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孩子一生珍貴的同理心,很值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所謂的同理心是要理解他人情緒並產生共鳴,其中最大的關鍵是要先對自己的情緒能夠接納、理解與表達。
情緒教育可以說是培養同理心最重要的根基,當爸媽跟孩子情緒不同調時,很難教「同理」,家長平日除了以身作則之外,也要協助孩子去思考自身情緒轉變的歷程,引導孩子了解自己不同情緒產生的原因與反應,進而能學習了解他人與自己的不同。
什麼是「同理心」?
所謂的同理心是指一個人除了擁有察覺他人的情緒反應之外,還能夠感受他人的情緒想法;同理心最重要的部分是在理解他人的想法與言詞外,還能夠產生「情緒共鳴」,了解他人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
同理心何時開始發展?
1〜1歲半,出現類似同理心的行為
那麼,大約在孩子多大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他人的情緒是不同於自己的呢?「其實,大約8〜9個月的寶寶大致上就能夠察覺大人的表情與情緒跟他自己是不一樣的;到了1〜1歲半時會開始出現一些幫助他人的行為,例如,幫爸爸媽媽拿杯子、拿拖鞋,讓爸爸媽媽感覺小寶貝好貼心。
但要等到孩子快4歲左右,才較能理解他人的情緒與感受,所以大人應把握此階段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
」
3〜6歲,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
剛出生的孩子一定是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知道他人與自己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一感到任何不適,就會馬上想要宣洩出來,當語言發展還未成熟時,通常是透過哭泣行為表現。
一直到了1〜2歲,孩子大致上可以分辨出在同一個時間、空間、情境中他人的情緒跟自己的有時候並非一致;不過,此時孩子的認知發展上不見得能夠理解真正的原因,也不見得會知道該如何去處理與響應;一直到了大約3歲半左右,可以透過平日與爸媽互動的經驗,能較了解可能的因素,因此,通常也會建議家長在孩子3〜6歲這個階段,慢慢給予更多的引導,讓他們有機會進行推測與思考。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
一位職能治療師與我們分享以下的例子進行說明:
當孩子走在路上跌倒大哭時
A媽媽說:「趕快過來媽媽說說,怎麼會跌倒?」
B媽媽說:「媽媽知道你跌倒了,所以你現在一定很痛很難過,需要媽媽抱一下嗎?」
相較之下,B媽媽的響應是在同理孩子,因為媽媽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並從孩子的立場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協助孩子辨識本身的情緒,最後也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法(需要媽媽抱一下嗎);A媽媽則比較偏向只傳遞了跟孩子一起感受情緒的部分。
所謂的「同理心」是會站在對方的觀點去理解對方的需求為何?但是「同情心」則可能隱含了許多自己的需求在其中,很急切地想要為對方做些什麼,而可能錯過了與對方真正同在的時機。
換句話說,「同理心」比較偏向站在與對方同等的位置來設想,有時候並不一定會給予建議或實質幫助;「同情心」則比較偏向站在較高處往下看,有時會過於急切地想要伸出援手。
「其實,這兩者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彼此間的界限很多時候也並非那麼絕對,舉例來說,有時候我們只是認真傾聽好友吐苦水,好像也沒有特別做什麼,但對方卻覺得自己被同理了,感覺也比較舒服了。
」
同理心,能教嗎?
同理心,來自先天或後天?
治療師指出,人的基本情緒:喜、怒、哀、樂是與生俱來的,「同理心」則屬於高階的複雜情緒發展,因此,除了先天因素影養之外,還需要靠後天的經驗累積、教育等,才能發展得更成熟;舉例來說,家長們若凡事都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孩子在家缺乏體驗或練習的機會,那麼孩子可能較缺乏體驗他人與自己會有不同的情緒與需求,也較不懂得同理他人。
性情在心理學的角度上稱為「氣質」,每個孩子都有其差異性,通常我們會說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但是並無好壞之分,先天氣質對同理心的發展或許有些影響,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養是否能夠跟自己孩子的氣質產生適配;也就是說,氣質並不會完全影響孩子行為最後的結果,但會影響他們擁有具備某種人格特質的可能性。
曾有研究指出,與寵物一起長大的孩子較有同理心的表現,主要原因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有較多生命教育的機會,可以馬上藉由與孩子說明寵物們的反應是什麼,可以如何對待響應寵物,因此,孩子從小就從愛護小動物的行為中慢慢學習,擁有較多機會表達同理心。
同理心,怎麼教?
