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是龍,出門變蟲——過招「窩裡橫」的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小區散步的時候,聽到這樣的一番對話:

「你兒子好聽話啊,真難得。

「你別看他在外面挺聽話的,在家裡其實是個『窩裡橫』呢。

孩子一手甩開他媽媽的手,對著他媽媽的背「啪啪啪」地打了好幾下,轉眼就跑開了。

這一言不合就動手的節奏,看起來果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窩裡橫」啊。

其實很多家裡可能都有這個問題,就是孩子怎麼在家凶得要命,是無法無天的小霸王,出去就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說話,扭扭捏捏…

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在家裡和在外面的表現那差異那麼大呢?為什麼孩子在外面「乖巧懂事聽話」,在家裡卻是一副「窩裡橫」的嘴臉呢?孩子這種雙重表現背後,真實的需求和問題,我們並沒有看到。

龍變蟲:社會退縮性行為

細心的爸媽會發現,孩子並不從一開始就這樣。

有些孩子大概是從三歲起,或者更早一點兩歲多,或者晚一些,才出現了「窩裡橫在外熊」的情況。

科學解釋就叫「社會退縮性行為」,是指兒童不能主動與同伴交往,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去,表現出害怕、膽小、退縮、沉默寡言等行為特點。

這種孩子,平時表現正常,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中,能高高興興地談笑與玩耍,一旦處於社交情境或集體生活中,他們就出現異常反應。

這就是孩子在之前的行為探索中形成了這種模式。

而更早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和家裡人,沒有在TA的探索中給予正確的反饋。

比如孩子第一次動手打人的時候,確實是孩子不知道什麼叫打人,不知道打了人對方會疼,孩子一興奮起來不知輕重,錯把打人當做了打招呼的方式。

可是孩子第一次打人時,我們作為家人是如何反饋的呢?

而這時很多父母所做的卻是代替孩子去和別人溝通。

比如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拉開,斥責孩子,跟被打的小孩道歉,跟對方父母道歉。

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去探索和他人相處的模式,家長的過多關注和干預,反而使孩子失去了這一機會。

此時孩子雖然知道了不能打人,卻沒有建立起和他人正確交往的模式。

父母的嚴厲斥責讓孩子無所適從,慢慢變得害羞、膽怯,不敢說話。

所以一開始對孩子的引導很重要,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跟別人打招呼,介紹自己,勇敢地說「我想和你們玩兒可以嗎?」「我可以玩一會兒你的玩具嗎?你也可以玩我的。

可是我們往往看到有些孩子都6、7歲了,甚至更大的年齡,還是在家裡呼來喝去,到外面靦腆害羞。

因為他們的父母沒能在他們小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反饋,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際互動模式。

那個探索的時期孩子一直沒能走過去,停留在了那個階段。

有句話叫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孩子身上,從小缺愛的孩子時刻都想讓自己變得優秀,生活得小心翼翼;被過分溺愛的孩子連吃個飯都要家人追著屁股,而這樣被慣養的孩子最容易成窩裡橫。

家裡大人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如果遇到事情就愛發脾氣,不好好溝通,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但外人畢竟不會像家人一樣是包容他,當他出去時就會感覺別人根本不吃他那一套,這樣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進而會變得膽怯。

所以,想要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長,和諧的家庭氛圍很重要。

估計會有人說,這樣總比孩子在外是霸王強。

有位同事說,她家兒子在家暖男一枚,是長輩眼中的「小乖乖」,可是自從上了幼兒園,那就是班裡一霸!老師整天發信息說兒子手快,又打人了,簡直要氣死了。

對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其實家長注意引導,還是不會造成過大影響。

但窩裡橫就不一樣,如果不趕緊調教,孩子會變得懦弱,以後長大在外受氣,發泄到你身上,就等著哭吧。

如何避免孩子「窩裡橫」?

