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是好家長?別自以為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覺得自己是好家長?也許你錯了

文/王明姬

本文首發於總第833期《中國新聞周刊》

197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情感聯繫」和「行為控制」。

將這兩個維度作不同組合,就產生了四種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是一種高度關注孩子的情感及行為控制的教養方式。

權威型的父母理解孩子的行為,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兒童,及時熱情地做出反應,尊重並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

同時父母對兒童有較高且明確的要求,獎懲分明,所以在孩子心目中具有權威。

這種方式,能讓孩子在兒童期心情愉悅,具有明顯的幸福感和高自尊,青少年期有較高的學業成就和較好的道德成熟性。

專制型教養方式也屬於高控制型,但在情感方面,父母常以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待兒童,很少考慮兒童自身的要求與意願。

對兒童違反規則的行為表示憤怒,甚至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

形象地說,就是「罰」多於「獎」。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常常表現出焦慮、退縮和不快樂。

溺愛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和權威型父母一樣對兒童抱以積極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

父母放任兒童自己做決定,即使他們還不具有這種能力。

父母對兒童違反規則的行為,也常採取忽視或全盤接受的態度。

忽視型教養,既缺乏情感的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親子間的互動很少。

父母對兒童缺乏最基本的關注,缺乏反饋,且容易流露厭煩、不願搭理的態度。

如果兒童提出諸如物質等方面易於滿足的要求,父母可能會對此做出應答;然而對於那些需要耗費父母長期時間和精力的事情,父母寧願花錢請人來解決問題。

忽視型教養方式下的兒童與放縱型教養方式下的兒童一樣,具有較強攻擊性,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

青少年期,孩子的自我控制差,伴隨學校表現不良。

很多家長覺得,只有那些留守兒童的父母才算忽視型,我天天跟孩子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朝夕相處,怎麼可能會是忽視型?事實卻讓人大吃一驚,我們做過一個超過800名學生樣本的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38%的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是忽視型,而這些孩子承認與父母每天都會見面說話。

認為父母是專制型的,則高達42%。

家庭養育方式雖然只有四種類型,但由此衍生出的問題卻是各不相同。

也許你在某種家庭養育方式中長大,自認深受其害,發誓要反其道而行之,卻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有的家長是在專制型家庭中長大,自己當了父母后,使勁兒溺愛自己的孩子,以彌補自己童年的缺憾;也有的家長雖然不喜歡自己的原生家庭撫養方式,卻還是不自覺地沿襲著父母當年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由於受自身情緒波動影響,父母採用的也不全是單一的養育方式。

比如,我想要成為一個權威型的父母,也付諸努力,但是工作一忙起來就顧不上孩子了,某一天您成了忽視型家長;因為上司批評、同事矛盾、經濟壓力、夫妻爭吵等原因,一不留神遷怒孩子,在某一時刻您就變成了專制型家長,選擇以強勢對立的方式與孩子死磕到底;然後,您又後悔了,感覺孩子遭受了無妄之災,愧疚之下,有求必應,此時您就變成一位溺愛型家長。

在家庭中,每個成年人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都不一樣,問題也會變得更複雜。

比如你為了孩子讀了很多書、參加了很多課程,立誓要做一個權威型家長,可是你的配偶是個工作狂人,一忙起來恐怕十天半個月都跟孩子說不上話,那他就是忽視型家長;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是「隔輩親」啊,對孩子的各種寵溺讓你不忍直視,又勸說無效,所以您的孩子面對的是複雜多變、因人而異的養育環境。

父母類型不能簡單歸類,但我們起碼可以向著權威型努力。

當然,不是你覺得自己是好家長就是好家長,不妨讓孩子做做教養類型這道選擇題。

王明姬: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特邀專家

點擊圖片觀看 | 在中國最神秘高校讀本科,有什麼不一樣?值班編輯:莊兼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您是怎麼養孩子的?可惜孩子不這麼想

197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情感聯繫」和「行為控制」。將這兩個維度作不同組合,就產生了四種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權威型教養方式這是一種高度關注孩子的情感及行...

家庭教養的四種方式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個性化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個性之中又存在著很多共性。究竟哪些共性是好的,哪些是不正確的呢?正是通過父母對子女的教養行為,才把社會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