同理心屬於道德發展?能使用外在規範教育嗎?
有些教育學派認為,可以透過正向鼓勵良好行為來讓孩子保持良好表現,但是,同理心又似乎與人的「道德發展」有所關聯,若是如此,是否真的能用外在獎與罰的規範來進行同理心的教育呢?這麼做會不會反而容易讓孩子無法了解本身行為中的道德特徵,而一直只停留在「我這麼做是因為可以為我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的階段?
以「鼓勵」取代「獎勵」
職能治療師指出,曾有一個實驗,將孩子分為A、B兩組,A組在孩子們進行助人行為後就給糖果,B組在孩子進行助人行為後不特別給糖果。
實驗結果發現,有額外拿到獎勵的的A組孩子在日後的助人行為表現上,相較於B組孩子反而是減少的,這個實驗說明了培養孩子同理他人或助人行為的特質,不宜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來進行,最好採取鼓勵的方式。
獎勵與鼓勵最大的不同在於「獎勵」是以外在的「物質」做為回饋;而「鼓勵」則是給孩子發自內心的一個擁抱、一個親吻,甚至是向孩子真誠地表達感謝,例如,當孩子幫忙拿東西時,親親抱孩子一下說:「謝謝你,你真的幫了媽媽一個大忙,媽媽真的好開心。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回饋,孩子就能感受到幫助人是多麼快樂的事情。
「情緒教育」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發展的根基
如前所述,同理心的表現與發展有一個重要關鍵就是能夠擁有「辨識他人情緒」的能力;然而,孩子必須先學會「認識」自己本身的情緒反應,才能進展到下一步,擁有「辨識」他人情緒進而產生情緒共鳴的能力;因此,情緒教育可以說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發展的根基!
把握關鍵4招!教孩子同理
職能治療師與我們分享以下關鍵原則:
招式1:幫孩子說出他當下的情緒
以孩子表現出生氣情緒反應時為例,媽媽可以幫孩子說出他當下的情緒反應:「我知道你剛剛跌到了,所以現在感覺非常生氣。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從中一次次慢慢學習,當自己有情緒反應時,有能力察覺自己情緒出現的原因並且能夠透過語言表達出來。
招式2:有機會就要向孩子示範如何表達情緒
「剛剛你幫忙媽媽拿杯子,媽媽覺得你真的好體貼,媽媽好開心。
」「剛剛公園那個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他覺得很痛很難過所以哭了。
」或是利用閱讀繪本中各種不同的情境來教育孩子如何表達情緒,而非等到事情發生在孩子自己身上時才進行教育。
招式3:多與孩子玩扮家家酒的遊戲
大部分2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很會玩扮家家酒的遊戲,有些家長或許會感到好奇,為什麼玩扮家家酒會與培養同理心有關呢?
因為當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時,必須揣摩與體會他所扮演角色的想法與情緒,當孩子越能用流利的語言講出來屬於該角色的對話語言時,表示他越能體會不同角色、不同位置的思考方式與情緒表達。
招式4:對於孩子能夠表達自己情緒的行為給予鼓勵
如果前3招演練夠了,最後就是要多鼓勵孩子實際練習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例如,孩子說:「我今天自己用積木蓋了一棟大樓,好開心唷!」這表示他能夠說出自己的情緒,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感到愉快,此時,家長要及時給予回應與鼓勵;所以平日可以先帶著孩子多從表達正向情緒開始練習,然後再慢慢進展到表達負向情緒,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能夠了解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並且能夠精準地表達出情緒是他所擁有的一項優秀能力。
負向情緒與強勢情緒,也需要同理!
一般而言,當孩子出現難過或開心等情緒時,家長較容易進行同理,然而,像是生氣這類強勢情緒,其實更需要家長的同理唷!
