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還是不獨立?快來看看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幼師久了,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
每次進行手工活動、操作活動的時候,總會有些小朋友會說:「老師我不會」、「老師你幫我做」,「老師幫幫忙」,其實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
可是那些幼兒卻只是站在邊上,臉上帶著悲傷、惶恐的神情看著其他在做的幼兒。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主要還是源於父母喜歡為孩子包辦著一切,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性,甚至有可能發展成一個沒有責任感,不用頭腦而怯懦的人。
親愛的家長們:
幼兒時期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我們必須要在這一時期在家園共同努力下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獨立性。
所謂生活自理能力是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等等。
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無法培養自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家長事事包辦代替,導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機會。
2、家長對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認識不足,認為孩子現在年齡小,需要大人照顧,等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地就會了,用不著現在刻意地去教他。
3、家長因為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關心孩子吃飯、洗漱等一些小事上(他們覺得那是小事),認為讓孩子自己吃飯、自己洗臉,只會把家裡弄得一塌糊塗,等孩子吃完了還不得作父母的收拾,倒不如大人餵來得省心又省事。
其實家長的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01
讓幼兒通過玩水遊戲,來培養他們的洗手能力。
創設情境,以「情境表演」的遊戲方式,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
準備幼兒洗手時的照片五張(分別代表「五步洗手法」的五個步驟),配以朗朗上口的「兒歌」,加上老師的示範講解,教幼兒「五步洗手法」,能幫助幼兒較快地掌握怎樣正確地洗手。
兒 歌
第一步,打濕小小手;
第二步,擦點香香皂;
第三步,搓出小泡泡;
第四步,用水沖一衝;
第五步,擦乾小小手。
教兒歌的時候,可以讓幼兒跟著老師徒手練習五步洗手法,等幼兒掌握了動作要領以後,就可以實地操作了。
需要注意的是:洗手之前,別忘了提醒幼兒做準備工作和掃尾工作,即捲起衣袖和沖乾淨泡泡後關緊水龍頭。
這兩步雖然兒歌中沒有編進去,但圖示中都有,老師可以指給幼兒看看,提醒他們注意。
另外,在實踐中我發現,有的幼兒不會很仔細地看老師的示範動作,洗的時候就只搓手心,而把手背和手指間給漏過去沒洗。
所以洗到第三步時,需要提醒幼兒:手心、手背都要搓,手指間也要搓。
其實,人都是有惰性的,幼兒也一樣。
很多東西教的當時學會了,很快就會遺忘的,開始的時候老師要辛苦點,時刻提醒他們按要求做好,慢慢地習慣了就好了。
2
開展角色遊戲,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角色遊戲使幼兒根據自己生活得經驗和意願,模仿成人勞動和交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是幼兒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養自己,承擔社會角色和遵守社會角色規範的一種自我教育活動。
比如:
在小、中、大班開展「娃娃家」、「娃娃超市」、「娃娃醫院」、等角色遊戲,在活動中,幼兒通過扮演「爸爸」、「媽媽」、 「售貨員」、 「醫生」等角色,表現出一種積極參與社會交往的主動性、角色意識和對角色規範的認同感。
女生體現的比較細膩,在老師的引導下,她們生動地表現出了「售貨員」堅守崗位、熱情待客;表現出「醫生」認真看病、熱情關懷病人的態度;
男生比較爭強好勝,很有正義感,喜歡扮演交警指揮交通、扮演警察抓小偷;扮演建築師建設高樓大廈;扮演工程師設計汽車、飛機……
幼兒在角色遊戲中表現出了的角色行為是幼兒對社會角色給分的認同,通過模仿角色,不但強化了他們的交往意識和角色規範,並且自覺不自覺地遷移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中去。
在遊戲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多交往,讓他們自己找夥伴,相互合作,引導他們友好合作。
讓他們在遊戲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3
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3-4歲的幼兒,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了萌芽階段,言語和動作都有了迅速發展,對周圍世界的認知範圍也在逐漸擴大。
他們的獨立意識也在點滴間逐步培養起來,喜歡自己去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
隨著他們身體的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開始了嘗試,於是從不會做到學著做到學會做,從做的不象樣到做的井井有條。
在這個必然的規律和必經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自身的發展。
於是我們就可以要求幼兒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他們學著自己洗碗、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覺等等。
雖然有時他們吃飯的速度很慢、他們的衣服穿的並不是很整齊,玩具收拾的不是很乾凈,但是我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放手讓幼兒自己做主,給他們一種小主人的感覺,讓他們在活動過程感受獨立做事的樂趣,以此來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同時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和要求他們去克服困難,堅持自己去獨立做事,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民主、寬鬆、愉快的氣氛。
4