1. 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要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比如說到了吃飯的時間,孩子坐在電視機旁不肯過來吃飯,你可以問他:「電視是不是很好看?等看完電視,飯菜都涼了怎麼辦呢?吃好飯我們再一起看回看,好嗎?」而不是一上來就直接把電視關了,兇巴巴地說「過來吃飯,不然我揍扁你。

2. 對孩子剛出現的蠻橫行為進行糾正。

有一次,奇奇在小區的兒童樂園裡和其他小朋友搶玩遊樂設施,並動手打了對方。

奇奇媽把孩子狠狠訓了一通,然後命令他立即道歉,並保證以後不再這樣做了。

孩子看到媽媽嚴厲的眼神,乖乖地去道歉了。

之後媽媽把奇奇抱起來說:「你看,媽媽兇巴巴地對你,你也會難過。

你兇巴巴地對其他小朋友,小朋友也會難過啊!你難過了媽媽還來抱抱你,安慰你,誰來抱抱小朋友?你去安慰一下小朋友,好不好?」孩子去抱了抱小朋友,從那以後,很少蠻不講理耍無賴了了。

孩子小時候沒有是非觀念,家長要教育,在不好的習慣剛出現的時候要扼殺在萌芽狀態。

孩子發脾氣時,不能軟弱妥協,但也不能強硬打擊,教會孩子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同時理解孩子當時的情緒,也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輕輕地抱住孩子,問他:「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媽媽有時候也會生氣,但你是因為什麼生氣呢?是****嗎?」就算說得不對,也能幫助孩子緩解情緒,讓他慢慢平靜下來,說出自己的感受。

雖然這樣的做法不會剛試就有效果,但經常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在這個思考和講述的過程,他的情緒就會得到舒緩,逐漸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3. 對待家人的態度,應該和在社交場合的態度保持一致。

之前,網上流傳的一句話就是「最好的修養就是和親近的人好好說話。

」我們對待家人的態度,應該是溫和的。

家人是我們最重要的人,不能因為親密,反倒惡語相向。

如果我們做到對家裡人的態度跟對待陌生的態度一樣禮貌、溫和,會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他長大以後,也會這樣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的。

反之亦然。

4. 培養孩子的社交圈,鍛鍊他與人交往的能力。

不要把孩子一直放在家裡,要經常帶出去和同齡的孩子多接觸,這樣孩子進入陌生的環境就不會緊張,不需要做誇張的事情來引起他人的關注了。

很多時候,孩子誇張的行為只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和他人交往。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親子成長的教育方式,請關注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窩裡橫」的真相,90%的家長都想錯了

凱叔說kaishushuo接孩子放學時,有個場景讓人難忘:規規矩矩排好隊伍從校門口出來後,有的孩子一不開心就對家長各種找茬,亂發脾氣。如果這時正好有老師經過,孩子又立馬恢復成「小綿羊」,大氣不敢...

教育孩子的本質就是兩個字「規範」

家長們經常會抱怨孩子又這樣或者那樣的毛病,比如: 孩子常撒謊 、 孩子喜歡打人、孩子膽小 、孩子愛發脾氣、孩子總喜歡故意打擾父母 、孩子不服管教、孩子自卑、孩子自私、孩子嫉妒心強、 孩子不尊重別...

寶寶吃飯睡覺玩耍打人發脾氣等問題大集錦

一歲之後的寶寶,隨著能站會走,每天從早上一睜眼,到晚上閉眼睡覺,一直就在不停地探索著。世界在他們眼中事事、時時、處處都充滿著新鮮,他們總是在不停地東看西看、甚至東摸西摸,這還不夠,還得抓一抓、拿...

你的不耐煩,讓孩子走向失敗

有一次出去吃飯,隔壁桌是一個三口之家。小孩光腳踩在沙發座位上走來走去,孩子的爸爸一直在斥責孩子。他們快要走的時候,孩子不小心把茶几上的水杯打翻了,爸爸什麼話都沒說「啪」的一巴掌打在了孩子的頭上,...

愛發脾氣的BB 該拿你怎麼辦?

其實發脾氣屬於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孩子也不例外。兩歲到四歲的孩子,發脾氣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即使是最溫順的孩子有時也會發脾氣,但是孩子經常發脾氣,則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穩定的情緒,也不利於孩子健康性...

你還在為「小朋友打人」煩惱?

胖總管說當孩子走出家門,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就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分享、愛告狀、打人、被欺負、沒有主見等等讓父母擔心的問題,而孩子...

寶寶脾氣壞,容易暴躁怎麼辦?

不少媽媽反映,孩子脾氣壞,容易暴躁、打人……而且屢教不改,讓媽媽打也不是,哄也不是,這是什麼原因呢?媽媽有什麼應對辦法呢?寶寶脾氣大,個性強,這既可能是他心裡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也可能是他先天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