孩子出現任何情緒時,家長皆可協助孩子表達出來
有時候小朋友相處難免會發生爭玩具或有衝突摩擦的狀況,若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出手打人的那一個,往往第一個反應就是覺得震驚或生氣,或是急著對於孩子出現不合宜的行為,馬上進行斥責或糾正;蜜姐提醒:「事實上,這個時候孩子更需要爸媽的同理,也是向孩子示範同理心的好時機,尤其當孩子被大聲斥責時,想跟他講道理是非常困難的,其實,這也是大人常常忘記的,所謂的同理也包括了去同理孩子的『強勢的情緒』,像生氣就是強勢情緒其中之一。
」
家長要先讓自己冷靜
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孩子出現負向情緒反應時,家可以怎麼做呢?可以試著先對孩子這麼說:「你是不是因為覺得你都一直玩不到玩具,覺得生氣不開心,所以哭了?」第一步就是要協助孩子釐清情緒出現的原因與正視孩子當下的感受,唯有給予孩子比較多柔性且同理他的經驗,來代替聽起來像是恐嚇或是責罵的語言,孩子才能從中學習到真正的同理心。
「同理」孩子不等於「認同」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些家長或許會感到困惑:「什麼?我的孩子做錯事情耶,他動手打人耶,我還要同理他?不趕快大聲糾正,他難道不會因為這樣越變越壞嗎?」
當孩子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時,家長通常第一時間也會跟著很生氣、很驚訝,忍不住就指責孩子,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此時若能進行與示範同理,孩子才能真正有所學習。
可以這麼對孩子說:「你剛剛是不是覺得很生氣?所以打了其他小朋友?如果你是真的覺得很生氣,你可以來找媽媽,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打人的行為會讓別人受傷、不舒服,是不好的行為,媽媽不希望你一生氣就打人。
」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家長願意同理他、照顧他的情緒,也願意與他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但同理他絕不表示認同他不良的行為!
同理語言這麼說!
當發現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肢體衝突時:
YES→「你剛剛是不是覺得很生氣?所以打了其他小朋友?如果你是真的覺得很生氣,你可以來找媽媽,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打人的行為會讓別人受傷,是不好的行為,媽媽不希望你一生氣就打人。
」
NG→大聲斥責:「你怎麼可以那麼壞!怎麼可以出手打人啊?快跟人家道歉!」
陪著孩子渡過情緒的高峰,必要時也可以先帶著孩子離開引發情緒的場所,等孩子情緒的強度降下來之後,再與孩子進行討論。
勿急著在孩子情緒來的當下進行教育
職能治療師也談到,在孩子情緒來的當下,若想要馬上教育孩子,想要孩子馬上學習,大多時候是行不通的,因為當孩子情緒來的當下,他也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與方式,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所以哭,媽媽會等你哭完,你再告訴媽媽究竟剛剛發生什麼事情。
」陪著孩子渡過情緒的高峰,必要時也可以先帶著孩子離開引發他情緒的場所,讓孩子的情緒強度有機會可以慢慢降下來,等孩子情緒的強度降下來之後,再與孩子進行討論,此時的溝通與教育才能發生效用。
家長必須思考的是「行為事件本身」
情境:
媽媽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出門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如果想要站在大眾交通工具的座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鞋子脫掉,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座位之後還有其他人要坐,沒有人會喜歡坐在被踩髒的椅子。
可是,孩子越來越大,現在已經2歲多,常常看見比他年紀更小或差不多年紀的孩子都沒有把鞋子脫掉就直接站在捷運、公交車的座位上踩呀踩的在玩或看著窗外,孩子常常困惑地看著媽媽,或問媽媽:「為什麼其他孩子可以(做出不同理他人的行為),但是他卻要遵守媽媽給他的規範呢?」
職能治療師說,孩子到了2歲,心中常有一百萬個為什麼,有時候除了想要解除自身的疑慮之外,也同時考驗著大人的教養是否前後一致,當孩子提出質疑,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孩子先拉回來共同思考「行為事件本身」,也就是說,要把焦點放在清楚說明為什麼這件事情不能夠做,回到行為本身正不正確來思考與回應孩子。
當遇到上述情況,孩子說出「那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做出媽媽口中不良的行為)但我卻不行」時,媽媽可以試試使用以下兩種響應方式:
響應方式1:
可以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勿急著當下教育,先離開情境,例如,帶著孩子換一個捷運車廂也無妨,等到回到家之後,再利用時間好好地與孩子進行討論。
響應方式2:
可以試著這麼說:「嗯,媽媽也看到了別的小朋友這麼做,不過,可能是他忘記了,可能是他爸爸媽媽沒有告訴他這樣不好,那你要不要等一下拿衛生紙去把被踩髒的椅子擦乾淨呢?」
小心!別讓孩子的教養淪為大人間的爭公平
情境:
有媽媽提及,自己一直教育孩子到公園或親子館玩玩具或是玩大型游具要排隊,因為每個小朋友都有權利使用公共場合的玩具或大型游具,沒有人會喜歡輪流到自己使用時卻被他人占用了,藉此教育孩子要懂得同理他人;可是,當孩子乖乖遵守規範時,卻碰到插隊搶著玩的孩子,對方的父母明明在現場似乎也不想介入管教處理,仍在一旁低頭玩著自己的手機,此時,該怎麼辦呢?