在因材施教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幼兒之間是存在能力差異的,具有較強獨立意識的幼兒,我們應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周圍世界,並在主動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獨立意識較弱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
比如:
進行摺紙活動「折花籃」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學會了,而那些能力差的孩子在尋求老師的幫助,這時我們就對能力差的孩子就要一步一步的教,等到孩子都學會了,我們再教幼兒折好「籃子系」放進在花籃上。
能力強的孩子就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學會了折花籃的本領,做起了小老師幫助其他幼兒完成摺紙活動。
所以說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就如畫畫來說,我們的孩子剛開始對塗色練習不是能力很強,經常塗的到處都是,後來經過反覆的練習,不斷的提升要求,後來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均勻的進行塗色練習了。
如果我們對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做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橫加斥責,孩子就會產生恐懼心理,然後產生依賴心理,尋求教師的幫助,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差異及時的調整教學過程與環節,讓每個孩子都在學習中進行獨立性的培養。
再次強調:
幼兒的獨立能力並不是只在幼兒園中經過教師教育鍛鍊就行的,他們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呆在家裡的,如果家長總是幫著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幼兒的自理能力就會很差,這也會給老師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難度。
因此,我們需要讓家長了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家園合作,齊心協力。
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會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會相應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5
讓孩子學會勞動
有些大人認為那麼小的孩子怎會勞動呢?還是我自己來做吧!
其實從小讓孩子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實際上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的勤勞習慣,為孩子日後的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
比如:
當父母回家了,為他們拿拿拖鞋;吃飯時,發發碗筷;父母在掃地、洗衣時,可以幫忙拿拿簸箕、肥皂之類的東西。
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我們父母可以及時的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讚賞:「謝謝」,「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
孩子聽到讚揚的話語後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遊戲的教育手段來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
我們教師和家長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在培養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不要因為「愛」而害了孩子,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現在生活當中,一般家裡都是只有一位寶寶,寵著跟小皇帝小公主一樣,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只會令孩子離不開父母,這樣長期以往會導致孩子什麼都會不做,所以家長應該嘗試去鍛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從小...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教你幾招!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狀況,十幾歲了沒有洗過衣服、燒過飯的孩子比比皆是,而上大學了還要把髒衣服拿回家來讓媽媽洗更是司空見慣的事。如何讓孩子獨立已經成為很多家長...
早教育兒:父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獨立!
蒙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獨立包括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一個孩子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獨立思考、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獨立為基礎,才能應對各種挑戰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獨立
孩子天生具有依賴性,那麼培養他的獨立性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獨立性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心理素質。那麼,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1,從讓孩子學會生活...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別把您的孩子養成「乞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每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對自己的父母、親人產生依賴,特別是現代的社會,很多小朋友可能和爺爺奶奶的時間要長些。我去幼兒...
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你能管一輩子嗎?
歡迎來到眾可微教育,點擊右上方可以訂閱關注哦,關注有驚喜。眾可微教育獨創「微教育理論、方法體系」,並以「每天專注一微步、孩子快樂奔優秀」微教育思想為基礎,與眾多專家、家長一起,為天賦兒童快樂成長...