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了 原來我犯了這些護理錯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早上來看過醫生吃過藥了,下午又發燒到39℃,怎麼就不退燒呢?」這是家長們常問的問題。

寶寶發燒以後,家長往往都很著急,恨不得馬上能給寶寶退燒。

其實,發燒只是一種症狀,通過物理降溫或者吃退燒藥,也只是對症處理,只有消除引起寶寶發燒的病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般感染導致的發燒 都會反反覆復

發燒是小兒常見的症狀。

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支氣管炎、肺炎等;也可由於小兒消化道感染,如腸炎、細菌性痢疾引起;其它如泌尿系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麻疹、水痘、幼兒急疹、猩紅熱等也可導致發燒。

感染都有個過程,一般感染導致的發燒,都會反反覆復,可持續兩到三天、三到四天,通過物理降溫或者吃退燒藥,也只是對症處理,因為病因未消除,體溫還是會上來,過了正常周期體溫就會降下來。

家長對寶寶要多觀察,了解他的情況,在看病治病、對待發燒的過程中不能急。

感染病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寶寶的其他症狀沒有加重,狀態還好的話就不用很緊張。

但是如果寶寶精神狀態不好或者長時間高燒不退的話,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寶寶發燒護理N誤區 媽媽繞道

對於新手媽媽而言,在護理髮燒寶寶的過程中,容易走入一些誤區,常見的有濫用退燒藥、捂汗過度、用酒精降溫等,具體包括有:

1、濫用退燒藥:有些家長一見到寶寶發燒,就馬上給他服用各種退燒藥,吃藥後沒有馬上見效時,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

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家長不要一味地依賴退燒藥,頻繁吃有可能會掩蓋病情。

退燒藥有解熱鎮痛的作用,反覆發熱的小朋友可能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但通過反覆吃退燒藥,會給家長病情不嚴重的錯覺,反而耽誤判斷,延誤最佳治療時間。

2、扛一扛,捂一捂:不少家長認為寶寶發燒應該在家「扛一扛」,並常常採用「捂汗」的方法幫助退燒。

但是,因為兒童的汗腺不發達,通過「捂汗」的方式不易達到「發汗」的目的。

對寶寶來說,往往越捂體溫越高,容易造成「捂熱綜合徵」(即因捂蓋過嚴使得孩子出現高熱、面色蒼白、反應低下、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症狀),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

3、用酒精降溫:有些家長認為選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熱的作用,實際上當寶寶發熱時,皮膚的血管擴張,體溫與冷水的溫差較大,會引起嬰幼兒的血管強烈收縮,引起畏寒、渾身發抖等不適症狀,甚至加重缺氧情況,容易出現低氧血症。

假如使用的酒精濃度過高,如用95%的濃度,既不能起到退熱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嬰幼兒皮膚脫水,加重病情。

4、過分依賴醫生的處理:有的家長一遇到孩子發燒就非常著急,體溫略高就抱著他到處就醫;有些家長擔心給寶寶吃了退燒藥後會影響醫生對病情的準確判斷,或不知道該用什麼藥,於是,寶寶都已經燒得小臉蛋通紅了也還是不給他及時降溫,非要等到見了醫生不可。

如果孩子已經發燒到38.5℃以上了,就應該先給他積極降溫,尤其是已經高燒的,如果長時間不處理,容易造成其高熱驚厥、暈厥等。

寶寶發燒護理誤區 這樣避免才正確

寶寶發燒後,新媽要有效地避免錯誤的護理方法,才能幫助寶寶恢復健康,更好地為其抵禦夏季疾病,包括科學做好物理降溫、正確使用退燒藥、做好夏季疾病的預防等,必要時就醫。

具體的方法為:

1、科學做好物理降溫:對於體溫38.5度以內的低熱,可以採用洗溫水澡、貼退熱貼、塗退熱凝膠等方式來退燒。

當家中寶寶發燒時,室內環境溫度要適當降低些,大概控制在27、28度左右,夏天空調不能開太低,以免著涼;穿著棉質的寬鬆的衣服,要注意透氣散熱;適當地多喝水;注意發燒部位,如果寶寶手腳冰冷,軀幹很熱,就要把手腳包裹緊一些,只讓軀幹散熱,如果渾身都很燙,則要儘量把衣服打開散熱。

2、正確使用退燒藥:如果發現寶寶有發燒跡象,家長首先要量體溫,若體溫超過38.5℃要及時吃退燒藥。

對於有抽搐、高熱驚厥史的寶寶,要特別小心,不一定要等體溫達到38.5℃以上才用退燒藥,大概在38℃左右就要開始使用退燒藥,並且應多種方法同時使用,吃退燒藥外加貼退熱貼等。

常見的兒童退熱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比如泰諾林和美林,都屬於非處方藥物,在藥店就可以買到,在需要的情況下選擇一種退燒藥,並按照說明書給孩子服用推薦的劑量。

若改變孩子服用的藥物劑量或考慮同時服用其他藥物之前,都應諮詢兒科醫生的意見。

3、做好夏季疾病的預防:夏天是傳染病的高發季節,除細菌性痢疾外,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流行性感冒、腸道感染,以及由於蚊蟲傳播的乙型腦炎也是常見的疾病。