蜜姐提醒,當有類似情況發生時,許多家長常常不自覺地會聚焦在他人的錯誤上,對於其他家長的置身事外忿忿不平,急著想為孩子出頭或爭公平、爭對錯,容易變成為了反駁而反駁,反而完全忽略關注自己孩子的困惑與情緒!
事實上,與其對著其他家長生氣或抱怨,不如先將關注放回自己孩子身上,這就是用身教來示範給孩子看什麼是同理心;也不要隨意就對孩子說:「那是因為我們有同理心,那些人沒有!」這樣帶有攻擊與批評意味的語言,既無教育意義,孩子可能也無法理解。
蜜姐建議家長可以試試看以下處理步驟:
步驟一:同理孩子當下的挫折與不公平的感受
「你覺得被插隊所以覺得非常生氣對不對?」「你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公平,媽媽只有這樣要求你,卻不管他們?」引導孩子察覺自身的情緒與了解情緒發生的原因。
步驟二:帶孩子一起思索為什麼其他人不遵守規範
「有沒有可能是他們不知道?或忘記了呢?」利用機會引導孩子了解,很多時候其他人跟自己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也可能會出現不相同的反應、做出不同選擇。
步驟三:引導孩子一起思索解決的方法
「你覺得現在要怎麼做比較好?」等到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被安撫下來後,再來談認知與教育,可以提供解決方法讓孩子參考或是帶著孩子一起思考解決方法,聽聽孩子的想法。
步驟四:引導孩子思考曾擁有的正向經驗
當孩子仍執著於不公平時,可以試著告訴孩子之前帶他到公園或其他地方玩耍時,他曾擁有的正向經驗。
「媽媽記得之前帶你去外婆家旁邊的那個公園玩時,每個小朋友都好守秩序排隊玩溜滑梯耶,那一次大家是不是也都玩得很開心?」
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情境:
若媽媽聽到孩子之間彼此開玩笑,或是從幼兒園放學回家說XXX很胖、很臭、很髒,XXX長得很醜、眼睛很小等等等,媽媽試著引導說:「如果別人這樣說你,你是不是會很難過?」但孩子卻回答:「可是大家都會一起這樣一直說XXX!」「可是XXX本來就很醜,我眼睛很大,大家都說我很可愛、我不醜!」媽媽擔心孩子出現無法同理他人的偏差行為,該怎麼辦呢?
職能治療師建議,家長不妨試著思考孩子出現一個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有時候孩子說一些話或做一些事的背後目的可能是單純覺得好玩,並沒有大人們所想的那麼「邪惡」,以上述情況為例,也許孩子是想要博取同伴的認同,家長最重要的是先穩住自己的情緒。
以下引導方式,提供家長參考:
引導重點一:有權利表達好惡但不應傷害他人
「你可以不喜歡XXX,但不應該針對人家的外型做攻擊,說人家胖、丑、眼睛小等等。
」
引導重點二:引導孩子練習觀察他人優點
「可是,媽媽覺得我每次看到XXX,他都笑笑的,還會主動跟媽媽打招呼,媽媽覺得他很有禮貌唷!」讓孩子看到不同面向的觀察,看到同學身上的其他特質,進而友愛、幫助同學。
引導重點三:以幽默方式引導孩子思考
若是以語言表達:「如果你是XXX,聽到別人這樣說你,你會喜歡、你會覺得舒服嗎?」孩子似乎無法理解的話,建議,可以試著在孩子面前誇張的演一下:「哈哈哈,你(指自己的孩子)今天的頭髮好醜喔!」孩子看到大人誇張演出時通常是會有震撼性的,這也是一個誘發孩子同理心的策略,讓孩子可以停下來真正思考聽到同樣的話自己的感覺為何?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或語言是否適當?
