開始罷工了。

不洗就不洗吧,爸爸媽媽照樣穩坐釣魚台,他們只管煮飯,洗碗的事情就交給小雨,沒有碗或者碗不乾淨,那就等著好了,反正一時半會餓不壞。

廚房的碗堆了半尺高,筷子掉落到各個地方,媽媽也從來不管。

「小雨,那是你的事,你答應過的,就一定要做好,這是你的責任。

」罷工無效的小雨只好妥協:「家裡又不是有很多碗可以讓父母換著用,還是乖乖地去洗吧。

」如果當時小雨「罷工」勝利的話,今天的她一定不是這個樣子。

小雨的媽媽通過洗碗這件事,讓孩子把具有責任感的道理體驗了一下。

而一旦這個觀念深入孩子的心,以後連躲的想法都沒有了。

「深度詮釋」

提起讓孩子「做家務」,現在的家長大多數的反應都是不以為然地「哦」一聲,心裡想著不知道有多少比做家務重要的事情等著孩子去學,哪有時間做這種事情?可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問相同的人群,「你想培養出一個具備責任感的孩子嗎?」反響就會大不相同。

其實,做家務,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與責任感的絕佳辦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真有辣麼難嗎?

狐狸世界的法則是:成年後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如果你不懂得生存,你就會被淘汰。所以愛孩子,就要讓他獨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齊齊哈爾新聞網3月6日訊 (劉嘉寧) 「許多家長一面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面又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太差,怕孩子長大後不能面對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家長李女士說...

讓孩子做家務,好處知多少?

前不久我們發表了一篇文章「有一種教養是善待「別人的孩子」,有不少用戶在後台留言關於培養孩子習慣的方式方法,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家長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科學合理、充滿意善意、溫暖和諧的家庭教育...

孩子不愛做家務,究竟算不算小事?

咱們的孩子愛做家務嗎?咱們做家長的支持讓孩子做家務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中小學階段近半數(46.7%)家長經常會代替孩子勞動;41.4%的家長明確認為孩子不做或幾乎不做家務。問及理...

從《楚喬傳》中,你看出什麼了嗎?

一度熱播的《楚喬傳》不僅深受廣大我國觀眾的喜愛,甚至被翻譯成俄語版,受到廣大俄羅斯群眾的追捧。直至現在還保有餘溫。在小艾看來,這些火出國的影視劇,不僅僅是因為劇情的精彩,更重要的是能給人帶來更多...

早教育兒:父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獨立!

蒙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獨立包括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一個孩子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獨立思考、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獨立為基礎,才能應對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