需要家長多注意觀察,如果出現發熱,並且伴有咽痛、皮疹、精神反應差及抽搐等症狀,應及時就診。

為預防夏季疾病的發生,媽媽要減少寶寶出入公共場合的機會,如超市、購物中心、餐廳、早教中心等,飯前便後洗手,減少交叉感染。

高溫環境玩耍後不要馬上進入溫度低的車內、家中或超市、餐廳,最好讓寶寶在戶外陰涼處休息會,多飲水,出一些汗,再改換環境,以防感冒。

如周圍有感冒的病人,儘量少接觸,做好保護隔離。

飲食上注意多喝水、清淡飲食,儘量少外出就餐,保持每日正常大便。

如果寶寶發燒並伴有拉肚子,家長在帶其就醫時,最好提前留個糞便,有利於快速、有效地診斷病情。

4、必要時就醫:如果寶寶只有2個月大,甚至更小,並且直腸溫度達到38℃或更高(口腔溫度高於37.5℃,腋下溫度高於37℃),應立即找兒科醫生,這是完全有必要的。

醫生需要為寶寶做檢查,排除一些嚴重的感染或疾病。

對於3-6個月大的寶寶,出現直腸溫度38.3℃或更高的發熱時,或大於6個月的寶寶出現直腸溫度39.4℃或更高的發熱時,都應該及時就診,這種高體溫有可能提示嚴重的感染或脫水,需要接受治療。

對於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正常吃喝睡和有規律的玩耍時,一般來說沒必要立即找醫生。

如果高熱持續24小時,即使寶寶沒有其他不適,最好讓醫生做檢查。

低燒時不用吃退燒藥 做好家庭護理

寶寶低燒時不用吃退燒藥。

首先是讓寶寶多喝溫熱的開水,喝水後鼓勵寶寶適量地做一些活動,讓他出汗,如果不出汗的話,體溫是很難降下來的。

另外可以用一些溫熱的水給寶寶擦拭或者洗澡。

也可以使用退熱貼。

用酒精擦拭會有一定的不適,特別是在冬天和寒冷地區不建議家長用酒精擦拭的方法給寶寶降溫。

寶寶發燒時,進食也很重要。

發燒時儘量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說麵條、粥或溶食類的東西。

因為生病的時候沒胃口,消化功能也會下降,再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就會更不利。

如果寶寶本身有胃口,也能吃的話,就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的飲食。

寶寶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說明免疫功能還不錯,在細菌病毒感染時機體做出了一個正常的反應。

另外,體溫升高了會抑制一些致病因子的生長和致病因素的致病力,就是說正常37度的體溫或者36的體溫適合體內的某一些病原菌的生長,當體溫升高了,環境變了,會抑制這些細菌或者病毒再生的酶,它的再生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所以體溫升高了,對疾病也有一個遏製作用。

那麼是不是發燒越高病情越重呢?其實體溫和病情沒有一個完全對應的關係,不能僅僅關注寶寶的溫度,還有注意精神狀況。

有些寶寶不發燒,而是出現臉色蒼白。

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發燒會影響腦部發育,其實一般低於41度的發燒都不會有太大影響,除非它本身的發燒是由於中樞系統的疾病導致的,比如腦膜炎、腦炎。

另外發燒一般不會引起抽搐。

發燒引起抽搐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常常是在5個月到5歲以內的年齡段,高發於一歲到三歲。

通常來說這種高熱驚厥對寶寶是沒有太大危害的,但是要及時地處理。

抽搐通常在體溫上升期,還沒到最高峰,持續時間不會很長,一般來說短暫的抽搐不會引起腦部的損傷,第一次抽搐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排查一些本身是中樞系統的疾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漫談濫用退熱貼及冰敷退燒的危害

退熱貼是從日本引進的,冰敷是西方曾經流行的一種物理退燒法。自從引入中國後,因為方便易用也不用口服而深受歡迎,某些退熱貼的生產廠商和部分不明就裡的醫生把這種退熱方式冠以綠色無副作用的宣傳,加上普...

寶寶發燒了,年輕父母最容易犯這些錯誤

發燒,是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俗話說『沒有不發燒就長大的孩子』,但作為父母的,在面對寶寶發燒時難受的樣子,內心還是有恐慌、焦慮、手足無措,尤其是初為人母人父的家長,心更是碎成一瓣...

對於孩子發燒,家長切勿聽信坑爹謠言!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十分緊張,生怕被燒壞了。於是,捂被子、擦酒精、吃退燒藥、打退燒針……這些傳說中立竿見影的退燒妙招紛繁齊上陣。但是,你清楚嗎,這些辦法有的卻不是正確的。謠言1:捂汗能退燒孩子一發...

孩子發燒的十大誤區,你犯過幾個呢?

發燒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是父母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流言和傳說的集中地,孩子的發燒分高燒和低燒,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發燒,今天就說一說孩子發燒時家長走過的一些誤區,看看你們都犯過幾個?

崔玉濤:發燒的四個不等式+護理十七問

寶寶發燒四個不等式↓ ↓ ↓體溫高≠病情嚴重孩子發燒時,如果不是高燒,家長通常還能沉得住氣。但如果孩子燒到38.5℃甚至超過39℃時,家長就沉不住氣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發燒越高,病情就越嚴重...

孩子高熱不退,只能著急應對?

一怎樣給孩子退燒?為了讓寶寶能更舒服一些,儘快達到降溫的目的,媽媽們通常會給寶寶採用藥物退燒與物理降溫這兩種方法。這其中有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發燒本身不是疾病,只是一種症狀。一旦有病菌侵入,免疫...

寶寶發燒,爸媽不要慌

寶寶發燒,很多父母都會怕怕,鬧心慌!我們從發燒原因、如何處理、什麼時候需要去醫院、小兒發燒推拿以及物理降溫、發燒偏方等為寶媽寶爸支招!什麼是發燒?發燒不是一種病,而是疾病的一種表現。孩子發熱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