引導重點四:家長與幼兒園老師形成同盟關係
建議爸媽多與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很多時候家長與老師觀察到的點會不一樣,若孩子真的提到上述情況,家長也可以向老師反映,進一步釐清為什麼孩子會有那些反應與陳述。
3歲以後,可使用較複雜的語言向孩子解釋
蜜姐提醒,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溝通方式,3歲前的孩子使用較簡潔明了的語句,他們容易理解;3歲以上的孩子,由於孩子的理解力與口語表達能力都更為完整,家長可以解釋得更深入。
家長第一個反應可表達自身感覺而非批評孩子
當上述情況發生時,媽媽第一句可以響應:「媽媽聽到你這樣說很驚訝耶,媽媽覺得XXX長的滿可愛的,如果XXX知道大家都這樣說他,會不會很傷心啊?」不但提供孩子另一個思考面向,也避免孩子一聽到媽媽的響應是指責:「你這個壞孩子,你不可以這樣說別人!」因為指責的語言往往會讓孩子豎起武裝,反而更容易堅持己見或與家長產生更多爭論,失去反省與學習的機會。
教養小筆記:家長勿否認自己的情緒
蜜姐提醒,有時候家長真的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會很大聲的斥責孩子,然後又對孩子說:「我不是在生氣,我是在教你怎樣有禮貌!怎樣同理別人!」事實上,家長一定要先能夠覺察與分辯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才能夠引導孩子覺察他們的情緒。
若是真的自己在情緒上,可以明白、冷靜說明:「媽媽現在是生氣的,但是,是因為我之前有提醒過你了,你有答應過媽媽,但你還是這樣,所以,媽媽會感到不開心。
」若每次家長總是否認自己的情緒,孩子會感到困惑並容易感到挫折,很難真正學習認識情緒。
別人的好意一定要同理嗎?
情境:
A小朋友拿著自己最心愛的玩具或糖果要給B小朋友,可是B小朋友真的不喜歡,也覺得自己並沒有這個需要,十分客氣有禮的回絕了A小朋友,A小朋友卻因此哭天搶地,甚至討厭B小朋友,還跟自己的媽媽(A媽媽)告狀,A媽媽知道後比孩子還激動:「我的小寶貝把自己最心愛的球、最愛的玩具、最愛的食物主動分享贈送耶,B小朋友竟然不領情?難道他不知道這樣我的小寶貝會受挫、傷心難過嗎?
他的爸媽怎麼都沒把他教好,這麼不懂得同理他人啊?」甚至更因此氣沖沖地找B媽媽理論,覺得B小朋友怎麼可以如此不懂得「同理」他人的「好意」?
孩子需學會懂得接受他人的拒絕
缺乏挫折忍受力,無法接受他人sayno
職能治療師認為,上述情境顯示出A小朋友沒有接受挫折的能力,也缺乏彈性思考的能力,其實,這也要回歸到家長本身是否能保有彈性,因為當大部分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喜愛分享時,都會覺得是很好的行為,所以幾乎每一次都會給予非常積極的響應,甚至主動鼓勵。
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平日應讓孩子有機會先從熟悉的家人身上去理解什麼是拒絕,別人是有權力跟自己有不同的喜好、習慣,更有權利拒絕自己的,孩子才不會到了外面遇到同儕的拒絕就出現極端的情緒;家長可以在家刻意製造多些機會讓孩子練習,多為孩子出些「情境題」,例如,當孩子在家拿著自己最喜歡的食物要主動分享時,不一定總是要響應:「哇,好好吃唷,謝謝寶貝!」偶爾也可以用客氣禮貌的態度這麼說:「寶貝很謝謝你,但是媽媽現在不餓。
」再藉機與孩子進行一次次的溝通,孩子才會開始理解,並非自己的「好意」,別人都必須接受。
藉機引導孩子觀察他人的情緒反應來進行教育
若A媽媽真的帶著A小朋友來理論,B媽媽可以當著他們的面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他好像真的因為你的拒絕很難過耶,要不要先接受下來呢?」主要目的是藉機協助自己的孩子觀察他人的反應與情緒表現;同時也當著A媽媽的面對A小朋友說:「真的很謝謝你願意分享唷,我們家哥哥是真的不餓(或不喜歡),但是,他是看到你哭得那麼傷心,這次就先收下。
」這麼一來,也等於是教育A媽媽與兩個孩子。
讓孩子擁有彈性調整的能力
事先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此外,家長還可以與孩子練習的是預告,例如,本來約好了這周六要帶他去兒童樂園玩,在與孩子提出這個計劃之前,就可以事先提醒:「但若是周六那天下大雨的話,怎麼辦呢?」先讓孩子有機會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有其他變通的活動可以取代進行。
2、3歲孩子愛打人,如何幫孩子改正,學會和小夥伴好好相處?
我的朋友果果媽媽很崩潰,因為2歲的果果這段時間總是打人。小區里的小朋友更倒霉,別說想玩他的玩具了,哪怕只是稍微挨著他,他就動手打小朋友!現在大家都知道果果愛打人,都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玩兒,躲得遠...
想知道孩子情商高不高,媽媽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觀察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情商也高,這樣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上生存,智商不光要後期培養,先天遺傳也很重要,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沒有明顯的差別,更多的是要通過後天的培養,關鍵要看家長如何引導了,...
史上最全應對寶寶「打人」攻略之「攻擊」
我個人覺得定義是不是「有目的的攻擊性行為的打人」,要根據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是不是很憤怒,知不知道他的「打人」行為會造成對方的痛苦。比如,前面所說的兩大類情況,就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打人」。但...
剛入園的寶寶抓人、咬人,怎麼辦?
開學初,我們將會迎來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天使們,但這些可愛的天使當中也不乏有一些哭鬧的、愛抓、愛咬人的,這讓我們老師既心疼又擔憂。開園第一天,孩子的情緒都不穩定,好多孩子都會哭起來,老師們也忙個不...
寶寶總是咬人打人怎麼辦?
想想爸媽總是害怕帶寶貝跟小朋友玩,因為有太多次記錄是想想打人或者咬人,滿懷歉意的離開玩的正開心的地方……這種場景屢屢出現,令人尷尬但又沒有好辦法,奶奶說是家裡看喜洋洋看出了個灰太狼孫子,才會這樣...
孩子熱衷「打砸搶」,媽媽很苦惱,到底應該怎樣做?
1歲多點的小人兒,這一刻還是天使般的笑容,下一刻卻突然大發脾氣。你稍不留神,他就打了小朋友;明明是搶了別人的玩具,他還委屈地直哭……我的1歲小可愛,你怎麼愛上了「打砸搶」?
孩子從小有這個特徵,長大註定不孝順,家長還不快糾正
文|文兒很多孩子剛上幼兒園時,經常會因為愛咬人、打人而被別的家長聯名舉報。每次孩子打人,父母都是一邊尷尬的賠不是,一邊對孩子的攻擊行為無可奈何。自己明明教育孩子了,為什麼孩子還是屢教不改呢?
孩子生氣會打我怎麼教育
孩子和家長玩遊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想方設法送到他們的身邊。漸漸地孩子從小在家中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變得自私慾膨脹,絲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現在網路遊戲、宣揚暴力的圖...
寶寶學會打人了!你的管教方式很可能是錯的
寶寶動不動就「打人」,是讓很多爸媽都頭疼的事情。很多家長都覺得寶寶的這種行為必須要儘早遏止在搖籃里,然而選擇大多數家長都選擇了暴力大制止,可是這樣做,孩子們未必順從!久而久之,老這樣打人,養成習...
為什麼你的寶寶總是喜歡打人,看一看身為家長的你做錯了什麼
我兒子十一個月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特別愛撓人、咬人。我們全家人的身上都有被他撓過的傷痕。跟他講道理完全聽不懂,罵了幾次除了惹的他哇哇大哭之外什麼作用都沒起。樓上的小彬彬今年三歲半,已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